您好,欢迎您

BOA 2019:博采众长探索新模式,亮点频出再写佳篇章

2019年07月0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est of CSCO, BOC)暨Best of ASCO® 2019 China” 于2019年7月4—7日在西安召开。本次大会围绕2019年ASCO年会的主题“Caring for Every Patient, Learning from Every Patient”,依据国内肿瘤的发病情况,邀请国内肿瘤学专家分别精选2019 ASCO会议中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血液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方面的精彩论文进行报告。

横幅LOGO.jpg

开幕致辞

大会开幕后,CSCO秘书长江泽飞教授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CSCO副理事长秦叔逵教授、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军教授、CSCO副理事长徐瑞华教授、CSCO副理事长程颖教授、CSCO副理事长梁军教授、CSCO副理事长王绿化教授、CSCO秘书长郭军教授,以及来自CSCO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和理事。

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李进教授表示,CSCO成立22年来,始终秉持着团结、协作、务实的办会宗旨,在几位主任委员和全国数千名会员的努力下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7年,经过CSCO各专家的讨论决定,在BOA(Best of ASCO)期间,同时举办中国最佳论文巡讲,一方面顺应了国内学术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为国内外各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舞台。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和靶向治疗时代,新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了生存的获益和不良反应的控制,全国20余位专家为本次会议精心准备,共同探索肿瘤治疗新进展。最后,李进教授感谢20余位精心准备报告的专家和全国同道的共同支持和帮助,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拼图.jpg

学术议题精萃

胃癌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教授介绍了目前第一项在特定类型肿瘤(初治晚期弥漫型或混合型胃腺癌/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中对比SOX对比SP方案疗效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SP方案相比,SOX方案疗效更优,两组的总生存(OS)分别为11.8个月和13.0个月,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 4.9个月和5.7个月,且毒副反应更小。

晚期胃癌的维持治疗方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的报告显示,PAC-C组与XP组患者无论是OS还是PFS,都没有明显差异。

惊喜来源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N)领域,一项非随机、开放的Ⅰb期试验中,以标准治疗失败后的进展期无功能性NEN为研究人群,结果显示JS001(特瑞普利单抗)单药用于经治晚期NEN患者(ki67≥10%)显示出有临床意义的抗肿瘤疗效,且安全性可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天舒教授点评:胃癌的Lauren分型在临床中影响深远,弥漫型和肠型的生物学行为、年龄、性别、病因学均存在差异。病因学方面,弥漫型胃癌更常出现E-cadherin突变、K-ras扩增和C-met突变,而肠型胃癌的遗传学改变更集中于MSI-H、P53突变和HER2扩增,这为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带来提示和启发。在过去,对于弥漫型胃癌的姑息化疗中,S-1能否实现超越存在争议。辅助治疗上,ARTIST研究和INT-0116也提示弥漫型胃癌不能从更强力的方案中获益。而2019 ASCO会议徐瑞华教授报告的研究提供了中国弥漫型胃癌的临床特征:女性、初治不可切除、腹膜转移发生率较高。这其中包含了一大部分其他临床研究剔除的人群,该研究纳入了其他研究中容易忽略的可评估、不可测量的患者,总生存期比较理想。SOX胜出SP的优势主要在于安全性方面,患者有更多的接受二线治疗的机会。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弥漫型胃癌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病理类型,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探索更优方案。在没有新的临床研究的情况下,SOX是晚期弥漫型胃癌的一线首选方案。

胃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维持治疗的获益人群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由于研究设计始于数年前,因此HER2等标志物的探索尚未明确,从目前的研究数据来看,PAC-C方案无法取代XP作为标准一线方案,但对于特殊人群(高龄、体能状态差)可作为可选方案。

既往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治疗研究样本量较小,且研究终点多局限于总缓解率(ORR)。该研究的特点在于研究人群不仅包括了神经内分泌瘤,还包括了神经内分泌癌,且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高TMB人群均为神经内分泌癌,这也提示神经内分泌癌和神经内分泌瘤可能为两种不同的疾病。期待后续研究中对二者基因水平差异的报告。 

肠癌

IDEA研究汇总数据显示,在所有高危Ⅱ期结直肠患者的辅助治疗中,CAPOX方案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无病生存(DFS)差别很小。

FOxTROT研究显示,新辅助治疗(NAC)能够明显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使组织学分期明显降低,最终提高完全切除率,且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良好,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严重并发症呈减少倾向(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研究还观察到2年治疗失败率也有改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FRESCO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第一次证明在标准二线化疗失败后的大肠癌患者中,呋喹替尼较安慰剂组显著延长2.73个月的生存期,总生存的延长接近3个月。

TAILOR研究显示,RAS 野生型mCRC的患者中,与单独使用FOLFOX-4相比,FOLFOX-4联合西妥昔单抗显著改善了PFS(9.2个月vs 7.4个月)以及OS(20.7个月vs 17.8个月)和ORR(61.1% vs 39.5%)。

AXEPT是第一项关于mXELIR方案的大型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mXELIRI组OS不劣于、甚至超过了接受FOLFIRI方案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15.4个月),非劣效检验P <0.0001。mXELIRI 方案3~4级腹泻发生率约7%。

点评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张苏展教授认为,2019年为结直肠癌的小年,进展主要集中于既往研究的数据更新。基于IDEA研究的结果,2018年CSCO指南推荐Ⅲ期的低危(T1~3N1)患者可考虑3个月的CapeOx方案辅助化疗。今年的数据更新,最有价值的应该是IDEA的II期高危的亚组研究,人群与IDEA研究并不重合,对Ⅱ期高危、Ⅲ期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带来了启示。

AXEPT是国际上首个对比改良的XELIRI方案与FOLFIRI方案的大型随机对照Ⅲ期研究。将需要化疗泵的5-FU更换为可口服的卡培他滨,简化了治疗方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探索。基于该研究的结果,改良的XELIRI方案将有望替代FOLFIRI方案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新的标准化疗方案,改变现有的临床实践。

血液肿瘤

既往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RESONATE研究)的6年随访数据最终分析结果显示:伊布替尼(ibr)组中位随访64 个月,ibr与Ofatumumab (Ofa)相比,无进展生存(PFS)持续获益显著(44.1个月 vs 8.1个月),OS方面,初始ibr治疗患者的OS达到41个月,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率较低。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R-CHOP治疗后第一次CR时采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无论是DFS还是OS都无法取得获益。

E3A06研究显示,来那度胺(Len)单药对比观察可显著改善中危或高危组冒烟性多发性骨髓瘤(SMM)患者生存,ORR为48.9%(Len组)vs 0(观察组)。1、2以及3年PFS在Len组及观察组分别为98%、93%、91% 及82%、76%、66%(HR 0.28,P=0.0005)有利于Len组,两组之间的QOL评分没有差异。

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及奥沙利铂(R-GemOx)方案在老年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中ORR率可达75%,CR率47%,同时毒性反应可耐受。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贡铁军教授点评: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探索已经持续了5、6年,RESONATE研究的6年随访数据更新,进一步证实了伊布替尼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虽然伊布替尼带来的获益非常喜人,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仍然存在难以攻克的堡垒。首先,目前高危患者的缓解期仍然较短,且总体人群的完全缓解率较低,未来联合方案能否为这部分人群带来获益有待探索。其次,伊布替尼的治疗无法停药,国内患者经济负担重。

R-CHOP方案始终是DLBCL的最佳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的多方探索都未能实现超越。DLBCL是否应该做维持治疗,这一问题过去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该研究的阴性结果可能暂时中止大家对利妥昔单抗是否做维持治疗的争论。

骨髓瘤(MM)目前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MM患者的生存时间可达到8年以上。SMM的高危人群的肿瘤负荷较高,2年的PFS率在70%~100%。2013年就开始了早期干预探索,E3A06研究为迄今为止最大的随机试验,证实高危SMM可以从来那度胺的早期干预中获益,这可能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目前有更多方案早期干预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期待这些试验为高危SMM提供更丰富的干预方案。

R-GemOx可能为老年DLBC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肝胆胰肿瘤

POLO研究显示,BRCA基因胚系突变晚期胰腺癌患者在铂类联合吉西他滨化疗后采用奥拉帕利作为维持治疗,奥拉帕利组的ORR 23.1%,中位PFS为7.4个月,而安慰剂组只有3.8个月,疾病进展风险或死亡风险降低47%。POLO研究提出了在转移性胰腺癌中以奥拉帕利进行维持治疗的新概念。

APACT研究提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比紫杉醇单药在术后胰腺癌中并无显著优势。

SHR-1020(卡瑞利珠单抗)在既往治疗失败的晚期肝癌中,疗效与安全性兼具。该研究目标人群为既往治疗失败的肝癌患者,简而言之不仅包括了二线患者,还包括了三线甚至四线治疗的患者,作为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PD-1单抗治疗肝癌的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该研究证实了免疫治疗在肝癌中的作用。

总体而言,在肝胆胰领域内,POLO研究是最大亮点之一。对于胰腺癌这种高度恶性且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的肿瘤而言,这种提高幅度是巨大的,因此对于BRCA基因胚系突变且铂类敏感的晚期胰腺癌,化疗以后采用奥拉帕利维持可以大幅度延长疾病控制时间。 

乳腺癌

SOPHIA研究显示,新药margetuximab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较曲妥珠单抗组延长,探索性分析发现,CD16A的F表型患者的OS明显不同于其他患者,现有数据结果非常令人激动,提示由于Fc工程化,使得margetuximab在FcγR的CD16A的F基因表型患者中产生了更多的治疗获益。

NALA研究显示,neratinib+卡培他滨对比拉帕替尼+卡培他滨可以显著改善PFS,且观察到OS获益的趋势。此外也可以延迟至出现有症状CNS转移需要干预的时间。

在先前用紫杉类和曲妥珠单抗治疗的 HER2 +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吡咯替尼加卡培他滨较安慰剂+卡培他滨可获得统计学上显著更好的 PFS(11.1个月  vs 4.7个月)。

TAILORx试验旨在通过临床、基因风险指导辅助治疗新模式,该研究显示临床风险分层为RS评估远处复发转移提供了额外的预后信息,但不能对化疗疗效提供预测信息,绝对的、最显著的化疗获益出现在绝经前45~50岁RS 16~25人群。

作为目前首次也是唯一一项证实免疫治疗在PD-L1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Ⅲ期研究,IMpassion 130研究发现,PD-L1 IC的表达状态可以预测atezolizumab+白蛋白紫杉醇的临床疗效。尽管由于预先指定的统计分析计划无法正式测试,但仍然观察到PD-L1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18个月提高到25个月(HR 0.71).

第一个口服HDAC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关键性临床研究显示,西达苯胺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的患者与安慰剂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相比,PFS显著改善(中位PFS 7.4个月 vs 3.8个月),ORR也增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健教授点评,今年的乳腺癌领域可谓是“多点开花,群雄逐鹿”,Impassion 130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开拓了免疫治疗的新道路。最令人关注的是TAILORx研究,它是一项伟大的、奠定新的临床治疗模式的临床试验,针对这一研究,提出几点疑惑:21基因RS能否等同于Ki67?RS 11~25划分是否优于18~31?5%的远处转移复发率是否可接受?中风险人群中起更大作用的到底是年龄还是月经情况?目前的临床病理模型和基因工具到底孰优孰劣?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妇科肿瘤

NSGO-avonova2是第一个评估两种已批准用于复发性卵巢癌(尼拉帕利和贝伐珠单抗)替代化疗的随机试验。研究结果提示,无论HRD状态或无化疗间隔如何,联合治疗可以显著延长PFS(11.9个月 vs 5.5个月)。

SOLO3是第一个在胚系BRCA突变的铂类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中,对比PARP抑制剂与非铂化疗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奥拉帕利对比非铂化疗ORR和PFS均有改善,且化疗因不良事件导致的治疗终止发生率超过奥拉帕利组2倍。

EWOC-1试验显示,与卡铂+紫杉醇3周或周疗方案相比,卡铂单药疗效欠佳,GCS≥3的低耐受性老年患者中该组预后最差。因此研究者推荐,即使耐受性差的老年卵巢癌患者也应给予卡铂+紫杉醇化疗。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力教授点评:今年的研究奠定了卵巢癌中PARP抑制剂应用的新认知,同时也为大家带来了这样的思考,铂类敏感患者进展后的治疗是否能跳出铂类化疗-手术-化疗的怪圈? SOLO3为多线治疗后、胚系BRCA突变的铂类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前瞻性数据。大会会场.jpg

责任编辑:Linda

相关阅读
评论
2019年07月07日
王德刚
黑山仁和医院 | 内科
学习
2019年07月07日
简立智
信阳市中心医院 | 放疗科
学习
2019年07月07日
无果花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