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2019CGOG年会免疫专场会议报道

2019年07月02日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彭智、张盼盼
来源:肿瘤资讯

2019年6月28-30日,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外多位学术领军专家参会,吸引近千名胃肠肿瘤领域的同行参会。6月30日上午免疫治疗专场与会专家就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现状和面临挑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探讨和展望。

图片 1.png

第一部分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徐建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教授首先阐述了“从免疫学看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对于肿瘤免疫来说,调控T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是关键。董晨教授介绍其研究团队发现的两个参与T细胞功能调控的关键因子B7S1、Nr4a1,对于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免疫起着关键负调控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1)B7S1:在肿瘤微环境中,B7S1高表达于抗原呈递细胞(APC),而它的潜在受体高表达于抗肿瘤效应淋巴细胞,PD-L1则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上,而且肿瘤中CD8+ T细胞的功能缺陷与B7S1(而非PD-L1)的表达水平相关。B7S1和PD-1信号可能会共同促进T细胞衰竭,同时阻断这两个通路可能会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2)NR4A1:PD-1的作用原理之一是把NR4A1的表达提高,来减少T细胞的杀伤力。如果把PD-1的通路阻断,NR4A1的表达也下降。因此,要使T细胞的活性最大增强,可能不只是把PD-1阻断,其他的通路也需要阻断,或者直接把NR4A1基因的功能抑制。董教授提出,目前PD-1不能解决所有病人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PD-1之外的分子,或者是哪些分子可以与PD-1联用。

图片 2.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介绍了“联合免疫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思考”,单药I/O治疗有效率有限,国际上开展了多项联合免疫治疗临床试验,有望将冷肿瘤转化成对免疫治疗有效的热肿瘤。那么,联合免疫治疗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施联合免疫治疗?彭智教授介绍,肿瘤免疫微环境重编辑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免疫治疗效果,包括肿瘤血管正常化、髓系细胞抗肿瘤活性重编辑、重编辑Treg细胞活性等。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实践包括免疫+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免疫+局部治疗。通过结合目前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提出需要多方位、多维度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才能优化治疗决策。

图片3.png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详细阐述“精准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设计考量”,免疫治疗改变了抗肿瘤药物开发模式,由于免疫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特点的差异性性,精准免疫治疗研究设计需要考量多项因素,包括治疗目标和人群、免疫治疗药物和反应模式、上市问题及统计方法等。例如,免疫治疗时机需要考虑用于3线及以后治疗、还是2线/1线治疗或围手术期治疗,研究终点选择总生存时间、疾病进展时间还是客观有效率。研究设计还需要考量免疫治疗药物特点,包括存在量效关系弱、毒性滞后、生物学效应而非MTD。另外,不同瘤种免疫学特征也有不同,肿瘤异质性、反应时间不一,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免疫治疗研究的成败。未来精准免疫治疗临床试验设计方向,包括I/II期无缝试验、标志物筛选、疗效评价方法和研究终点优化等。

图片 4.png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姚盛博士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免疫治疗是近几年令人瞩目的热点,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单药治疗有效率低、缺乏有效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联合治疗模式探索等。肿瘤治疗的标志物纷杂众多,通过详细分析多项近期报道的临床研究,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标记物用于疗效预测,用药评估和监测,以及耐药等问题从药物研发公司的视角进行了解析。图片 5.png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殷保兵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共同参与讨论环节。

图片 6.png

第二部分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白莉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聂勇战教授主持。

图片 7.png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首先报告了“剖析失败的消化肿瘤免疫治疗临床研究”。首先介绍了消化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中有代表性的、失败的临床研究,包括KEYNOTE-181、KEYNOTE-061,KEYNOTE-240、CheckMate-459等。此后,鲁智豪教授详细剖析研究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免疫微环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需要精准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统计学分析尚不能满足免疫相关临床研究的需要,联合化疗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图片 8.png

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郑桐森教授分享了“如何看待IO试验报告专家共识”,免疫治疗在作用机制、疗效、毒性反应及后续治疗等方面与以往治疗方法不同,那么如何规范IO治疗的独特疗效、毒性、联合和序贯治疗特性?郑桐森教授详细介绍免疫治疗报告试验的综合标准[CONSORT]以及肿瘤标志物预后研究的报告建议[REMARK],12项针对IO试验报告提出标准要求,包括IO试验疗效报告标准、毒性报告标准、联合治疗和序贯治疗的报告标准等。

图片 9.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详细阐述了“胃肠肿瘤胃手术期免疫治疗热点与未来”,通过借鉴其他实体瘤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经验,目前进行中的胃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深度剖析可应用于预测治疗疗效、超进展、不良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对于MSIH型、MSS/PD-L1+型、MSS/PD-L1-型、EBV型、合并HER-2过表达型的患者,提出不同的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推荐。

图片 10.png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介绍了“实体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应用及挑战”,从实体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抗原肿瘤疫苗、SmartT细胞治疗、TC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并针对PD-1抗体提出临床应用新趋势,包括寻找单药治疗优势群体、联合化疗或放疗等。

图片 11.png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吉林省肿瘤医院王彦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杨林教授共同参与讨论环节。

图片 12.png

最后大会主席沈琳教授总结,沈琳教授提出目前胃肠肿瘤领域免疫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希望本次会议碰撞出的火花,能够促进基础-临床的融合,后续也会不定期召开不同交叉学科的小型会议,探讨目前在药物研发、疗效预测和耐药等的问题,欢迎并邀请大家继续一起努力,为中国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

相关阅读
评论
2019年07月03日
杞县中医院 | 肿瘤科
👍
2019年07月02日
杨丽娟
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肿瘤内科
2019年07月02日
席娟
泰安市中医二院 | 眼耳鼻喉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