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肿瘤医生科普连载】秦思达医生:参加抗癌新药临床试验是当“小白鼠”吗?

2018年07月01日

引言

35岁以下最具潜力肿瘤医生评选活动】活动目前已落下帷幕,来自选手们的ASCO摘要解读、病历实战分析、患者科普教育等内容都非常精彩。这些优秀文章我们希望与更多的医生朋友们一同分享,于是我们将以连载形式持续呈现给各位。

本系列为患者科普教育连载,如果觉得文章精彩,不妨转发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肿瘤防治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所获成果精彩纷呈。许多抗肿瘤新药,尤其是靶向治疗药物频频出现,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在许多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越来越多听到“中国好声音”。这不仅是我国专家学者为推进肿瘤事业发展作出的努力,其实也少不了每一位临床试验参与者的贡献。这些成果将为更多的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然而,在肿瘤药物治疗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老百姓认为,参加临床试验就是当“小白鼠”,成为“试验品”。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因为都是试验对象,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目的是为医学发展做奉献。但是,如果仅这样简单地理解,那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小白鼠”,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医学发展做贡献。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大型癌症研究中心,许多患者会主动向医生询问:自己能否加入临床试验?难道欧美国家的患者都“不怕死”,更有“奉献”精神吗?或者因为穷的治不起,只得通过参加临床试验获得免费治疗。事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临床试验”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的确,和小白鼠类似,参与临床研究都是试验对象,试验结果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临床试验的患者所接受的药物治疗,是进行细胞学、动物学等一系列的实验后,经过极为严格的评估,基本认为治疗结果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使用剂量远低于动物实验,特别还明确了药物的作用机制。目前在我国临床试验中所使用的药物,许多都是国外临床研究已取得可靠疗效并且毒副作用较低的药物,比如治疗肺癌的TKI类靶向药物和PD-1/L-1抑制剂等药物。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人群试验,验证那些国外新药是否适合国人使用,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抑或寻找更合适的治疗人群。当然对于患者本人,或许是获得一次新生的机会。


虽然临床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医学的发展,但首先要保护好患者的权益。因此,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享有自主选择权,也可中途退出临床试验,甚至在初步研究结果明确后,可退出试验选择更有效的其他治疗方式。这也是为何许多靶向药物研究中,疾病进展时间有显著性差异,而总生存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研究初步结果公示后,患者改变了原先的治疗,选择了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此外,临床试验必须通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该委员会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非医务人员共同组成,对研究者及申办者的资质、工作经验以及试验方案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及监督,审查会把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放在首位。参加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不仅可以免除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而且可以免费进行相关检查,有的还可以得到交通费、营养费等补助,这也是吸引受试者的因素之一。总之,对于某些恶性肿瘤患者,参与临床试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者身边关心的人有用的话,请记得将此文随手转发给他们呢!  



版权属良医汇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患者指南”。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oncologynews@163.com

稿费100-1000元

传播科学的肿瘤防治理念,为肿瘤患者提供科普信息,求医问药指南。@良医汇-肿瘤资讯旗下科普帐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良医汇患者指南”发现更多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免费领药”信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