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精准医疗,畅谈肺癌进展——国际肺癌论坛专访陆舜与廖美琳教授

2018年04月03日
整理:Cheryl
来源:肿瘤资讯

阳春三月,第九届上海国际肺癌论坛暨第五届中瑞国际肺癌论坛如约而至,本届大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聚焦精准医疗,畅谈肺癌进展”这一主题,分享精彩的专题报告。期间,廖美琳教授和陆舜教授应邀接受采访,畅谈了本次会议的亮点和特色,同时和大家探讨了肺癌治疗的新进展。

WX20180403-172727.png

最初建立论坛的背景初衷 VS 本次会议的亮点特色

作为肺癌论坛的元老级人物,廖美琳教授回顾了最初建立论坛的背景与初衷。我国的肺癌研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成立肺癌论坛的初衷,其一是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很多专家在肺癌研究上不断钻研;其二是很多问题并非单靠一己之力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当时行业刚刚兴起,大家都经验不足,成立论坛就是给各位同行提供碰撞的机会。如今信息日新月异,新药不断,论坛也从原来的两年一次改为现在的一年一次,希望能扩大和培养人才,重点突出肺癌的研究与临床进展。

陆舜教授为大家梳理了本次会议的亮点与特色。正如本次会议主题“聚焦精准医疗,畅谈肺癌进展”所示,一些精准医疗的热门话题是本次会议的亮点,如针对不同驱动基因的治疗、靶向治疗耐药后的策略等。同时今年还着重讨论了肿瘤免疫治疗,包括单药治疗、联合治疗等。论坛从不同维度讨论同一种治疗手段,从早期诊断到多学科治疗,再到晚期肿瘤药物治疗的进展,再到东西方国家治疗的差异性。本次会议还讨论了一些以往没有涉及的话题,例如胸膜间皮瘤和其他胸部肿瘤的进展。除此之外,真实世界的研究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内容,陆教授表示,其数据库已有几万个病人,未来将很快能基于中国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回答临床实践的一些问题。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肺癌治疗的关键

廖教授是中国肺癌治疗的领路人,见证了我国肺癌治疗的发展进程。她回忆道,过去70年代就有手术、化疗、放疗三大手段,从国外引进的手术加化疗的先进观念奠定了“多学科“的基础。如今学科发展日益丰富,肿瘤的治疗包括靶向治疗、放疗、化疗、手术和免疫治疗五大手段,如何综合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另外,病理科、放射科和肿瘤内科也逐渐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多学科的综合治疗需要建立在单学科的发展之上。如今治疗方法的改进,包括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定点定位的局部放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的加入,都促进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今年会议还公布了一个中国抗癌专委会的调研结果,调查当指南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导时,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是否践行了廖教授所提到的多学科治疗。

无标题1.png

免疫肿瘤治疗如火如荼

肺癌成慢性病越来越近

首个免疫肿瘤(I-O)治疗药物有望今年在中国获批,中国即将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治疗和传统的抗肿瘤治疗不一样,不是直接对抗肿瘤而是通过作用于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2014年,在全球首个PD-1抑制剂nivolumab上市后,I-O治疗已成为国际上NSCLC二线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改变了国际上肺癌治疗的思路和实践。廖教授认为,I-O治疗带来的最大不同是明确的长期生存获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位生存期达到5年可称为慢性疾病。现在有了免疫治疗的手段,我们离把肺癌转化成一个慢性病这个目标已经非常接近了,至少在部分肺癌患者当中。目前I-O治疗的5年生存数据来自nivolumab最早的1期临床数据,5年生存可以达到16%,比以前的百分之4点几大概提高了3倍多。16%的五年生存,意味着这部分病人达到了慢性病这个定义。

免疫治疗的进展日新月异,国内外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研究与开发,本次会议也就此展开了讨论,如国内外的不同公司不同新药会对应不同的适应症和治疗组合,何时使用单药,何时需要检测分子标记物如PD-L1等表达,何时跟化疗结合等等。

陆教授表示,中国肺癌领域第一个获批的免疫治疗药物预计是nivolumab。注册Ⅲ期临床试验CheckMate 078的研究是一个阳性结果,将会在两周之后的AACR大会上由吴一龙教授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做成果汇报。另外,阿斯利康、罗氏、默沙东、以及国内的百济神州和信达等企业都在开发PD-1/PD-L1抑制剂,不同的注册条件、选择的病人不完全一样,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都是值得探讨的。

对于未来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发方向,陆教授认为除了单药治疗,还有I-O治疗与其他疗法的组合亟需研究。在联合治疗中,I-O治疗药物的给药频率、剂量、用药时程等多方面因素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I-O + I-O的联合治疗在未来将是一大趋势, 这方面一项重磅研究CheckMate 227即CTLA-4 + PD-1抑制剂的研究结果也将在两周后的AACR上首次公布。如果免疫治疗的联合有疗效,部分病人是否可以考虑把化疗去除,或者化疗延后,以得到更好的生存质量,这也是本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之一。另外,在未来几个月,至少有4-5个免疫治疗相关的重要临床试验将在国际会议上公布结果,在下半年也有很多国产药物报批,相信今年的治疗指南将会有重大的更新。

此外,目前对免疫治疗毒副作用的理解只是冰山一角,而临床试验中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是五花八门,仍需要专家同行们的经验总结与应对探索。

无标题.png

肿瘤标志物(Biomarker)能更好地指导精准医疗的方向

任何治疗都不可能对所有人有效,肿瘤治疗价格昂贵,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肿瘤标志物挑选出获益人群。陆教授提到EGFR这一靶点的故事,早在60年代就发现EGFR与肿瘤的关系,但是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拷贝数的多少最重要,人们花了40年的时间才发现EGFR突变在肿瘤进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靶向治疗为EGFR突变人群打开了一扇门,那么I-O治疗则为野生型人群开了一扇窗。基于多个NSCLC二线研究的数据发现,野生型的病人更容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无论是从药物毒副作用层面还是卫生经济学层面,区分有效人群相当重要,只有落实了肿瘤生物标志物才可能更好地落实精准医疗。

目前值得关注的生物标志物,PD-L1是经前瞻性临床随机研究证明的,还有如肿瘤突变负荷(TMB),回顾性分析显示它可能成为潜在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但还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证明。值得注意的是,FDA去年批准Pembrolizumab用于确定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肿瘤患者,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FDA首次批准不以肿瘤部位为参考的药物。陆教授大胆地提出,未来肿瘤生物学将打破原来的以解剖结构分类,可能会回归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如EGFR/ALK等),未来还会有更多跨瘤种的Biomarker出现。

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要生存,更要生存质量

廖教授语重心长地提到,过去对肿瘤的治疗是“与瘤共亡”而现在则是“与瘤共存”。例如肿瘤免疫治疗,部分患者生存期特别长,真正实现带瘤生存。因此现在晚期肺癌就是慢性病,并没有过去那么可怕。如今出现多种多样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手段的先后或联合都需要根据病人的特性确定治疗方案。陆教授补充道,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临床证据,还要更多地倾听病人的需求,包括生存质量、经济承受能力、情感感受等。廖教授提到,肺癌论坛走到第16个年头,讨论不仅仅局限在不同医生之间的碰撞,未来甚至可以邀请患者来分享他们的想法,更多的了解患者的需求,人性化方面要大力加强。 

结语:在肿瘤免疫治疗时代来临之际,上海国际肺癌论坛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各位专家同行在会议上尽情地碰撞思想、交流经验,相信通过这一平台碰撞出的火花、共识,会为我国肺癌治疗的发展增添力量,早日造福更多的肺癌患者。

 (部分内容摘自BMS研究数据)

评论
2018年04月04日
邹兰林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I-O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二线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改变了晚期NSCLC治疗的模式,为实现非小细胞肺癌慢性病目标居功至伟;生物标记物(PDL-I大于等于50%,TMB高表达,dmmR和/或MSi-H)在晚期NSCLC的l-O治疗中有指导价值和意义;晚期NSCLC的治疗,EGFR TKI开启EGFR MT+NSCLC患者治疗的一道门,I-O治疗打开EGFR WT+NSCLC患者治疗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