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流行病学特征
国际:截至2016年统计,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已成为全美男性新发癌症中增长最快的肿瘤;女性恶黑增长速度仅次于肺癌。中位诊断年龄59岁。(NCCN, 2017 V1)
国内:截至2011年,我国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48/10万。城市发病与死亡率高于农村,20-85岁发病率上升。恶黑的患病率显著增加,与欧美不同,我国恶黑死亡率亦增长。男女比例约为1.12:1。中位诊断年龄50-55岁。(CSCO, 2015)
病因
※人种,黑色素瘤既往史,非典型痣或发育不良痣、黑色素瘤家族史、遗传性基因突变罕见。
※对于伴或不伴胰腺癌的侵袭性黑色素瘤,应行基因筛查。
※UV过度暴露
※KIT、BRAF基因突变是独立危险因素
发生部位:
全身皮肤、黏膜均可发生。白种人,皮肤恶黑占90%;我国不完全统计,皮肤肢端型41.8%,黏膜型22.6%。
【病理类型】
※病理需注意:肿瘤厚度、溃疡、真皮层有丝分裂率、深度及边缘情况、微卫星灶情况、Clark评级、单纯粘连(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低,非必要不活检)
※病理分型: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和肢端雀斑样;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痣,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黑色素瘤等。
※人种分布
白种:浅表扩散型最多见;
黄种及黑种: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分期】
*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影像学检查】
※对0-II期患者非常规,考虑SLN+(前哨淋巴结阳性)时超声查看
※IIIC-IV期:头颅MRI
※其余各期影像学做基线评估
※复发者:CT \ PET/CT
※手术未完全切除或不能手术者,影像学评估疗效(III期、卫星灶、移形及复发;原位复发;转移)
※随访者:IIB-IV期,影像随访3-5年
【治疗原则】
1.治疗方法:
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
2. 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
原位、IA、IB期:扩大切除;
IA、IB、IIA期 前哨淋巴结(SLN)阴性:扩大切除,观察随访或临床实验;
IIB、IIC期SLN-:观察随访、临床实验或α-干扰素治疗;
I、II、III 期SLN+:淋巴结清扫,观察随访、临床实验、α-干扰素或Ipilimumab治疗。
3. 手术治疗原则:
(1) 原发恶黑切除范围 (外科切缘不一定要与病理切缘一致):
(2) 淋巴清扫原则:
※受累淋巴结引流区解剖学完全切除;
※腹股沟区,如果腹股沟淋巴结阳性或股浅淋巴结>3个阳性,行髂窝和闭孔区淋巴结清扫;
※CT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或术中Cloquet淋巴结活检阳性,行髂窝和闭孔区淋巴结清扫;
※头颈部恶黑,临床或病理显示腮腺淋巴结阳性,行腮腺浅部切除及引流淋巴管清扫。
4. 放疗原则
※总体恶黑对放疗不敏感;
※窄切缘促纤维增生性、噬神经性、局部复发恶黑;
※术后辅助放疗:
淋巴结外受累和/或腮腺:≥1个淋巴结;
宫颈 :≥2个淋巴结 和/或 ≥3cm恶黑+1个淋巴结;
腋窝:≥2个淋巴结 和/或 ≥4cm 恶黑+1个淋巴结;
腹股沟: ≥3个淋巴结 和/或 ≥4cm 恶黑+1个淋巴结
※姑息治疗: 不可切除、微卫星灶、移行病灶;
※脑转移:立体定位/全脑放疗作为首选治疗及辅助治疗(脑内切除黑色素瘤患者放疗存争议,个体化治疗)
※雀斑样恶黑可用放疗。
5.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恶黑可选方案
I. 一线治疗
(1)免疫治疗
※抗PD-1单抗:Pembrolizumab,Nivolumab
※Nivolumab,Ipilimumab
(2)靶向治疗
※BRAF V600突变:联合治疗 Dabrafenib/Trametini+Vemurafenib/Cobimetinib
(3)加入临床研究
II. 二线治疗(功能状态PS评分0-2分)
(1)免疫治疗
※抗PD-1单抗:Pembrolizumab,Nivolumab
※Nivolumab,Ipilimumab
(2)靶向治疗
※BRAF V600突变:联合治疗 Dabrafenib/Trametini+Vemurafenib/Cobimetinib
※Ipilimumab
(3)高剂量IL-2
(4)生化疗法:Dacarbazine/Temozolomide+Cisplatin/Carboplatin +/-Vinblastine/Nitrosourea+IL2+干扰素2b
(5)细胞毒性药物:Dacarbazine,Temozolomide,Paclitaxel,Albumin-bound Paclitaxel,Carboplatin/ Paclitaxel
(6)C-KIT突变:Imatinib
(7)加入临床研究
III. PS 3-4分 姑息疗法,支持治疗
6. 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毒性管理
※抗-PD1(Pembrolizumab或 Nivolumab): 副反应较轻。最常见副作用如(>20%患者)疲劳、皮疹、瘙痒、咳嗽、腹泻、便秘、食欲差、关节痛。出现严重肺炎、肠炎、肝炎、内分泌疾病、肾炎、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应该停止继续使用,并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激素无效者使用单次Infliximab 5mg/kg治疗。
※Ipilimumab:较易引起严重副反应,可使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激素无效者单次使用Infliximab 5mg/kg治疗;肝毒性严重者,mycophenolate可作为替代Infliximab的二线用药。
※联合治疗:Nivolumab/ Ipilimumab联合治疗较单用更容易出现副作用。
※靶向治疗: BRAF或 BRAF/MEK 抑制剂联合应用
i) 皮肤副反应较常见。BRAF可能发生皮肤鳞癌和光敏感,与MEK合用发生相对较少;
ii) 约有55%的患者会出现38.5℃以上的发热;多在BRAF/MEK 抑制剂合用的2-4周发生,常伴寒战、夜汗、皮疹、脱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压。达拉非尼或曲美替尼可缓和。
7. 化疗:
已被证实,常规化疗对恶黑无效。可使用的辅助治疗包括:
a生物疗法联合高剂量干扰素,IL-2和化疗药;
b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预后】
※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有丝分裂率(MR)、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部位(皮肤软组织、肺、肺以外脏器);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黑色素瘤患者分期意义重大(阳性患者被定为N3期IIIC期),但对转归和治疗指导意义不明确;
※大剂量α干扰素应当用满1年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用到5年。这一疗法与无进展生存期相关,对总生存期影响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