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第43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17)现场报道】 全球性高级别的科学盛会—黄晓军教授访谈

2017年04月11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17年3月26日—29日,第43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17)在法国马赛如期举行。在这一全球性高级别的科学盛会上,来自中国的白血病治疗“北京方案”受到欧洲同行及参会代表的空前关注。【肿瘤资讯】邀请到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就“北京方案”----单倍体移植的进展、挑战等进行解读和点评。同时,我们还在EBMT会议重要讲者采访循环TV播放视频中一睹黄晓军教授的风采。

黄TV.png

【肿瘤资讯】我们知道“北京模式”开启了单倍体移植的先河,得到全球的认可。那么,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移植供体选择的标准而言,目前是选择HLA配型全相合的同胞供者更好,还是选择单倍型供者更好?

黄晓军简历终.png

黄晓军教授:一般来说,以前都是以HLA不相合的移植作为HLA 相合的一个移植的补充,即如果在没有HLA相合的供者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随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普及,我们的研究的确显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有微小残留阳性的病人,选择单倍体移植的疗效实际上比选择同胞全合的移植疗效要更好,这也是我在本次EBMT大会上所强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这只是作为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提呈出来,最后是选择单倍体相合还是选择同胞全合,我个人认为可能需要更多的资料在未来去回答这个问题。  

【肿瘤资讯】大量研究表明,接受来自HLA单倍型匹配的亲缘供者,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和HLA相合无关供者来源的移植物的患者预后相似。那么,谁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最佳供体者?

黄晓军教授:实际上关于供者的选择的确是当今一个新的知识正在不断的涌现的过程。如上所言,一般情况下选择同胞全合的供者可能为最佳,但是现在单倍体移植的实践会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未来可能会更多的颠覆我们的一些常规思路,这也是我这次在EBMT大会上第一次展示这个数据,我希望会对未来的供者的选择有巨大的影响。  

【肿瘤资讯】您在本次EBMT大会上讲述,目前单倍体移植仍面临很大的挑战与困难,那么您能再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些挑战与困难,以及目前针对这些难题是否有前沿性的进展?

黄晓军教授:我认为单倍体移植目前有2项最大的挑战:第一,我们需要让非移植的人知道单倍体移植能够取得和同胞全合一样的疗效,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于单倍体移植的技术,这可能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就单倍体移植而言,病人同样面临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等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使单倍体移植疗效更好,并且尽可能让治疗的过程更为简单、更为容易、有推广性。  

【肿瘤资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AL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MRD)是很重要的预后因素,因为它直接反映了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那么您认为在不同类型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之前,MRD及其动态变化对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有哪些影响?

黄晓军教授:MRD是检测白血病人状态的一种方式。对于化疗以后的患者,MRD(预测预后)肯定是效果非常,尤其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预后效果得到比较的肯定。现在也越来越的证明表明,移植以后MRD跟预后明显相关,MRD阳性的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复发。因此,我们现在可先筛选出有微小残留的这部分病人,对其进行抢先(治疗)或者是预防,或者是复发后的快速干预。所以,我认为MRD对解决移植后复发这一巨大的难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肿瘤资讯】您能从中国视角阐述一下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东西方应如何协力共赢?

黄晓军教授:白血病的治疗,我认为像单倍体移植技术一样,它的确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一种体系。我们的很多数据、很多技术其实早于西方,所以对西方来说它也是一个借鉴。当然白血病治疗并不仅仅是移植,对于攻克白血病,我想中西方的融合,可以使得我们对于白血病的治疗谱更广,同时可能对不同的人种选用什么治疗方式更好,也是非常好的解决之道。 

参加此次EBMT大会的美国著名血液学专家、《Leukemia》杂志主编Robert Peter Gale教授对黄晓军教授的工作也给予高度赞誉。

Gale.png在接受肿瘤资讯采访时Gale教授说:“黄教授以及他在北大人民医院的同事都是我个人很好的朋友, 我跟他们有长时间的交往。他们在单倍体移植领域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经验,他们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并且为这一领域的其他医生确立了标准。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黄教授和他的同事的引领下进行工作,我们非常期待继续和他合作。”

欲了解更多血液肿瘤、淋巴瘤相关资讯,与全国各地血液肿瘤、淋巴瘤医生交流与讨论,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肿瘤资讯小助手-Dinna微信,备注“血液肿瘤”!qrcode-d.jpe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熊熊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