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Ⅷ)丨范先群院士:以整合医学战略,破解眼肿瘤“多样多变”难题

11月21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11月6日~9日,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顺利举行。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围绕《合之策8》的“多样多变”、“关联涌现”与“生命溯源”三大核心理念,深入阐释了其在眼肿瘤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应对“多样多变”:整合多模式手段,制定个体化方案

范先群院士:本届CCHIO年会选址云南昆明,其地域特征恰是“多样多变”的生动体现。云南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此为社会人文层面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昆明素有“春城”美誉,四季如春,植被繁茂,则为自然生态层面的多样性。

回归到医学领域,肿瘤同样具有“多样多变”的特性。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但眼球内部、眼睑、眼球后的眼眶,以及视神经都会发生肿瘤,且其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进程千差万别。因此,在肿瘤诊疗过程中,必须秉持整合医学的核心理念,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来制定个体化方案。仅凭单一疗法往往难以攻克复杂病情。

在此背景下,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以婴幼儿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例,9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对于早期得以诊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积极应用激光或冷冻治疗常能彻底清除病灶,有望实现临床治愈。若肿瘤进展至“猫眼”期,从瞳孔外即可观察到肿瘤反光,此时肿瘤往往已占据眼球约一半体积,治疗难度与复杂性随之增加,通常需引入化疗。然而,传统的静脉全身化疗因其剂量大、副作用显著,对年幼患儿会造成沉重负担。

为破解这一治疗困境,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探索并成熟开展了眼动脉超选择动脉介入化疗,从股动脉插管,使导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内动脉抵达直径不足1毫米的眼动脉,再进行局部给药。此疗法的核心优势在于用药剂量显著降低,而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却得以大幅提升,从而能更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全身暴露。若肿瘤负荷进一步增大,则需考虑眼球摘除或联合放疗等手段。

由此可见,即便是起源于同一器官的同类肿瘤,其治疗也涉及激光、冷冻、介入、放疗等多种方式,治疗方案本身就体现了多样性。因此,肿瘤的治疗,应该是要用整合的理念,来个性化地治疗。

把握“关联涌现”:眼睛是洞察全身健康的窗口

范先群院士:“关联涌现”是《合之策8》的另一核心理念。眼睛是视觉系统器官。人类通过五官获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信息,其中视觉系统承担了85%~90%的信息接收,至关重要。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视网膜上存在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即“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因其并不参与形成视觉图像,即不具备传统的成像视觉功能,故被学界归类为执行“非视觉功能”的细胞群体。深入研究揭示,ipRGCs与大脑发育、精神状态、肥胖、血糖代谢等广泛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这提示我们,眼睛的功能远非局限于“视物”,更是感知与调节全身生理状态的重要枢纽。

基于对ipRGCs功能的上述认识,相关研究领域正蓬勃发展。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通过利用AI分析眼底照片和OCT影像,可辅助诊断躁狂症、抑郁症等特定精神疾病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的病理改变与演进风险。

因此,眼睛的功能不仅限于感知外部世界,更是洞察全身健康的窗口,承载着全身健康信息。 关于眼睛与全身关联性的研究,随着AI技术与垂直领域大模型的迭代,其价值将日益凸显。展望未来,ipRGCs有望在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致力“生命溯源”:从防控诊疗到探索进化本源

范先群院士:中国抗癌协会成功主办的2025 CCHIO,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会,不仅旨在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更着眼于布局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特别是在肿瘤溯源、诊断技术开发及“防、筛、诊、治、康”全周期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旨在全面提升中国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最终转化为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

与会期间举办的科普大会提出“抗癌是歼灭战,控瘤是持久战,扶生是保卫战”的理念。具体到眼肿瘤领域,我们需持续创新,探索液体活检、AI大数据、多模态多组学应用等新诊断技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我们也要致力于治疗方法的创新,包括介入治疗、质子重离子放疗及手术方式改进等,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肿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生命溯源”,我们团队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眼睛进化与发育的研究。在解剖学层面,人类双眼位于正前方,马的眼睛长在两侧,蜻蜓、苍蝇拥有复眼,这体现了视觉器官在漫长进化史中为适应不同生态位而产生的分化差异。聚焦于人类自身,在其进化历程中,眼睛逐渐演化出一个重要结构——黄斑。该结构是灵长类动物所独具的特征。与此形成有趣对照的是,部分鸟类,例如鹰,甚至进化出双黄斑结构,使其能高空精准捕猎。我们目前正持续关注并推进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若能系统性地阐明黄斑的“前世今生”,不仅有望为黄斑变性等眼疾的治疗策略带来突破,也对揭示眼睛进化与发育的奥秘具有深远的科学价值。


img_v3_02s0_365aba85-4d6e-40dd-8f11-352d79d66a2g.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