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一例高瘤负荷mHSPC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

10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泌尿科那点事儿

1.png

为了更好的构建“医防协同”体系,促进医生学术交流与患者科普教育双轨并行,推动前列腺癌防治的发展和进步,北京卫康公益基金会主办“前列腺癌医防协同能力提升行动”项目,特邀全国泌尿领域相关专家分享实际临床诊疗经验。

本期由张顺教授带来mHSPC诊治案例的分享,欢迎关注!

张顺
副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省医学会临床试验与转化分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转化协作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
负责泌尿外科10余项IIT、30余项注册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擅长泌尿系统肿瘤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及全程规范化管理,熟悉各类国际前沿新药最新进展

案例分享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73岁。

主诉:进行性排尿不畅3年余。

病史经过:患者2024-09-18因“进行性排尿不畅3年余,加重1月”于外院住院,在外院行胸部CT平扫、前列腺MR考虑前列腺癌侵犯膀胱、精囊、多发骨转移,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有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病史。

诊断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tPSA>1460.0ng/mL。

外院胸部CT平扫(2024-09-18)

左侧锁骨下窝等密度病灶及纵隔4L区肿大淋巴结,建议进一步增强扫描。所见骨多发骨质致密性改变,骨转移可能,请结合临床(前列腺肿瘤等)。

外院前列腺MR(2024-09-19)

前列腺形态不规则,正常结构显示不清,大小约为6.57cm(RL)×7.42cm(AP)×7.69cm(SI),信号不均,可见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结节影,T2呈低信号,弥散受限,膀胱及双侧精囊受侵;双侧腹股沟区、盆腔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膀胱充盈不佳;所示骨盆见散在T2压脂高信号影,弥散受限。

前列腺穿刺病理(2024-09-23)

图片1.png

镜下所见:前列腺内见异型腺体浸润性生长。

病理诊断:

图片2.png

骨扫描检查(2024-10-15)

图片3.png

全身骨显像清晰,颅骨多处、脊柱多处、左右两侧肋骨多处、骨盆多处及四肢骨多处均可见多发异常放射性浓聚。

CT检查(2024-10-16)

骨窗:全身多发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

诊断结果:

1.前列腺恶性肿瘤可能,膀胱壁受侵,双侧颈部、腹膜后、骶前、双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建议结合MR检查。
2.全身多发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考虑为骨转移
3.膀胱壁弥漫性增厚,膀胱结石,请结合临床。
4.肝右叶稍低密度影,建议结合MR检查。
5.双肺小结节,年度随诊;左肺钙化灶。
6.双肺条索;双肺散在渗出。
7.主动脉及冠脉管壁钙化。

基线期影像评估

图片4.png

疾病诊断

1. 前列腺癌(cT4N1M1b);mHSPC高瘤负荷;
2. 膀胱结石。

治疗经过

因患者拒绝化疗,拒绝反复来院输液治疗;最终选择高瘤负荷mHSPC一线方案:

  • ADT(戈舍瑞林微球)

  • NHA(阿比特龙)+泼尼松

  • PARPi(帕米帕利)

  • BTA(地舒单抗)

  • 血清睾酮水平

图片5.png

  • 血清PSA水平

图片6.png

治疗4个月PSA下降到<0.2ng/ml。

  • 碱性磷酸酶ALP

图片7.png

  • 疼痛评分

2024年10月:疼痛评分6分,予氨酚曲马多;2024年11月:疼痛评分4分,予塞来昔布;2024年12月:疼痛评分0分,停止服用止痛药。

用药16周后ECT评估

图片8.png

用药16周后CT检查

检查结果示:前列腺体积较前(2024-10-16)减小,膀胱壁受侵,双侧颈部、腹膜后、骶前、双侧髂血管周围多发淋巴结,较前减小。全身多发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考虑为骨转移,范围较前缩小。

用药16周后淋巴结评估

  • 左髂血管旁淋巴结直径较前减小70%。

图片9.png

  • 左锁骨下淋巴结直径较前减小53.8%。

图片10.png

案例总结

该例患者为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高瘤负荷骨转移病例,临床采用ADT(戈舍瑞林微球)+NHA(阿比特龙)+泼尼松+PARPi(帕米帕利)+BTA(地舒单抗)治疗。

mHSPC高瘤负荷的治疗目标

mHSPC高瘤负荷通常提示肿瘤转移范围较广,此阶段治疗需聚焦两大核心目标:

  • 延缓疾病进展至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时间;

  • 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

尤其对于合并骨转移的高瘤负荷mHSPC患者,其疾病负担较重,治疗需求更为迫切。 

ADT治疗的重要性及方案优化

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是贯穿前列腺癌全程的基石治疗。研究表明,若长期ADT治疗中睾酮未能稳定维持于去势水平,患者易快速进展至去势抵抗阶段。因此,优化ADT方案以维持去势疗效至关重要。Study302研究结果显示,戈舍瑞林微球可使维持去势率提升68%,且无睾酮水平波动,是ADT治疗的优选方案之一。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筛查与干预

前列腺癌易发生骨转移,且早期症状多较隐匿。初诊时已发生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仅4~5年,骨转移是明确的不良预后因素。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骨转移,可显著改善患者治疗结局、降低疾病负担。

  • 需警惕骨转移的情况:

    当患者出现PSA≥10ng/ml、血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骨痛或骨折、脊髓/神经受压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及时完善骨转移相关检查;

  • 骨转移高危人群的筛查:

    初诊前列腺癌患者若Gleason评分≥8分或临床分期≥T3期,属于骨转移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骨转移相关检查。

一旦确诊骨转移,应立即启动针对性治疗,而非等待骨痛症状出现后再干预,这是目前临床需避免的认知误区。

专家采访视频

声明:本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不构成实际治疗建议。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W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