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自体移植后难治病例的挑战与对策

10月30日
汪阳
患者信息

患者,女,61岁。

主诉

确诊多发性骨髓瘤2年余,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月余,复发伴左侧胸壁肿块。

病史描述

现病史:患者于[2023年5月]因左下肢体行走困难,当地检查发现左髋关节占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股骨穿刺病理提示浆细胞瘤。于[2023年6月7日]行左股骨肿瘤切除手术。[2023年7月14日]收住我院,进一步检查确诊为IgGλ型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浆细胞瘤(术后),存在1q21扩增等高危因素。后续接受多线化疗(包括PAD、PARD、D-VRD等方案)及[2024年7月25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巩固治疗期间,于[2025年3月]出现左侧胸壁肿块,穿刺病理证实为浆细胞肿瘤,PET/CT提示疾病进展。近期因咳嗽、胸闷再次入院。

既往史:有颈部静脉血栓史,长期抗凝治疗。

个人史:-

婚育史:-

家族史:-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 血常规([2025-07-15]):红细胞计数[3.47]↓×10^12/L,血红蛋白[113]↓g/L,血小板计数[176]×10^9/L,C-反应蛋白[28]mg/L。
  • PET/CT([2025-04-28]):全身多发骨质密度异常伴代谢增高(SUVmax[24.43]),左侧第3前肋软组织肿块,左侧髂外肿大淋巴结(SUVmax[29.71]),考虑多发性骨髓瘤进展。
  • 骨髓检查([2025-04-30]):浆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占有核细胞约90%),免疫组化符合浆细胞骨髓瘤。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异常浆细胞占比[6.8]%。
  • 影像学:胸部CT示两肺微小结节、右侧慢性炎症,左侧第3肋骨占位性病变。
临床诊断

主要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λ型,DS III期,ISS III期,R-ISS II期)伴髓外病变。

其他诊断:1.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状态 2. 骨质破坏 3. 颈部静脉血栓 4. 肺部慢性炎症。

治疗经过

[2023-07-20] ➤ 起始PAD方案(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诱导化疗,疗效评估为SD。

[2023-09-04] ➤ 调整为PARD方案(加用来那度胺),后续周期疗效维持SD。

[2023-12-24] ➤ 因疗效欠佳,升级为D-PARD方案(加用达雷妥尤单抗),疗效达到PR。

[2024-02-27] ➤ 转换D-VRD方案(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巩固,疗效PR。

[2024-07-25] ➤ 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过程顺利,植入后予预防感染及支持治疗。

[2025-04-09] ➤ 左侧胸壁肿块穿刺,病理证实疾病复发。PET/CT显示全身多发进展。

[2025-05-02] ➤ 起始艾沙妥昔单抗联合卡非佐米、地塞米松等挽救化疗,因病情复发转入血液科进一步管理。

病例讨论和总结

诊断要点:

  • 基于M蛋白检测(IgGλ型)、骨髓浆细胞增生(>90%)、溶骨性病变及髓外肿块,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 高危特征包括1q21扩增、p53缺失等遗传学异常。

治疗亮点:

  • 采用多线靶向药物(蛋白酶体制剂、免疫调节剂、单抗)序贯治疗,结合自体移植,最大化深度缓解。
  • 复发后及时应用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如艾沙妥昔单抗)桥接治疗,体现个体化策略。

经验教训:

  • 髓外病变是预后不良因素,需强化监测和早期干预。
  • 移植后维持治疗期间仍可能复发,需定期评估微小残留病(MRD)。

临床启示:

  • 对于高危多发性骨髓瘤,应整合遗传学风险分层指导治疗选择。
  • 多学科协作(血液科、影像科、病理科)对髓外病变管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