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欧阳取长教授、杨谨教授:聚焦HR+乳腺癌基石疗法,“中国方案”伏维西利助力开启CDK4/6抑制剂个体化治疗新篇章

10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 (CDK4/6)抑制剂的问世开启了激素受体阳性(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晚期乳腺癌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的先河,扭转了HR+乳腺癌的治疗格局。目前,该疗法已被《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诊疗指南(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版)》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权威指南一致推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


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CDK4/6抑制剂复妥宁®(通用名:枸橼酸伏维西利胶囊)在HR+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适应症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即用于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与芳香化酶抑制剂(AI)联合使用作为初始内分泌治疗。


此前,伏维西利于2018年被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并曾于2025年5月29日获得NMPA批准上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HR+/HER2-的复发或转移性成年乳腺癌患者。此次新增适应症的获批不仅丰富了伏维西利的临床应用场景,更标志着意味着这一国产优质CDK4/6抑制剂将惠及我国更多HR+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杨谨教授,立足于我国当下临床实践,解析伏维西利在HR+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优势。

CDK 4/6抑制剂“群雄并起”

临床应根据安全性等多方因素综合选择

欧阳取长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乳腺癌学组常务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乳腺肿瘤学组副组长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乳腺癌学组组长
《中华肿瘤杂志》通讯编委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编委
《肿瘤药学》副主编

欧阳取长教授: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位居第二的恶性肿瘤[1]。其中,HR+亚型约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70%[2],且其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3]。近年来,乳腺癌诊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为改善患者生存结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新药研发蓬勃发展,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仍被视为HR+/HER2-局部晚期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标准基石方案,并在该亚型的整体治疗策略中占据核心地位[4]
 
2015年,哌柏西利作为首个CDK4/6抑制剂获批,彻底重塑HR+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此后,瑞波西利、阿贝西利及国产CDK4/6抑制剂相继上市,不断拓展治疗边界。至2025年,CDK4/6抑制剂家族日益壮大,为患者带来丰富治疗选项,其临床使用率也持续提升[4],截至2025年,CDK4/6抑制剂的选择日益丰富,显著提升了临床用药的可及性。伴随其临床使用率的提升[4],我国HR+乳腺癌的诊疗规范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推进。在此背景下,如何从众多CDK4/6抑制剂中筛选出最适合患者的药物,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针对该问题,现有指南共识与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CDK4/6抑制剂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乳腺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系统梳理了当时国内已上市CDK4/6抑制剂的相关临床研究,指出尽管各项研究中无进展生存期(PFS)存在一定差异,但相较于芳香化酶抑制剂(AI)单药,CDK4/6抑制剂联合AI均能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约50%。在晚期二线研究中,CDK4/6抑制剂联合氟维司群也展现出相近的疗效趋势,可降低疾病进展风险约40%–50%[4]。尽管受研究设计、入组人群等因素影响,不同CDK4/6抑制剂对疾病进展风险的具体降低幅度不宜直接比较,但关键III期研究一致显示,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较对照组延长近一倍。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自2024版起,I级推荐不再区分CDK4/6抑制剂种类,强调应结合临床研究数据与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决策[5],该原则在2025版中继续沿用。此外,近期于2025年ESMO OPEN发表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CDK4/6抑制剂真实世界研究(RWS)证实,三种CDK4/6抑制剂联合AI在一线治疗中的真实世界PFS无显著差异[6],提示疗效已非药物选择的唯一区分要素,临床更应关注适应症匹配、毒性谱差异与患者共病情况,以制定真正契合个体需求的治疗策略。

*注:1.上文中“共识”及“指南”所纳入CDK4/6抑制剂包括哌柏西利、瑞波西利、阿贝西利及达尔利。

2.见刊于ESMO OPEN的RWS所纳入CDK4/6抑制剂为哌柏西利、瑞波西利、阿贝西利。

安全性“升级”、适应症“全面”

伏维西利为中国患者交付理想答卷

杨 谨 教授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癌症中心主任
肿瘤精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乳腺学组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常务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西安市癌症康复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
美国马里兰大学Marlene and Stewart Greenbaum 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
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高校科技进步奖2项

杨谨教授:近年来,我们正共同见证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产创新药物正不断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小分子CDK4/6抑制剂——伏维西利无疑是我国备受瞩目的自主创新成果之一。该药于2018年曾被纳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历经淬炼,于2025年5月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获批用于联合氟维司群治疗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HR+/HER2-的复发或转移性成年乳腺癌患者。该药物上市后迅速投入临床使用,并获得医患双方的高度认可。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伏维西利再获新适应症批准,可用于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作为初始内分泌治疗方案。
 
此次一线适应症的获批是基于关键III期临床研究FCN-437c-III201。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牵头,是一项完全纳入中国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临床试验,研究人群同时涵盖绝经前与绝经后患者,旨在评估伏维西利联合来曲唑或阿那曲唑(必要时联合戈舍瑞林)在HR+/HER2-晚期乳腺癌内分泌初治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截至2024年6月25日,中位随访16.6个月时,独立评审委员会评估的中位PFS显示,伏维西利组尚未达到,对照组为20.2个月(风险比=0.545,单侧p值=0.0003)。该风险比(HR)与哌柏西利、瑞波西利及阿贝西利等CDK4/6抑制剂的关键研究结果相近*最终中位PFS数据值得期待。此外,各预设亚组均观察到与意向治疗人群一致的生存获益。由于目前死亡事件数较少,总生存期数据尚未成熟。
 
更为重要的是,伏维西利的安全性优势尤为突出:药物相关永久停药率极低(仅1%),未出现静脉血栓栓塞或间质性肺炎等临床较难管理的特殊毒性。且其肝脏安全性卓越,≥3级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同类药物(ALT 1.9%,AST 1.4%),同时≥3级胃肠道不良事件接近零。这些特性完美契合了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敏感患者的治疗需求。基于我国肝病患者基数大的现实背景,其出色的肝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由于胃肠道不良反应可感知,因此,良好的胃肠道耐受性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可能改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EORTC QLQ-C30量表的评估结果显示,接受伏维西利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保持稳定。作为临床医生,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高质量的CDK4/6抑制剂进入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多理想之选。
 
目前,伏维西利在当前国内可及的同类药物中具有较全面的适应症覆盖,横跨绝经前、绝经后人群,且广泛适用于HR+晚期乳腺癌的一线及二线治疗。更重要的是,其关键研究完全基于中国人群,为中国临床实践提供了高级别本土证据。其在“存在肝功能异常风险的患者”及“无法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的独特优势,更有望为我国CDK4/6抑制剂的个体化治疗格局开启新的篇章。

小结

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始终是临床晚期HR+乳腺癌主流标准疗法,其在晚期一线、二线治疗中稳固的标准治疗地位。当下,我国CDK4/6抑制剂治疗格局日新月异,然而,核心III期研究一致证实,不同CDK4/6抑制剂均能降低约50%的疾病进展风险*,而不同CDK4/6抑制剂之间不良反应谱各异,因此,临床决策的重点已从疗效比较,转向基于适应症、毒性谱和患者共病的个体化精准选择。

伏维西利作为“中国方案”的杰出代表,凭借完全基于中国人群的高级别证据及良好疗效与卓越耐受性获批一线及二线适应症,其出色的安全性特征定义了独特临床价值:极低的肝毒性与几乎无≥3级胃肠道不良反应,使其在“存在肝功能异常风险的患者”及“无法耐受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中优势尽显。伏维西利的问世,为中国乳腺癌的个体化慢病化管理提供了优良解决方案,并将进一步助力推动我国HR+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迈向“个体化”精准策略,开启兼顾生存与生活质量的新篇章。

*非头对头对比,请谨慎解读。

参考文献

[1] 邬昊,吕青.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趋势及防控启示:2018-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解读.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4,31(7):796-802.
[2] Huppert LA, Gumusay O, Idossa D, et al. Systemic therapy for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gative early stage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 Cancer J Clin. 2023 Sep-Oct;73(5):480-515. 
[3] Zheng S et al. Int J Cancer. 2012 Dec 1;131(11):2622-31.
[4]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CDK4/6抑制剂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乳腺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12):1003-1017.
[5]邝美琼, 刘真& 江泽飞. 乳腺癌精确分层治疗新理念:2024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1–6.
[6] https://www.esmoopen.com/article/S2059-7029(25)01439-5/fulltext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ae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