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对话先锋 | 沈琳教授:发热待查,警惕淋巴瘤“隐身”来袭

10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即使在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不明原因发热(FUO)仍是临床上病因复杂、诊断困难的病症之一。肿瘤性疾病,尤其是淋巴瘤,是FUO的重要病因。患者个体差异与检测技术的局限,常导致部分FUO难以明确诊断,进而影响有效治疗,严重损害患者健康。如何提高FUO病因诊断率,特别是识别其中潜在的淋巴瘤病例,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沈琳教授,分享FUO的诊治经验,重点解析FUO相关淋巴瘤的诊疗策略与研究进展。

FUO病因复杂,淋巴瘤需高度警惕

FUO的概念最早于1961年提出,指持续或反复发热超过3周,体温≥38.3℃,经一周以上全面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者。随着医疗模式变化,1991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将检查时间缩短为住院3天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根据病因,FUO可分为经典型、院内型、免疫缺陷相关型及旅行相关型。近年研究显示,恶性肿瘤在FUO病因中约占15%–30%,其中淋巴瘤最为常见,占非实体瘤半数以上。
因此,若患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伴随乏力、消瘦、盗汗、血沉增快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警惕淋巴瘤可能。如经感染科、呼吸科等初步排查仍无法明确发热原因,建议转至血液科进一步筛查,以排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FUO相关淋巴瘤预后差,易累及多系统

发热型淋巴瘤通常比非发热型预后更差,更易侵犯脾脏、肝脏和骨髓,引发贫血、出血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此外,肾、肺、脑等器官也可能受累,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FUO相关淋巴瘤预后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三:

反复发热导致患者体能严重消耗,常伴有消瘦、盗汗,ECOG评分多在3分以上;

FUO相关淋巴瘤中,侵袭性较强的T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比例较高,整体生存率较低;

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死亡率高达20.4%–88%,生存期通常不足3个月。
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FUO淋巴瘤常被延误诊断,在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均面临严峻挑战。

多学科协作是关键,PET/CT助力精准诊断

对于常规无创检查难以确诊的发热型淋巴瘤,PET/CT成为关键诊断工具。该技术通过评估淋巴结、脾脏及骨髓的标准摄取值(SUV),为筛查FUO淋巴瘤提供重要依据。荟萃分析显示,FDG PET-CT诊断FUO的灵敏度达86%–98%,特异性为52%–85%,诊断率超过50%,显著高于常规CT。若PET-CT结果阴性,也提示发热自发缓解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专家建议将FDG PET/CT作为FUO的常规诊断方法之一。

多学科会诊(MDT)能有效解决从诊断到治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于FUO表现的淋巴瘤,外科手术可协助获取病理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确诊后,应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MDT模式,有助于实现规范化与个性化治疗,最大化患者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

专家点评

沈琳教授:FUO至今仍是临床难题,约半数病例无法确诊。在众多潜在病因中,最应警惕的是肿瘤性疾病,尤其是淋巴瘤。患者出现FUO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临床医生需结合详细体格检查与先进检测技术,系统排查病因。对疑似淋巴瘤的病例,应积极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最优诊疗策略,努力提升其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沈琳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华东医院罕见病中心专家组成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一届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学组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协作组上海分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血液病学委员
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学组委员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细胞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hir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