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周振海教授:泽布替尼协同来那度胺用于复发难治DLBCL,Ⅰ期终析证实高缓解率与可控安全性,ABC亚型获益尤显

10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近三分之一,尽管一线免疫化疗可治愈多数患者,但约30%仍步入复发/难治(R/R)阶段;其中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因固有NF-κB通路激活及对蒽环方案耐药,长期生存率最低。来那度胺通过泛素化降解IKZF1/3间接抑制NF-κB,在ABC亚型中已显示单药活性;而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作为B细胞受体信号中枢,其抑制剂可阻断NF-κB上游触发,理论上与来那度胺形成双重抑制。泽布替尼经分子骨架优化,对BTK的占有率>95%且对TEC、EGFR等脱靶激酶抑制弱,毒理谱较第一代BTKi显著收窄。BGB-3111-110Ⅰ期试验早期数据已提示该组合在中国R/R DLBCL人群具备活性,近期Blood发表的终期分析进一步锁定其量效关系与亚组优势。【肿瘤资讯】特此整理该研究核心数据,并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振海教授进行点评。

1-1.png

ORR达58%,CR率42%!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为R/R DLBCL提供高效低毒新选择

BGB-3111-110研究是一项I期、开放标签、剂量递增/扩展研究(NCT04436107),旨在评估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中国R/R 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66例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治疗且不适合接受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R/R DLBCL患者。研究分为剂量递增(Part 1)与剂量扩展(Part 2)两部分:Part 1阶段探索来那度胺的剂量(15、20、25 mg),Part 2阶段使用确定的推荐Ⅱ期剂量(RP2D)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泽布替尼160 mg每日两次给药,来那度胺每日一次、第1~21天给药,28天为一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毒性。研究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RP2D(Part 1)以及由Lugano 2014标准评估的总缓解率(ORR)(Part 2)。研究同时通过免疫组化(IHC)和基因表达谱(GEP)对患者进行细胞起源(COO)分型。

截至2024年3月28日,所有患者中位年龄59岁,83%为Ⅲ/Ⅳ期疾病,42%为原发难治。根据IHC检测结果,65%为non-GCB型;根据GEP检测结果,67%为ABC亚型。患者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1.5。中位随访16.5个月时,中位治疗暴露时间为4.9个月。Part 1阶段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来那度胺RP2D确定为25 mg。

安全性方面,74%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58%)、白细胞计数下降(29%)及淋巴细胞计数下降(20%)。7例患者(11%)因TEAE终止治疗,2例患者死亡(心肺功能衰竭、肺炎各1例),均与研究治疗无关。

疗效方面,全人群ORR为50%,CR率为35%。在50例接受RP2D方案治疗的患者中,ORR提升至58%,CR率达42%。按 IHC COO 亚型分析,non-GCB型与GCB型患者的ORR分别为62%和50%;按 GEP COO 亚型分析,ABC型与GCB型患者的ORR分别为69%和45%,提示ABC亚型患者可能获益更为显著。

此外,RP2D队列的中位至缓解时间为2.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12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为34%。

该研究最终分析表明,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RP2D:泽布替尼160 mg BID + 来那度胺25 mg D1-21/Q4W)在R/R DLBCL患者中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且在ABC亚型患者中观察到更高的缓解趋势,为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特别是non-GCB/ABC亚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专家点评

周振海教授:BGB-3111-110 的锁定数据集将泽布替尼-来那度胺这对“BTK 抑制+免疫调节”组合正式推入 R/R DLBCL 的证据链顶端:即便横跨全剂量区间,仍有每两名受试者即有一名达客观缓解、每三名即有一名肿瘤完全清除;一旦锚定来那度胺 25 mg 的 RP2D,缓解率跃至近六成,完全缓解率突破四成,且在 ABC 亚型中逼向 70%,几乎较 GCB 亚型多出 50% 的相对获益,为“分子分型指导无化疗后线”写下首个前瞻性注脚。更值得强调的是,中位 DoR 跨过一载、一年期 EFS 仍守住三成,显示缓解并非短暂闪烁,而是可持续压制肿瘤克隆扩增。毒性层面,尽管中性粒细胞减少过半,但无发热性粒缺聚集,亦无脱靶脏器累积损伤信号,停药率仅一成左右,使高龄、低体能储备或既往多线暴露的脆弱人群也能完整接受计划剂量。


综上,该组合以“深度分子缓解+低器官负债”双重标签,为移植不合格、CAR-T 轮候或拒绝强化疗的患者提供即时可及的精准退路;其剂量与风险-获益模型已为后续随机Ⅲ期及与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序贯方案奠定骨架,并有望推动高危 ABC 亚型治疗向前线迁移。

周振海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Song Z, Cheng Y, Yang H, et al. Final Analysis of a Phase 1 Study of Zanubrutinib Plus Len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lood. 2024;144(Supplement 1):986-987. doi: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4-193167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u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