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H】经典传承与精准革新:Fit中高危AML诱导治疗的巅峰思辨

10月1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北京盛大召开。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融汇了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致力于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旨在打造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与对外展示的“中国窗口”。会议期间,一场围绕“新药时代Fit中高危AML患者的诱导治疗应选择‘3+7’还是VEN+HMA”的专题辩论,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正方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欣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燕教授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李荣教授组成,反方则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戴海萍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洪鸣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宝全教授应战。【肿瘤资讯】现将辩论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化疗基石还是靶向革命?——Fit中高危AML诱导治疗的路径抉择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高度依赖于风险分层。在当前AML治疗领域,如何为适合强化疗(Fit)的中高危患者选择最佳诱导方案,已成为新药时代下的关键争议议题。

长期以来,以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为基础的“3+7”方案,始终是Fit AML患者诱导治疗的标准方案。而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的方案,在不适合强化疗(Unfit)的老年或伴有合并症的AML患者的诱导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疗效,凸显了高效低毒的优势。这一成功实践引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临床问题,即VEN+HMA方案是否应当前移至Fit中高危AML患者的一线治疗,以替代传统的“3+7”方案?

此项争议本质上是经典细胞毒化疗与现代靶向治疗在AML治疗理念上的深度碰撞。正方坚守经典方案的循证医学根基,强调其治愈路径明确可靠;反方则力主VEN+HMA方案应成为AML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双方围绕疗效、安全性与治疗策略展开了深度思辨,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正方:循证基石,远见生存——“3+7”方案仍是AML患者治愈的“定海神针”

正方以“‘3+7’方案是实现Fit中高危AML患者长期生存与成功桥接移植的基石”为核心论点,强调该方案拥有经过大量研究证实的长期生存数据和成熟的临床路径。

质疑VEN+HMA关键研究的证据强度

首先,正方指出,支持VEN+HMA方案的关键研究[1]存在三点局限。其一是研究终点随访时间,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复合完全缓解(CRc)而非总生存期(OS),且中位随访时间仅为12个月,不足以充分评估VEN+HMA方案治疗AML的长期生存获益;其二是缓解质量,研究中VEN+HMA组存在6%的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i)患者,其长期预后通常劣于完全缓解(CR)患者,且可能伴随更高的感染与出血风险;其三是样本量,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且亚组分析中部分组别样本数仅为个位数,导致结果精确度不足,证据强度尚不足以动摇现有标准疗法。

强调长期生存是治疗的终极目标

随后,正方引用真实世界研究数据[2]表明,经“3+7”方案诱导缓解并成功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ML患者,其中位OS可达22个月,彰显了该方案在实现长期生存方面的确切价值。正方强调,追求短期缓解率与生活质量,不应以牺牲长期生存这一根本目标为代价。

论证治疗顺序的战略性与“不可逆性”

接着,正方提出“由强到弱易,由弱到强难”的核心战略考量。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3]指出,一线接受“3+7”方案治疗后,30.7%的AML患者后续可转换至VEN+HMA等低强度治疗方案;反之,若一线采用VEN+HMA方案,则仅有5.7%的AML患者可再次接受强化疗。这表明,首选低强度方案可能使绝大多数AML患者丧失后续接受强化疗和桥接移植的宝贵机会。

考量指南地位与经济负担

最后,正方强调,当前国内外权威指南仍普遍推荐“3+7”方案为Fit AML患者的诱导治疗基石。尽管维奈克拉的价格已有所降低,但其经济负担仍显著高于“3+7”方案。在缺乏明确长期生存优势证据的前提下,将其作为首选方案对Fit中高危AML患者而言并非最优选择。

1.jpg

反方:精准破局,高效低毒——VEN+HMA引领AML治疗范式革新

反方以“VEN+HMA方案能为Fit中高危AML患者提供更高缓解率、更佳安全性,是通往移植与长期生存的更优路径”为核心论点,强调其卓越的获益-风险比符合现代AML精准治疗的理念。

强调诱导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快速获得深度缓解

首先,反方指出,正方将长期生存作为诱导治疗的直接评价标准存在偏倚。诱导治疗阶段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最低代价实现最深度缓解,为后续移植奠定基础。

系统论证VEN+HMA方案卓越的疗效数据

其次,反方引用了多项高水平研究,证实VEN+HMA方案在AML诱导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优势。一项随机对照实验(RCT)结果显示,高危AML患者中VEN+HMA的CR率高达91%,显著优于传统“3+7”方案的42%[4];一项国内研究证实,经VEN+HMA方案诱导治疗的中危与高危AML患者的CRc分别达到92.3%和76.5%[5];近期一项回顾性研究进一步表明,高危患者中VEN+HMA对比传统方案的CR率更高(77% vs 55%)[6]。这些数据一致证明,VEN+HMA在诱导深度缓解方面具备明确优势

强调VEN+HMA方案显著的安全性优势

接着,反方通过历史数据对比,论证VEN+HMA方案的安全性优势。Hopkins-3研究中DA组的早期死亡率达12%[7],ALFA-9801研究中RA组的早期死亡率为5%[8];而在Vela研究中,老年Unfit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仅为3%[9]。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述回顾性研究[6]中,VEN+HMA方案在年轻Fit患者中展现出更佳的安全性,早期死亡率低至1%;同时显著降低50%的感染率,败血症发生率仅为7%,远低于传统方案的25%。这种高效低毒的特性不仅保障AML患者安全度过诱导治疗阶段,更有助于保护脏器功能与体能状态,为后续移植创造更有利条件

治疗范式的演进与精准趋势

最后,反方指出,2025年NCCN指南[10]已将VEN+HMA纳入伴TP53突变等高危亚型AML的推荐方案,体现了治疗范式的重大革新。这标志着AML的治疗理念正从“盲目强化”向“精准低毒”演进,VEN+HMA方案已成为现代AML治疗中理性且前沿的选择。

2.jpg

自由辩论:生存终点还是缓解桥梁?深度聚焦诱导治疗的核心价值与循证之争

风险分层之辩

正方首先质疑“中高危”定义仍基于强化疗时代的分层体系,并指出在新的分子分型下(如FLT3-ITD、NRAS/KRAS突变),“3+7”方案展现出显著疗效。反方则回应称,2024年ELN风险分层已进行更新,并特别强调伴TP53突变等高危亚型的AML患者在传统化疗下疗效极差,而VEN+HMA方案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11]

治疗目标之争

正方坚持,AML诱导治疗的最终价值应体现于OS,并指出反方所依赖的关键研究在OS方面未展现出优势。反方则紧扣辩题,强调诱导治疗的独立目标是“高效低毒地实现深度缓解”,为后续移植创造最佳条件,而非直接等同于长期生存。

证据等级与数据解读

正方紧抓循证医学等级,强调最高级别的RCT证据仍支持“3+7”方案作为基石,并质疑反方所引研究中的CRi比例、样本量有限及随访时间短等问题。反方则回应,除该RCT外,尚有大量真实世界研究、匹配分析(PSM)及美国NCI的多中心研究均支持VEN+HMA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势,并指出“3+7”方案本身也存在首疗程缓解率不足的局限性。

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

正方指出,VEN+HMA药物本身费用高昂且医保适应症受限,而“3+7”方案及其并发症管理已全面纳入医保,费用可控。反方则详述了VEN+HMA的安全性优势,包括血细胞恢复更快、输血需求降低30%及感染率显著下降。关于治疗费用,反方称,若考虑全程管理(包括抗感染、输血等综合成本),VEN+HMA方案的总花费可能更具经济学优势。

巅峰对决后的共识与未来:AML治疗迈向深度精准化与个体化新时代

在结辩环节,双方系统总结了各自观点。正方结辩重申三大核心论据,第一,长期生存是硬道理,真实世界数据证实“3+7”方案桥接移植后具有更优的远期OS;第二,移植是根治基石,而“3+7”方案是通往移植最可靠的桥梁;第三,安全性控制需目光长远,传统方案的整体管理路径成熟,非复发死亡率可控。

反方结辩则以精妙比喻升华观点,指出“能够耐受强化疗,不等于必须接受强化疗”。反方再次强调,VEN+HMA方案为AML患者带来的不仅是更高的缓解率和MRD阴性率,更是生活质量的保障与移植机会的提升。反方认为,治疗范式应从“以毒攻毒”转向“精准温和”,VEN+HMA方案是中高危AML诱导治疗的理性进阶之选

最后,点评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次辩论的学术价值,认为双方均展现了深厚的文献功底与临床思辨能力。专家指出,正方善于剖析对方研究的局限性,而反方则敏锐把握了指南更新趋势。展望未来,AML的治疗决策必将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走向基于分子遗传学背景、疾病动力学和患者个体情况的深度精准化与个体化分层。

参考文献

[1] Albliwi M, Zabor EC, Hanna J, et al. Comparative Outcomes of Intensive Chemotherapy Versus Venetoclax Plus Hypomethylating Agent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Aged 60-75 Years: A Propensity Score-Adjusted Cohort Study.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25 Aug 25:S2152-2650(25)02884-8.
[2] Willekens C, Bazinet A, Chraibi S, et al. Reduced venetoclax exposure to 7 days vs standard exposure with hypomethylating agents in newly diagnosed AML patients. Blood Cancer J. 2025 Apr 17;15(1):68.
[3] Jiménez-Vicente C, Arribas I, Pomares H, et al. Real-life outcome after failure to venetoclax and hypomethylating-based 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Haematologica. 2025 Jun 1;110(6):1402-1406.
[4] Lachowiez CA, Loghavi S, Zeng Z, et al. A Phase Ib/II Study of Ivosidenib with Venetoclax ± Azacitidine in IDH1-Mutated Myeloid Malignancies. Blood Cancer Discov. 2023 Jul 5;4(4):276-293.
[5] 吴迪, 陈智超, 黎纬明. 维奈克拉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新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4, 37(5): 326-332.
[6] Maiti A, DiNardo CD, Loghavi S, et al. Ten-day decitabine plus venetoclax versus intensive chemotherapy for older or unfit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 propensity-score matched analysis. Cancer. 2024;130(7):1201-1212.
[7] Mayer RJ, Davis RB, Schiffer CA, et al. Intensive postremission chemotherapy in adul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N Engl J Med. 1994 Oct 6;331(14):896-903.
[8] Thomas X, Raffoux E, Botton Sd, et al. Effect of priming with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younger adul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 trial by the Acute Leukemia French Association (ALFA) Group. Leukemia. 2007 Mar;21(3):453-61.
[9] DiNardo CD, Pratz K, Pullarkat V, et al. Venetoclax combined with decitabine or azacitidine in treatment-naiv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2019 Jan 3;133(1):7-17.
[10]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Version 2.2025.
[11] Döhner H, DiNardo CD, Appelbaum FR, et al. Genetic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adults with AML receiving less-intensive therapies: the 2024 ELN recommendations. Blood. 2024 Nov 21;144(21):2169-2173. 


责任编辑:Grady
排版编辑:Grad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13日
张婉君
蒙城县中医院 | 血液肿瘤科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高度依赖于风险分层。在当前AML治疗领域,如何为适合强化疗(Fit)的中高危患者选择最佳诱导方案,已成为新药时代下的关键争议议题。
10月13日
任丹
蒙城县中医院 | 血液内科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高度依赖于风险分层。
10月12日
庞静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