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VI)|田艳涛教授:打破书本禁锢,为晚期肿瘤患者探索新生之路

10月15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9月19日至21日,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作为2025 CACA七大区整合肿瘤学大会的重要一环于沈阳隆重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田艳涛教授,围绕如何弥合医学教材与临床实践间的局限性,分享了他通过科普沟通与技术创新,为患者寻求更优解的深刻见解与实践案例。

用整合理念与科普语言搭建沟通桥梁

田艳涛教授:每一位临床医生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材培训,但医学教材本身存在更新速度赶不上医学发展的局限性。这也正是樊代明院士提出CACA指南,并坚持每年更新,纳入我们中国自己的数据与文献的初心所在。临床中,我们常遇到患者因个体差异、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与医生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别。例如,很多人“谈癌色变”,将癌症与死亡划等号。但事实上,肿瘤已被国家卫健委纳入四大慢病范畴,它更像是一种老龄化的表现,可以与人长期共存。我曾有一位肝转移患者,在找不到原发灶的情况下,通过局部和全身治疗,带瘤生存了近十年,才最终发现一个非常隐匿的胃癌病灶。这个经历告诉我们,肿瘤有时也可以成为伴随终生的“朋友”。
 
面对这种认知差异,医学科普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整合医学的理念和CACA指南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患者。比如面对一位为良性小肿瘤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患者,我会告诉他,这个小瘤子就像一个陪伴你的“小精灵”,你们可以每年“对对话”,复查一下,看看它是否长大。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我们才能赢得患者的信赖与认可,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

创新求索:为“无路可走”的患者开创“有故事的手术”

田艳涛教授:理论与实践永远是矛盾的双方,医学的发展正是在遵循的基础上,不断地质疑、求索乃至推翻既往结论的过程。以晚期胃癌合并幽门梗阻的患者为例,在传统观念里,如果肿瘤无法切除或已发生转移,患者的生存希望渺茫,生命周期往往只有数月。但现在,我们不再采取被动的传统方式,而是通过创新的外科技术,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可能。
 
我们设计了一种“有故事的手术”。面对这类患者,我们分两步走:首先,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等微创技术,将梗阻的胃“一分为二”,像装修房子打一个隔断。在不影响远端肿瘤的情况下,为近端胃体建立一个新的通道与肠道吻合,从而快速解决患者的吃饭问题。这样,患者能够获得营养支持,为后续的靶向、免疫和化疗等整合治疗创造条件。当肿瘤经过有效转化治疗而缩小后,我们再进行第二次根治性手术。这时,我们可以直接切除带有肿瘤的远端胃,而第一次建立的吻合口则可以继续使用,之前清扫过的淋巴结区域也无需再扰动。我们把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手术,分解为两次微创的“0.5+0.5”,最终实现根治。这种书本上没有的术式,正是源于临床实践的上下求索,通过整合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最终让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
 策问六专家海报-08.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