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VI)|陈凛教授:从棘手病例反向求索,践行整合肿瘤学

10月14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9月19日至21日,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作为2025 CACA七大区整合肿瘤学大会的重要一环于沈阳隆重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陈凛教授,以一例复杂的胃癌肝转移病例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反向求索”,践行从多学科团队(MDT)到整体整合医学(HIM)的理念,并分享了在诊疗实践中的深刻思考。

整合理念:从MDT到HIM,应对胃癌肝转移的复杂挑战

陈凛教授:在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中,肝转移是一种常见且特殊的状况,处理这类复杂病例时,整合肿瘤学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就是实现从多学科团队(MDT)到整合医学(HIM)的升华。一个胃癌肝转移病例的诊疗,首先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这需要内镜科明确肿瘤位置,病理科进行病理学诊断与分子分型检测,例如HER2、PD-L1、EBV病毒以及MSI状态等,因为这些生物学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后续化疗、靶向及免疫药物的选择和敏感性密切相关。同时,影像科需要评估原发灶的T分期、N分期,并精准判断肝脏转移病灶的部位。随后,肝脏外科需根据影像学评估,界定肝脏转移灶是否具备可切除性。最后,肿瘤内科依据患者的肿瘤负荷、分子分型等综合信息,制定一个包含化疗、靶向、免疫甚至中医药在内的整合治疗方案。因此,治疗决策并非单一科室的干预,而是将外科、药物及介入等多种手段有机整合,这正是从MDT到HIM理念的实践体现。

案例剖析:一位年轻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整合诊疗之路

陈凛教授:我们近期治疗过一位年轻患者,他的情况非常棘手。初诊时,其肝脏转移病灶多达41个,肿瘤负荷巨大,同时原发灶不具备可切除性,淋巴结转移也十分严重。更复杂的是,他的分子分型很特殊:HER2为阴性,PD-L1表达不高,EBV病毒状态在治疗过程中还出现了从阳性到阴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启动了多学科讨论,为他制定了“化疗+免疫”的转化治疗方案。令人欣喜的是,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惊喜。经过两到三个周期后,评估显示肿瘤大幅缩小甚至消失。到第五个周期时,PET-CT检查发现,肝脏和胃部原发灶的肿瘤代谢活性已完全消失,仅在第八组(肝动脉上方)淋巴结区域存在一个高代谢点。
 
基于这一重大转变,多学科团队再次讨论,决定为他实施根治性手术。术中探查发现,肝脏表面的转移灶确实都已不可见,仅在原胆囊外侧的五、六段区域有一片疤痕。术后病理证实,切下的肝脏疤痕组织中未发现肿瘤细胞,均为坏死的纤维细胞,证明前期治疗效果显著。而胃原发灶大部分已消退,仅剩一个不足1公分的黏膜内小病灶。在清扫的33个淋巴结中,仅有术前PET-CT提示高代谢的那枚第八组淋巴结为阳性,其余32个全部为阴性。这个病例通过多学科团队和整合治疗,取得了接近完全缓解的优异临床效果。术后,我们继续为其进行免疫治疗。但遗憾的是,一段时间后,患者在淋巴结及肝脏区域出现了复发。我们再次组织讨论,尝试了放疗并更换了免疫方案,但最终疾病还是进展了。
 
尽管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这名患者的诊疗过程极具探索意义。其独特的病理、免疫背景,以及对不同治疗方案表现出的疗效差异性,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这正说明,对于这类复杂病例,必须依赖多学科团队与整合医学的理念去应对,其诊疗过程本身就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这在整合肿瘤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img_v3_02r2_6fff383f-7411-4657-9436-f55a233899eg.p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