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VI)丨神经肿瘤的“知行合一”:朴浩哲教授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10月15日
来源:肿瘤资讯

沈水之滨,天柱巍巍,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联合主办,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2025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盛大启幕。此次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旨在推动东北肿瘤学科的高质量整合与跨域协作。会议期间,【策问】系列栏目专访了辽宁省肿瘤医院朴浩哲教授。围绕医学知识的“象牙塔”与复杂临床实践的冲突、整合医学的“反向求索”以及理论研究对临床的赋能等核心议题,朴浩哲教授分享了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真知灼见,为实现真正的“知行互勉”提供了注脚。

当“象牙塔”遭遇“复杂病人”:我们的权衡与抉择

朴浩哲教授:医学知识体系就像一座宏伟的“象牙塔”,而临床实践中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情况。在我们的工作中,可以说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书上这么说,但病人却不按照书本生病 。当象牙塔里最新的指南和论文结论,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情况复杂的病人对不上时,我们内心的天平会如何摇摆?

最终的抉择遵循一个核心原则:将患者的实际获益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以“微创”为例,指南中对神经肿瘤手术最重要的规定是:在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这是指南规定的原则,我们也在实施。但是,患者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微创”可能仅仅是指内窥镜治疗,但它不一定适合每个患者。

我们的职责就是不厌其烦地跟患者讲清楚:肿瘤的性质、发生的部位和大小,决定了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我们也会告知患者,没有任何一个手术是需要把“头盖全揭开”的。真正的微创理念,在于通过在最安全的部位切口、开个骨瓣,然后通过显微镜或内窥镜切除肿瘤,让患者恢复后头发长出来就看不到。这其中,存在着患者所要求的微创与我们现阶段能使用的成熟技术之间的差异。

此外,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达芬奇机器人,大家都知道它体积庞大,但脑袋就这么大点儿。它需要更灵活、更小巧的设备。目前,除了穿刺以外,机器人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尚未普遍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所以,我们必须让患者知道,最适合他们的到底是哪种方法 。

在最终的医疗决策中,我们会把医学上最优的方案告诉患者,但最终的决定者是患者本人。我们会给予适合患者的多种方案,并告知最优的选择是哪一个。同时,我们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年龄、家庭情况等,这些都是患者需要考虑的事情。

从棘手病例出发的“反向求索”:多学科整合的精髓

 朴浩哲教授:整合医学提倡一种“反向求索”,即从临床问题出发反向学习和研究。这个理念由樊代明理事长一直倡导,也是整个医学的精髓。
如何从局部看到整体,如何从一些线索追溯到本真,这是临床医生,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参与最终决策治疗方案的人,需要关注的事情。举一个棘手的病例:当在患者脑袋里发现一个病灶时,首先要判断它的部位、对身体的影响以及病理性质。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它的来源,即是否为转移癌。

对于一些在基层医院被误诊或诊断不明确的患者,我们接诊后的第一步就是完善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包括PET-CT检查、功能成分检查等,不仅用于疾病性质的诊断,也用于对诊断和手术安全性的评估。我们最终还是要结合我们的经验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达到反向思维的目的。比如,我们有时会遇到颅内转移癌,在不知道原发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神经外科取病理,反过来推断肿瘤的原发灶。

这个“从下至上”的过程,最关键的是知识面、诊断的链条,以及患者的认可与配合度。诊断是一个需要定期复查的动态过程。肿瘤与某些出血性或缺血性的疾病不同,它会逐渐演进,病灶变大,症状加重。因此,我们会要求患者根据我们推断的病理性质,来制定下一次复查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对我们的信赖度非常重要。只有当他们信赖我们、接受我们的建议、愿意配合时,才能在科学合理的过程中完成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对“象牙塔”的期待:实现“知行互勉”的“双向奔赴”

朴浩哲教授:《合之策》6呼吁理论与实践能相互滋养,实现“双向奔赴,根深叶漫” 。作为一名身处前沿阵地的实践者,我们对“象牙塔”里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我们认为,象牙塔里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但首先,无论是制定指南的专家,还是能够写高质量论文的专家,本人都要客观、实事求是。要得出客观实际的结论,端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无论国内外都在发生,顶级期刊也是一样。其次,知识具有局限性和更新度,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和业态的变化。现在人工智能(AI)的发展特别有意义,它无论是对知识的更新,还是对我们本身掌握最新结论和方法都特别有意义。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时俱进、掌握新方法的探索心态。最后,MDT(多学科会诊)特别有意义。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结合书本和最新的理论,最终制定适合患者的方案。即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象牙塔里的知识和现实相结合。像航母编队,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患者身上,制定出患者最佳治疗方案。最终目的,即所谓的个性化治疗落地。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重视每一次机会,把患者的实际获益放在最根本的位置上。

策问六专家海报-04.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