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聚焦围术期管理与免疫双抗突破: “肺癌攀研社”系列学术活动第十二期圆满落幕

09月30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25日,“肺癌攀研社”系列学术活动第十二期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期会议以“肺癌诊疗新进展”为主题,汇聚国内肺癌领域的权威专家,聚焦围术期管理和免疫双抗治疗两大前沿热点,旨在共同学习新数据,碰撞新思路,推动我国肺癌诊疗的规范化与创新发展。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华强教授带来前瞻性的学术报告,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潞教授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薛建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洁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永法教授以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奎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讨论。

KV.jpg

大会主席致辞:

共襄盛举,共探肺癌诊疗新前沿

大会伊始,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两位大会主席共同致辞。田攀文教授首先对所有与会专家和同道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介绍此次会议主题将聚焦肺癌领域,包括围术期的管理和免疫双抗的研究进展,期待大家一起展开讨论、学习和交流。两位主席的致辞不仅点明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目标,也为后续的深度学术交流拉开了序幕。

1.png2.png

洞察WCLC新动态,围术期治疗迈向精准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带来了题为“2025 WCLC围术期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陈克终教授回顾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辅助治疗从铂类化疗到如今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历史变迁。他重点介绍了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更新的关键研究数据。在围术期靶向治疗方面,陈克终教授指出,ADAURA研究和ALINA研究分别证实了奥希替尼(EGFR突变)和阿来替尼(ALK阳性)在早期NSCLC辅助治疗中的显著获益,极大地重塑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治疗格局。同时,陈克终教授还介绍了NeoADAURA研究中微小残留病灶(MRD)的探索性分析,提示ctDNA清除可能作为强预后指标,具有指导辅助治疗精准化管理的潜力。在围术期免疫治疗方面,陈克终教授介绍了抗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AK112)单药及联合化疗方案在围术期治疗的II期研究数据,初步结果显示方案的良好安全性,为后续的探索带来了更多信心。

3.png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克终教授

“大咖视角”:

聚焦围术期,靶免联合再思辨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林根教授的主持下,聚焦围术期治疗细化管理的大咖视角讨论环节展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潞教授提出,WCLC数据显示术后辅助免疫能提升DFS,但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仍是挑战,需优化和分层未达PCR患者的术后治疗。她强调在靶向治疗领域,新辅助的更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术后病理评估进行精准分层,为高危患者制定升阶梯治疗,且MRD(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则强调,对于伴有 EGFR 突变和高危因素的 I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更积极地采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来应对较高的复发风险。同时,她对依沃西单抗在围术期的高 PCR 率表示高度看好,认为它有潜力成为新辅助治疗的新标准,并指出未来需要探索更多策略以识别出最佳获益人群。

4.png

靶免一体,双抗药物引领晚期肺癌治疗新突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华强教授带来了题为“肺癌免疫治疗的创新和破局”的深度报告。周华强教授回顾了晚期NSCLC治疗从化疗到靶向、再到免疫治疗的进步,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期已显著延长。然而,晚期治疗过程中患者持续面临耐药和复发挑战,特别是在驱动基因阴性和免疫耐药人群中。周华强教授强调,未来治疗需实现“靶免一体,协同破局”的理念。他重点介绍了旨在克服免疫耐药的新型联合治疗和药物,特别是具有独特机制的双特异性抗体。双抗药物如AK112(PD-1/VEGF)通过同时抑制免疫检查点和肿瘤血管生成,有望克服单一免疫治疗的局限。这种双重机制能够有效重塑肿瘤微环境(TME),有望特别惠及PD-L1低表达/阴性等传统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人群,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抗肿瘤协同效应。

5.png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周华强教授

专家思辨:聚焦热点,共探临床新路径

在田攀文教授的主持下,各位专家围绕创新免疫疗法和临床风险管理展开了新一轮专家思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薛建新教授指出,当前针对EGFR三代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选择过多,已造成“选择焦虑”,同时,他高度赞赏国产依沃西单抗的创新性和ADC药物的潜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杰教授认为双特异性抗体和ADC药物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方向。她高度肯定了依沃西单抗的创新意义,不仅因其独特结构,也因为它首次证实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鳞癌中的重要地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永法教授认为ADC药物正积极扩展至c-MET、B7-H3 等新靶点,ADC联合免疫治疗是重要方向。他强调了依沃西单抗的成功,并指出核素ADC和个体化疫苗是未来的创新热点。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肖奎教授对上述专家的观点表示认同,免疫治疗及其相关疗法更有可能改变肺癌治疗格局,未来期待ADC和双抗的更多数据。

6.png

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内容精炼而前沿,从ADAURA、ALINA等围术期重磅研究的最新数据,到MRD在精准辅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再到PD-1/VEGF双抗在克服免疫耐药、重塑肿瘤微环境中的创新机制,全面展示了肺癌诊疗的最新发展方向。专家们一致认为,肺癌的治疗正朝着更精准、多维联合的方向迈进。随着双抗等创新疗法的持续探索和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决策,未来有望在早期预防复发和晚期突破耐药迷雾方面,为广大肺癌患者带来更长、更好的生存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陈天月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