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负担趋势研究:基于GBD数据的全面分析

09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作为成人中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一组异质性极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异常髓系祖细胞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克隆性增殖,进而导致造血功能障碍与骨髓衰竭。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AML仍因高死亡率成为全球重大健康挑战。
不同地区、年龄组和性别间的AML流行病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深入了解这些模式对卫生规划、资源分配及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特定区域或时间段,缺乏对全球长期趋势的全面分析。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医疗体系变革,其AML负担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对比中国与全球数据,可揭示人口结构转型、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体系变革对AML预后的影响。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数据的分析,系统评估1990~2021年全球及中国AML的负担趋势,重点探究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时间变化规律,并结合年龄、性别分层及风险因素归因分析,为AML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已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杂志,【肿瘤资讯】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1.png

全球与中国AML负担总体趋势

死亡率:全球上升与中国下降形成鲜明对比

1990~2021年,全球AML死亡数从74,918例增至130,189例,增幅达73.8%。Joinpoint回归显示,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呈现“先降后升”的三阶段变化:1990~2004年(APC=-1.63%,P<0.001)、2004~2012年(APC=3.42%,P<0.001)、2012~2021年(APC=1.24%,P<0.001),整体AAPC为0.56%(P=0.008),ASMR从1.40/10万升至1.65/10万,增幅17.45%。

与之相反,中国AML死亡数变化平缓,从1990年14,853例增至2021年15,311例,仅增长3.1%,占全球死亡总数的比例从19.8%降至11.8%(远低于中国人口占全球18%的比例)。中国ASMR呈持续下降趋势,分为两个阶段:1990~2005年(APC=-0.72%,P=0.016)、2005~2021 年(APC=-1.08%,P<0.001),整体AAPC为- 0.92%(P<0.001),ASMR从1.26/10万降至1.08/10万,降幅14.76%,反映出中国医疗可及性、白血病诊疗能力的提升及苯、电离辐射等环境风险因素暴露的减少
 图片2.png

图1. 1990年至2021年全球和中国AML死亡率和ASMR趋势。 联合点回归分析突出了趋势拐点,显示全球ASMR(A)增加,而中国(B)呈相反的下降趋势

发病率与患病率:全球增长显著,中国标化率稳定

全球AML新发病例数从1990年79,373例增至2021年144,646例,增幅82.2%。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同样呈现三阶段变化:1990~2002年(APC=-0.89%,P<0.001)、2002~2010年(APC=2.84%,P<0.001)、2010~2021年(APC=1.16%,P<0.001),整体AAPC为0.72%(P=0.003)。患病率从122,732例增至204,430例,增幅66.6%。作为生存指标替代的“发病率-死亡率比”从1.059小幅升至1.111,提示全球AML治疗效果略有改善

中国虽整体ASIR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率-死亡率比从1.070升至1.185,高于全球水平,表明中国在AML早期诊断或治疗结局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这一结果与中国AML死亡占全球比例下降相呼应,可能与医疗体系完善、医保覆盖扩大及社会经济转型密切相关。

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中国降幅远超全球

全球AML相关DALYs从1990年334万增至2021年414万,增幅23.7%,但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分为1990~2008年(APC=-1.12%,P<0.001)和 2008~2021 年(APC=-0.42%,P=0.022)两个阶段,整体AAPC为- 0.83%(P<0.001),标化率从62.68/10万降至52.40/10万(降幅16.4%),表明总DALYs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和老龄化驱动,而非疾病风险上升。

中国年龄标化DALY率降幅更为显著,从1990年72.41/10万降至2021年38.56/10万,降幅46.8%,较全球低26.4%。Joinpoint分析显示其分为三阶段下降:1990~2000年(APC=-2.28%,P<0.001)、2000~2012年(APC=-3.46%,P<0.001)、2012~2021年(APC=-0.97%,P=0.012),整体AAPC为- 2.40%(P<0.001),远超全球降幅,凸显中国在AML防控与管理方面的有效策略。

表1. 1990年与2021年全球和中国AM负担指标总结

图片3.png

年龄与性别特异性模式

年龄分布:老年人群成AML负担主要承载者

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群占AML死亡总数的53.2%,年龄特异性死亡率在90~94岁组(21.10/10 万)和85-90岁组(18.39/10 万)最高。1990~2021年,40岁以下人群死亡数从28,638例降至23,767例(降幅17.0%),而6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数从25,622例激增至70,876例(增幅176.6%),表明疾病负担向老年人群显著转移

0~14岁儿童AML死亡占全球总数的5.83%,虽绝对数量不高,但在儿童癌症死亡中占比显著。年龄特异性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各年龄组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DALY负担年龄分布与死亡率相似,但年轻人群DALY占比更高,因DALY计算中“寿命损失年”权重更大。中国年龄分布模式与全球基本一致,但年轻人群负担相对较低,可能与人口结构、风险因素暴露模式及遗传易感性差异相关。
图片4.png

图2. 1990-2021年全球和中国AML的ASIR和DADRs率趋势 (A)1990年至2021年每10万人AML的ASIR标准化发病率。 (B)1990年至2021年每10万人AML的DALY率

图片5.png

图3. 1990年与2021年AML相关死亡和伤残的年龄分布;(A)1990年和2021年按年龄组列出的AML死亡总数的百分比分布;(B)1990年和2021年按年龄组分列的AML相关DALs的百分比分布

性别差异:男性负担更重,中国男女降幅均显著

研究期间,男性AML负担始终高于女性。2021年全球男性AML死亡70,482例,女性59,707例,男女死亡比从1990年1.10升至2021年1.18,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约18%。全球男性ASMR的AAPC(0.65%,P=0.005)高于女性(0.47%,P=0.023),表明男性死亡率上升速度更快。

中国性别差异趋势与全球一致,但标化率降幅更明显:男性AAPC为- 1.01%(P<0.001),女性为- 0.81%(P<0.001)。这可能与中国男性职业暴露风险降低(如职业安全标准提升减少工业化学物质、农药接触)相关,也是中西方趋势差异的重要原因。

风险因素归因分析

研究明确吸烟、高BMI、职业致癌物是AML相关DALYs和死亡的三大主要可改变风险因素,且不同地区、年龄组的归因负担趋势差异显著。

吸烟:全球最主要风险因素,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影响突出。1990~2019年,全球吸烟归因DALYs EAPC为+1.88%(P=0.0484),死亡EAPC为+2.39%(P=0.0367);中国吸烟相关负担增长更迅猛,DALYs EAPC为+2.75%(P=0.0069),死亡EAPC为+3.12%(P=0.0047),反映烟草暴露对老年男性血液系统的长期危害。

高BMI:增长最显著的风险因素。全球高BMI归因DALYs EAPC为+3.01%(P=0.0230),死亡EAPC为+3.52%(P=0.0154);中国虽未达统计学显著水平,但DALYs(EAPC=+2.70%)和死亡(EAPC=+3.14%)的点估计值均显示上升趋势,尤其在老年人群中需警惕,提示代谢异常在 AML 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职业致癌物:虽总体影响较小,但负担呈稳定上升趋势。全球职业致癌物归因DALYs EAPC为+2.30%(P=0.0907),死亡EAPC为+2.58%(P=0.0759);中国DALYs(EAPC=+2.01%)和死亡(EAPC=+2.35%)同样呈上升趋势,主要影响65岁及以上男性,反映工业时代遗留暴露的持续影响。

2021年,65岁及以上人群占吸烟、高BMI相关AML DALYs的70%以上,占职业致癌物相关DALYs的85%以上,而40岁以下人群贡献不足5%,凸显老年人群是风险干预的重点对象。
 图片6.png

图4. 1990年至2021年,归因于AML主要可改变风险因素的年龄标准化DALY趋势(全球与中国)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AML负担趋势的全面分析,揭示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全球AML绝对病例数持续增长,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中国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年龄标化死亡率、发病率及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远超全球水平,这可能与中国医疗可及性提升、诊断能力增强、环境风险因素控制及医保体系完善密切相关。

从人群特征看,老年人群(65岁及以上)是AML负担的主要承载者,其死亡数32年间增幅超176%,且吸烟、高 BMI、职业致癌物等风险因素对该人群影响最显著;男性AML负担始终高于女性,全球男性死亡率上升速度更快,而中国男性标化率降幅更明显,提示性别特异性干预的重要性。

研究为AML防控提供关键方向:一是需优先关注老年人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推广低强度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低毒性靶向药物,并将综合老年评估纳入治疗规划;二是加强风险因素管控,针对吸烟、高BMI等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尤其强化老年男性职业暴露防护;三是持续完善医疗体系,扩大AML创新药物医保覆盖,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缩小区域诊疗差距。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AML亚型特异性流行病学特征、治疗响应差异及人群遗传差异,将分子数据与临床结局结合,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同时,需建立“预防-早诊-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将其纳入国家卫生战略,以有效降低AML疾病负担,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Lu X, Peng X, Zhang Y, et al. Global and Chinese Trend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urden (1990-2021):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GBD Study[J].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5, 12: 1629111.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