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协同增效,精准破局:一文解析BTKi联合PI策略如何助力WM一线治疗革新

09月3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类由骨髓淋巴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过度分泌IgM所致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常见贫血、全身症状与高黏稠综合征。WM目前的治疗目标聚焦于降低克隆负荷、促IgM下降并控制并发症。近年来,BTK抑制剂(BTKi)逐步成为WM全程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泽布替尼凭借较高的选择性与相对可控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特征,在WM的一线与后线治疗中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定位。正值泽布替尼于国内获批上市五周年之际,【肿瘤资讯】特将其治疗WM相关要点进行整理,详情如下。

剑指“治愈”可能!泽布替尼联合方案在初治WM中表现优异

WM是以骨髓淋巴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伴单克隆IgM过量分泌为特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全身症状及高黏滞综合征。泽布替尼因对BTK选择性高、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对可控,已逐步成为WM一线及后线治疗的主要药物。在此背景下,探索BTKi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治疗策略,既符合阻断WM关键生存信号的生物学逻辑,也能兼顾患者对起效速度与深度缓解的临床需求。

一项Ⅱ期研究采用泽布替尼+伊沙佐米+地塞米松(ZID)三联方案用于初治WM,旨在验证BTKi与PI协同作用的临床可行性。结果显示,研究的总缓解率(ORR)高达100%,≥非常好部分缓解(VGPR)率为45.8%;中位至首次缓解时间为2个月,中位至最佳缓解的时间为5个月,中位至VGPR的时间为 6个月,提示该联合方案在WM患者中起效迅速且缓解深度可观

此外,研究中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中位肿瘤细胞百分比从7.8%降至1.9%(P=0.0008)骨髓活检(BMB)检测的中位肿瘤细胞百分比从50%降至5%(P<0.0001)。细胞成分分析显示,ZID方案可清除WM患者骨髓中的异常淋巴细胞和异常浆细胞。通过FCM检查,患者的中位异常淋巴细胞由7.6%降低至1.6%(P=0.0019),中位异常浆细胞由0.28%降低至0.02%(P=0.0306)。

中位随访40.0个月,研究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40.0个月,总生存(OS)尚未达到CXCR4突变亚组与野生型亚组的≥VGPR率及中位PFS(32.1个月 vs 40.0个月,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方案对高危遗传学亚型患者同样有效。另外,在后续随访中,WM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持久,未见早期复发聚集现象,证实疾病控制稳定。

安全性方面,该方案的不良事件(AE)谱与药物机制相符,3–4级AE可控。其中,血液学毒性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3–4级发生率28%),需前瞻性监测感染征象并及时给予G-CSF支持;皮疹及周围神经病变多与伊沙佐米相关,且多为1–2级,可通过剂量调整及对症处理缓解;出血及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低于5%,未出现≥3级心房颤动或大出血[1]

综上,ZID方案在初治WM中呈现“深度缓解—快速起效—毒性可控”的综合优势。临床实施时,建议每2–4周监测WM患者的血清IgM、血黏度、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结合症状评分与实验室动态变化,采用IWWM-6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出现≥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周围神经病变时,优先调整伊沙佐米剂量,泽布替尼维持的给药剂量不变;对CXCR4突变患者无需方案修正,但需加强IgM波动监测,预防高黏滞综合征。与传统免疫化疗方案相比,ZID三联方案避免了烷化剂及核苷类似物的干细胞毒性,为后续治疗保留空间,可作为不适合化疗或追求深度缓解的初治WM患者的优先选择。

持续探索,含泽布替尼方案描绘WM一线治疗新蓝图

从治疗学架构审视,BTKi已贯穿WM的全程管理;其中,泽布替尼因对BTK高选择性及心血管毒性低,成为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主要药物。而泽布替尼进一步联合PI可协同阻断NF-κB与ERK信号,提高WM患者的深度缓解率并缩短起效时间,对症状负荷重或高黏滞综合征风险高的初治WM患者尤具吸引力。

展望未来,含泽布替尼的WM一线治疗方案或于以下维度实现突破。首先,需在不同生物学WM亚型中优化“化疗替代”或“免化联合”的序贯与组合治疗策略,建立个体化决策算法;其次,应通过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估固定疗程或缓解导向停药对WM患者的长期毒性、生活质量及经济毒性的综合影响,并以IgM波动、血黏度、疲劳量表等WM特异性功能性终点作为补充;第三,面向深度缓解(≥VGPR)乃至MRD阴性目标,可探索泽布替尼联合抗CD20抗体、BCL-2抑制剂或新型免疫调节剂的“三联/四联”方案,并以多参数流式或NGS-MRD、血清IgM动力学作为可重复、临床可及的疗效指标;第四,需构建涵盖感染防控、心血管风险分层及PI相关神经毒性早期识别与剂量调整的全程安全性管理框架。

综上,泽布替尼在WM一线治疗中已展现明确优势与扩展潜力,但其获益幅度及远期安全性仍需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及≥5年长期随访验证。另外,WM真实世界治疗决策应坚持“个体化-动态监测-早期干预”原则,依据患者的症状负荷、并发症风险及治疗目标,选择起效迅速、深度可期且毒性可控的泽布替尼为基础方案,并通过定期评估IgM、血黏度、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保障治疗的质量与WM患者的生存获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Xiong W, et al. Zanubrutinib plus Ixazomib and Dexamethasone in Newly Diagnosed Symptomatic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A Phase II Study. Clin Cancer Res. 2025 May 15;31(10): 1856-186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10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BTKi联合PI策略如何助力WM一线治疗革新
10月08日
王会宇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 放疗科
泽布替尼在WM一线治疗中已展现明确优势与扩展潜力,但其获益幅度及远期安全性仍需Ⅲ期随机对照研究及≥5年长期随访验证。
10月08日
郭飞
丰城矿务局总医院 | 外科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类由骨髓淋巴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并过度分泌IgM所致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常见贫血、全身症状与高黏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