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海风送爽。2025年9月14日,“2025 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系列巡讲(青岛站)”学术盛会隆重举行。本次会议大咖云集,邀请了省内外食管癌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新版指南在内科、外科、放疗三大领域的更新要点进行深入解读,并通过精彩的病例分享与热烈的学术讨论,共同探讨食管癌综合治疗的新格局与未来方向。
大会主席致辞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特邀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张小涛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为大会致开幕辞。张小涛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CSCO食管癌指南作为我国食管癌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临床实践指导文件,其每一次更新都凝聚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与中国专家智慧。希望通过本次巡讲,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准确把握指南精髓,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Session I:指南解读
本环节由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肖文静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肖文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红军教授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卫东教授联袂主持。
《2025 CSCO食管癌指南》内科篇更新解读
烟台毓璜顶医院耿冬梅教授对内科治疗部分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
1.晚期鳞癌一线治疗:新版指南强调了基于PD-L1表达水平的分层推荐。对于PD-L1阳性(如CPS≥1)的患者,多种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I级推荐。而对于PD-L1阴性或无法检测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则作为Ⅱ级推荐。耿冬梅教授引用了ESCORT-1st研究的3年随访数据,指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TP)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长期生存获益(3年OS率达25.6%),且无论PD-L1表达状态如何,均能观察到获益趋势
2.晚期腺癌一线治疗:同样引入了PD-L1分层概念,并新增了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双抗)和佐妥昔单抗(Claudin18.2单抗)等新药推荐。
3. 腺癌二线及以后治疗:增加了紫杉醇口服溶液等新剂型及德曲妥珠单抗(T-DXd)等ADC药物,为后线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耿冬梅教授最后总结道,新版指南的更新体现了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前进方向,不仅强化了免疫治疗在全周期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标志着靶向治疗与抗体药物偶联物的突破性进展正逐步改变临床实践。随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的涌现,未来食管癌的诊疗将更加注重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动态策略调整,真正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2025 CSCO食管癌指南》外科篇更新解读
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李传海教授重点介绍了外科领域的五大更新。
1.手术方式:更明确地将腔镜微创手术作为优先推荐,这得益于MIRO、MONET等研究证实其在降低并发症、改善术后恢复方面的优势。
2. 围术期药物:新增了新辅助化疗对比单纯手术的Ⅲ期研究证据,进一步巩固了新辅助治疗的地位。
3. 新辅助免疫治疗:基于ESCORT-NEO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对于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紫杉醇+顺铂”方案的推荐等级提升,该研究显示免疫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28.0% vs 4.7%)。
4. 食管胃交界部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地位有所调整,而以MATTERHORN研究为代表的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被纳入推荐。
5. 术后辅助治疗:基于CheckMate 577研究的最终OS数据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术后辅助纳武利尤单抗的推荐等级降为Ⅱ级。
李传海教授强调,上述更新充分体现了外科治疗向微创化、综合化和精准化发展的趋势,围术期免疫治疗的引入显著提升了肿瘤降期率与手术可切除性,同时术后辅助策略的调整也反映出对长期生存获益证据的更高要求。随着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和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方案推进,食管癌外科治疗正迈向以疗效为导向的全周期管理新阶段。
《2025 CSCO食管癌指南》放疗篇更新解读
青岛市立医院东院周宓教授对放疗领域的更新进行了梳理。
1.可切除食管癌的“保器官”策略:基于SANO等研究结果,对于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密切随访观察+挽救性手术”的策略从Ⅲ级推荐提升至Ⅱ级推荐,为部分患者保留食管提供了更强的证据支持。
2. 根治性放疗靶区:新指南建议采用累及野照射(IFI),而非传统的扩大野照射(ENI),研究表明两者疗效相似,但IFI或能降低毒副反应。
3. 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强调了转化治疗的价值。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的患者,若经过放化疗或系统治疗后,MDT评估可实现R0切除,则建议手术。
4. 寡转移食管癌:明确提出在有效的系统治疗基础上,联合对所有寡转移病灶的局部治疗(放疗、手术、消融等),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OS。
周宓教授指出,上述更新体现了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正朝着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尤其在保器官策略与靶区定义的优化中彰显了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理念。随着影像评估技术的进步和MDT模式的普及,放疗不仅作为根治手段发挥关键作用,更在转化治疗与寡转移干预中拓展了应用边界,为更多患者赢得手术机会或长期生存可能。
大咖论道:指南更新要点讨论
随后,讨论环节由枣庄市中医医院程曙光教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曹书华教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郭琛教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刘海德教授围绕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优化、保器官策略的临床实践及MDT协作模式的深化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指南更新紧扣临床需求与研究进展,体现了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核心理念。
Session II:病例分享
本环节分别由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李绪彤教授和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林秋菊教授联袂主持。
优秀病例一(围术期治疗)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东旸教授分享了一例食管鳞癌cT3N0M0期患者的MDT诊疗过程。该67岁男性患者,经MDT讨论后,接受了“白蛋白紫杉醇+顺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方案的新辅助治疗。3周期后评估为部分缓解(PR),成功接受了“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大部分退缩(TRG 2级),病理分期为ypT3N0M0。该病例诠释了新版指南推荐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模式在食管癌围术期的应用,通过有效的术前降期,为患者创造了根治性手术机会,并获得了理想的病理缓解。
讨论环节,潍坊市中医院孙任成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汪超教授、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徐平教授围绕围术期治疗的优化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该病例中MDT在新辅助方案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并就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疗程、手术时机的最佳窗口,以及纵隔镜等微创技术的应用前景等问题分享了各自的宝贵经验。
优秀病例二(晚期/局晚期治疗)
日照市人民医院刘梦实教授带来了一例局晚期不可手术食管癌的“长生存”病例。该52岁女性患者,初诊时已达cT4bN+M0(IVA期),伴有食管纵膈瘘,无法手术。患者经历了多线治疗,包括9周期化疗、放疗(45Gy)及后续化疗。在疾病进展后,于2021年4月18日开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超过50个月。该病例充分展示了免疫治疗在治疗中的“长拖尾效应”,即使在复杂的局晚期食管癌患者中,通过合理的治疗,仍有机会实现长期带瘤生存,极大地鼓舞了临床医生与患者的信心。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陈文秀教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杜以营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胡宝红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市南院区田海英教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王艳军教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陈姿宇教授聚焦于晚期及不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治疗难点,就免疫治疗的长期管理、耐药后的策略,以及放疗与系统治疗的协同增效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宝贵经验。
会议总结
最后,大会主席张小涛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总结。张小涛教授总结道,本次巡讲通过多位专家的指南解读、典型病例的深度剖析以及多学科团队的热烈研讨,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学术盛宴。新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的更新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既强调循证医学证据的核心地位,又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的个体化需求,为我国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引。希望各位同道不断规范和优化食管癌的诊疗实践,持续提升食管癌综合治疗水平,共同为“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贡献力量。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