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北京盛大召开。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将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大会还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打造世界瞩目的“中国窗口”,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壮丽新篇。会议期间,一场聚焦“新药时代生化复发的MM患者是否应该立即启动治疗”的辩论赛,将大会推向高潮。【肿瘤资讯】特对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进入新药时代后,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但仍然无法治愈,且大多数患者最终复发。MM患者的复发分为生化复发(BP)和临床复发(CP),生化复发的患者,即无症状进展的患者,被视为疾病再次侵袭的“暴风雨前的宁静”。针对BP患者,究竟是应立即启动治疗,阻止不可逆的器官功能损害?还是应密切监测,“伺机而动”?双方队员观点交锋激烈,论证严谨,为参会者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正方:新药时代生化复发的MM患者应该立即启动治疗
正方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孙春艳教授率队,成员包括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姜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扬,以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小磊。以“防微杜渐,把握先机,拒绝焦虑”为核心,强调BP是疾病进展的“最后窗口”,主张新药时代应早期干预以保护器官功能。
把握黄金窗口,防微杜渐
正方首先介绍了生化复发的定义。强调生化复发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疾病再次侵袭的先兆,具有潜在的巨大风险。观察等待期间肿瘤负荷增加伴随着复杂的克隆演变,无异于“养痈遗患”。
约1/4的患者即使在完全缓解(CR)期间进行密切监测,仍会遭遇不可预见的、伴终末器官损伤的临床复发。而从生化复发进展到临床复发时间窗非常短,中位间隔仅为5-6个月。待患者出现不可逆器官损伤才启动治疗,结局只能是“积重难返”,错失干预的黄金窗口。
基于《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理念,正方认为新药时代,MM生化复发应早期干预,防微杜渐,力求深度缓解,保护器官功能。
循证证据支持早期获益
临床实践中,多数医生会选择早期干预:西班牙前瞻性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对于伴有不良预后风险因素的生化复发患者,如ECOG评分较差、合并症较多、既往未获CR、多线后复发,临床医生通常会启动早期干预治疗。
早期干预,改善预后:美国梅奥诊所的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一线治疗获得CR后复发的患者,在生化复发时即刻启动治疗相比延迟至临床复发时再治疗,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可显著延长患者OS,延长达44个月之多。
ENDEAVOR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生化复发时即刻启动卡非佐米/地塞米松(Kd)治疗,具有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新药的早期干预兼具疗效和安全性双重优势。
III期AQUILA研究显示,无症状MM患者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固定周期治疗,可大幅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约50%,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预测困难与新药干预优势
正方认为,目前分层体系无法精准预测临床进展高危人群,而新药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显著削减了既往早期干预策略的主要顾虑,即使是生化复发前兆的微小残留病灶(MRD)复阳都广被尝试积极干预,生化复发更不应错失良机。
反方:新药时代生化复发的MM患者不应该立即启动治疗
反方由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剑教授领衔,成员包括北京协和医院沈恺妮、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松,以及北京朝阳医院杨光忠。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反对“一刀切”的即刻干预,强调应遵循指南、避免过渡治疗,而是将治疗留给真正需要的患者。
BP治疗增加治疗相关毒性及经济负担
反方援引冒烟型骨髓瘤(SMM)患者来那度胺单药治疗,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但未带来获益的教训,警示应充分考虑治疗毒性。并指出,中国MM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BP人群整体治疗前移将带来巨大的个人及社会疾病负担 。
临床数据显示,1/4的BP患者具有很长的疾病稳定期,不启动治疗仍可具有较长的生存期。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只会带来过度治疗的毒性与经济负担。
BP启动治疗不改善预后
反方引述意大利多中心随机II期研究和韩国一项ASCT后回顾性研究,结果均显示即刻启动治疗组与密切监测/延迟治疗组在PFS或OS上无显著差异。
BP进展模式相对安全可控
BP进展模式可预测,因为大部分CP患者的临床损害形式与初诊时相关,具有很好的监测参照,可通过密切监测确保患者安全,无需立即启动治疗。
权威指南推荐BP密切监测
目前国内外指南,如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CSCO指南以及中国骨髓瘤诊治指南均建议对无症状的BP患者采取密切监测和随访的策略。因此,反方认为,BP患者不应立即启动治疗。
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辩手针对彼此立论中的核心论点展开了深入且针锋相对的交锋。
风险预测的盲区与时间窗的代价
正方承认有1/4的患者可能是惰性进展,但无法精准预测,等待将使剩下3/4可能快速进展并出现器官损伤的患者承担风险。BP是造成器官功能损害前的“最后一个窗口”,从BP到CP的中位时间仅5-6个月,不应丧失。
反方则紧紧抓住“立即”干预的必要性、临床指南的权威性以及过度治疗的风险进行反击。强调临床医生应遵循当前的临床指南,而指南并未要求BP患者即刻启动治疗,而是建议密切监测。坚持约有1/4的BP患者有较长的稳定期,不应让所有患者为少数患者的可能风险支付治疗毒性和经济代价。应通过密切监测找到侵袭性复发的证据后再启动治疗,并非“立即”。
早期干预的生存获益与证据的质疑
正方引用梅奥诊所数据,提出即刻干预可延长OS达44个月,这一延长时间已超越多数二线治疗方案的OS获益,证明了早期干预的价值。坚持无论是首次复发还是多线复发,都更应启动治疗,因为在复发时检查往往不完善,可能已是临床复发。
反方则反驳正方引用的早期干预数据说服力不足,指出欧洲研究研究人群基线差异大,且最终结果未显示两组在总生存期(OS)方面有显著差异,支持反方观点。梅奥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趋势,但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数差异大,说服力不足。 AQUILA研究针对冒烟型骨髓瘤(SMM)而非复发患者,且入组的是高危SMM。如果真要参考,也应是对BP患者进行细分和分层后,再选择性干预,而非“一棍子打死所有人”。
新药模式下的治疗策略与资源权衡
反方强调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下降不应被忽视。质疑新药即使干预也仅能延长PFS至12-22个月,之后患者仍面临三线耐药的困境。与其早期消耗治疗方案(“后手”),不如留待真正需要时再用。强调在经济条件普遍有限的情况下,新药的医保报销和NMPA适应症是临床医生必须考虑的合理选项。
正方则驳斥反方低效治疗的顾虑,指出反方提出的治疗毒性和低效性,是基于传统治疗方案。在新药时代,即使选择全口服方案或单抗,也能达到个体化、高效低毒的治疗效果,避免加重患者焦虑,且现有数据已显示新药能改善生存质量。
结语:超越二元对立,走向个体化管理
本次精彩的辩论赛 “不分伯仲”,但其价值远超胜负。正如点评专家们所言,学术的成长正是在争辩、反思和反向思维中酝酿。针对BP的管理,应从超越绝对化的辩题,走向个体化治疗。临床决策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遗传背景、生化复发速度和疾病进展速度等因素,而非简单地选择“是”或“否”。
本次辩论赛为年轻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思辨平台,成功地展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证明环节。期待临床医生能以此次辩论为契机,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在高质量的学术思辨中不断提升,共同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在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下,为每一位患者争取最大的长期生存获益。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l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