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免疫治疗专委会之声:免疫治疗重塑多个瘤种治疗格局

09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免疫治疗正在书写中国肿瘤治疗的全新篇章——从肺癌治疗迈入“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病程管理新时代,到尿路上皮癌治疗格局重塑、迎来精准分层曙光;从晚期胃癌首次叩开五年长生存大门、吹响“慢病化管理”的号角,再到肝细胞癌凭借“双免联合”突破瓶颈、让“三年带瘤生存”成为可及的目标,循证医学持续点亮前行之路。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治疗理念的革新,更是无数肿瘤患者生命轨迹的改写。


作为国内免疫治疗领域的领军力量,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于2025 CSCO学术年会期间举办了免疫治疗专场会议,围绕免疫治疗基础研究、临床进展、发展趋势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集中展示了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进方向。


会议现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久嵬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受邀采访,深度解析了尿路上皮癌(UC)、胃癌、肝细胞癌(HC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和未来航向。

重塑格局

免疫治疗开启尿路上皮癌“精准分层”新时代

叶定伟教授访谈视频


“免疫治疗深刻重塑了尿路上皮癌系统治疗的格局。过去,晚期患者长期依赖疗效有限的化疗,而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困境,并正从晚期向早期纵深发展,逐步开创‘分层管理、精准治疗’的新模式。”


晚期UC的一线免疫治疗历经多年探索,去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UC一线治疗,终于成就了这段探索之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UC的一线治疗正式进入免疫时代。就此,纳武利尤单抗领衔免疫治疗在我国实现了UC晚期一线与早期辅助治疗的多阶段覆盖,为诊疗路径的深刻变革和长期生存预后的显著改善开启了“新地图”。

在晚期UC的一线治疗中,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是近三十年来首个超越传统标准顺铂化疗,以显著获益结果达到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双重主要终点的化免联合方案。基于CheckMate-901研究数据,中位随访约33个月时,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OS突破21个月,显著降低22%死亡风险(21.7个月 vs. 18.9个月);中位PFS达7.9个月,显著降低28%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7.9个月 vs. 7.6个月)[1]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在仅淋巴结转移阳性(LN+)患者中的结果尤其突出。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位OS接近四年,较化疗组近翻倍(46.3个月vs. 24.9个月,HR 0.58),中位PFS亦达化疗组3倍以上(30.5个月vs. 8.8个月,HR 0.38)。此外,客观缓解率(ORR)高达81.5%,更有超过六成(63%)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2]。在已知仅LN+是晚期UC患者有利预后因素的情况下,这一“优中更优”的结果进一步提示了仅LN+分层因素的重要价值,临床应重视这类患者的精准筛选和治疗匹配。

此外,免疫联合针对Nectin-4、HER2、Trop2等靶点的ADC药物在一线及后线治疗中不断取得积极结果,亦将加速UC分层治疗多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

免疫治疗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并不止于晚期。在早期可切除的肌层浸润性UC中,以CheckMate-274研究为代表,纳武利尤单抗辅助治疗已成功将高危患者术后的无病生存期翻倍[3],显著降低了复发风险,重塑了围术期管理模式。在新辅助治疗方面,多个基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不断取得成果。从晚期到早期,免疫治疗正逐步向UC全病程覆盖稳步迈进。

5载长安

免疫治疗叩开胃癌“慢病化管理”大门

崔久嵬教授访谈视频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既往化疗治疗的中位OS基本小于一年,而化疗联合免疫的破局让我们迎来了五年OS数据,证明了免疫治疗能助力把胃癌推向‘慢病化管理’。”


过去,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而今,基于以CheckMate-649为代表的多个III期研究,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经确立了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标准地位;而今年年初公布的CheckMate-649五年随访数据,更是首次在五年以上的长期随访中验证了免疫治疗获益的稳定性,也展示了晚期胃癌实现五年以上“慢病化管理”的可能。

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源于纳武利尤单抗亮眼的长生存数据与良好的安全性。在CPS≥5的中国患者中,接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有近1/4(24%)实现了五年长期生存,相较化疗提升了三倍之多[4]。同时,方案的安全性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临床研究已从晚期胃癌领域不断前移,扩展至围术期。随着胃癌治疗向精准分型的个体化诊疗时代迈进,未来将有更多治疗药物与更优联合策略的探索,分期而治、分型而治的个体化策略将持续拓宽胃癌治疗边界(如CPS<5人群),提升患者获益。

“双免”突破

免疫治疗引领肝癌迈向“三年带瘤生存”

刘秀峰教授访谈视频


“自2019年免疫治疗临床成果首次发布以来,其快速发展已彻底打破了肝细胞癌‘治疗选择少、长期生存难’的困境。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肝癌治疗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为构建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全病程管理的MDT模式助力。”


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肝细胞癌治疗的核心力量,从单免、靶免到最新的“双免联合”,免疫联合策略已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格局,以满足不同HCC患者的治疗需求。其中,CheckMate-9DW研究中的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即双免O+Y方案展现了以“长生存,强缩瘤”为主体的多维度疗效优势,包括36%的客观缓解率和超过30个月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更将3年生存率提升至近40%(38%)[5],让晚期肝细胞癌实现“三年带瘤生存”成为可及的目标,刷新了肝癌一线治疗的成绩单。

在既往的免疫治疗模式下,肝癌特有的多重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了肿瘤细胞发生免疫耐受、免疫逃逸情况,整体疗效存在显著瓶颈。双免O+Y方案的突破,正是得益于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独特的Treg清除功能对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扭转,从而为PD-1抑制剂激活效应T细胞扫清障碍。凭借突破性疗效,双免O+Y方案已被2024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推荐,成为晚期HCC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之一(Ⅰ级推荐、ⅠA类证据)。刘秀峰教授认为,以肿瘤免疫微环境改造为核心的深度整合需求,将助力MDT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切实加强临床诊疗。结合当前肝癌诊疗现状,未来肝癌系统治疗一是亟需突破生物标志物瓶颈,建立基于免疫微环境特征、分子分型和肝病背景的精准筛选模型,实现优势人群识别;二是拓展治疗期理念,形成围手术期、围介入期和围系统治疗期的全流程管理共识;三是推动早筛和抗病毒治疗等预防策略落地,实现全面、下沉式健康管理。期待通过MDT深度融合、精准个体化策略及全人群的早防早治,为肝癌患者的疗效提升助力。

深耕精准

免疫治疗方案奠定非小细胞肺癌

全病程管理基石

王俊教授访谈视频


“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真正步入‘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新时代,免疫疗法实现了从后线到一线、从晚期到早期的全面覆盖,成为全病程管理的基石。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irAE)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也更将规范化,推动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


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精准化”都是NSCLC免疫治疗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体现在治疗模式的选择、药物排列组合的优化以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等多个层面。

在围术期治疗方面,以CheckMate-816研究为代表的新辅助治疗模式,已明确了化免联合方案用于术前治疗的基石地位。CheckMate-816研究5年随访数据显示,仅需术前3周期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即可带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OS改善[6]。探索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在化免联合方案组中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其5年OS率高达95.3%,印证深度病理缓解对长期获益的重要价值。

与之呼应的是,CheckMate-77T研究不仅“复现”了基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模式在pCR、无事件生存期(EFS)等的全面获益,更在围术期模式中展现出优异的临床效力:纳武利尤单抗方案围术期治疗组的中位EFS达40.1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7.0个月,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41%。这些数据不仅强化了术前免疫治疗+化疗的临床证据,也为术后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新辅助与围术期两种模式均有III期研究证据的情况下,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灵活决定后续策略,实现精准化决策。

在晚期NSCLC治疗中,药物组合的多元化更为治疗精准化带来了突破。针对化疗不耐受患者,CheckMate-227研究以双免O+Y方案提供了“免化疗”的全新选择,并带来了目前NSCLC免疫治疗领域最长的III期随访数据之一:22%的PD-L1≥1%患者生存期超过6年(化疗组为13%),而在PD-L1<1%的患者中,类似的获益趋势也在O+Y组中被观察到(6年OS率16%,化疗组5%)。研究探索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对于携带KEAP1、STK11等既往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案获益较小的突变人群中,O+Y组对比化疗组的4年OS率分别为44% vs 0%, 19% vs 5%[7],进一步丰富了临床精准治疗策略及循证证据。

从围术期到晚期,从治疗模式到生物标志物驱动的分子分型,免疫治疗的精准化探索及循证证据正不断丰富,推动NSCLC治疗格局迈向新阶段。

目前,一个以免疫治疗为核心的诊疗体系正逐步构建,在尿路上皮癌、胃癌、肝细胞癌、肺癌等代表性瘤种中,免疫疗法均已确立了新的治疗标准。由于免疫系统及其抗肿瘤过程的复杂性,免疫治疗在临床中仍面临诸多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激发着持续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创新。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与循证证据的积累,免疫治疗有望在更多癌肿、更多治疗阶段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患者擘画“新生”。

参考文献

[1] van der Heijden,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3) 34 (suppl_2): S1254-S1335. 10.1016/annonc/annonc1358

[2] Matt D. Galsky, et al. JCO 42, 4509-4509(2024).

[3] Galsky MD, et al. J Clin Oncol. 2025 Jan;43(1):15-21.

[4] Shen, L. at el. First-line (1L) nivolumab (NIVO) plus chemotherapy (chemo) vs chemo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GC/GEJC/EAC): 5-year (y) follow-up of Chinese pts from CheckMate 649. ASCO GI 2025,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5] Peter Robert Galle, Thomas Decaens, Masatoshi Kudo, et al. Nivolumab (NIVO) plus ipilimumab (IPI) vs lenvatinib (LEN) or sorafenib (SOR)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HCC): First results from CheckMate 9DW. 2024 ASCO LBA4008.

[6]Forde PM, Spicer J, Provencio M,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Neoadjuvant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5 June 2 (Epub Ahead of Print).

[7] Ramalingam, S.S, et al., 2021. Abstract 4O. Presented at: ESMO Immuno-Oncology Congress, 202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ik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