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从单药到联合的演进:泽布替尼助力R/R MCL精准管理路径的重塑

09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套细胞淋巴瘤(MCL)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生物学异质性明显,呈“复发—缓解”交替的自然病程。尽管一线免疫化疗可诱导患者缓解,但多数MCL患者最终仍会复发,后线治疗面临疗效递减与安全性管理的挑战。

BCR信号通路以BTK为核心,驱动MCL的发生发展。而BTK抑制剂(BTKi)的出现为R/R MCL的治疗格局带来巨变。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BTKi,泽布替尼凭借充分且持续的BTK占有与较低的脱靶抑制,为淋巴瘤患者带来“高反应率—深度完全缓解—持久生存”的连续获益,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管理的血液学毒性与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正值泽布替尼于国内获批上市五周年之际,【肿瘤资讯】特将其治疗MCL相关要点进行整理,详情如下。

靶向治疗时代:泽布替尼为R/R MCL长期管理奠定基础

在复发/难治性MCL(R/R MCL)的现实治疗中,复发普遍且后线疗效递减,而耐受性与合并症限制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急需兼顾反应深度与生存持久性的口服骨架药物。基于对BTK通路的持续而高选择性抑制,泽布替尼在疗效与心血管安全性方面表现出相对优势。在一项针对R/R MCL的单臂Ⅱ期研究中,泽布替尼单药显示出高反应率、深度缓解与持久获益并存的特点。经研究者评估,入组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83.7%,完全缓解(CR)率为77.9%,中位起效时间与中位至CR时间分别为2.7个月与2.8个月。中位随访35.3个月时,研究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33.0个月;36个月总生存(OS)率为74.8%,36个月PFS率为47.6%。另外,达到CR患者的中位PFS尚未达到,而达到部分缓解(PR)患者和未缓解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6.6个月与2.6个月,OS亦呈相似趋势。研究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30个月无事件发生率为57.3%

分层分析提示,泽布替尼单药对多个传统不良预后MCL亚组仍具一致活性。典型与爆发型组织学患者的中位DOR(30.6个月 vs 30.2个月)和中位PFS(25.0个月 vs 27.8个月)相近而患者是否存在大肿块病灶亦无明显差异

值得注意,低/中危MIPI-b、Ki-67≤30%、既往治疗线数较少以及TP53野生型人群的PFS与DOR更长。分子层面上,在54例可检测患者的175基因面板分析中,NOTCH1突变与较低ORR(50.0% vs 91.7%)及更短PFS(4.1个月 vs 未达到)相关;CBM复合体下游的BCL10/CARD11活化突变同样提示较差反应;TP53突变患者虽整体结局逊于野生型,但其ORR达到80.0%、中位PFS达到14.7个月,提示泽布替尼在高危生物学特征亚组中仍具临床价值。年龄亚组方面,老年MCL患者的ORR与CR率略低,但PFS与OS并未因年龄而劣化反而在数值上更优

安全性方面,在该研究中位随访35.3个月时未见新的安全信号,且多类不良事件(AE)随治疗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另外,研究中未观察到房颤/房扑、≥3级心血管不良事件、继发性恶性肿瘤或肿瘤溶解综合征(TLS)。

总体而言,在36个月时,研究中约半数MCL患者仍处于无进展状态,这体现出泽布替尼单药治疗“高缓解率—深度CR—持久生存”的连续获益特征[1]

迈向精准联合新阶段:泽布替尼引领R/R MCL治疗范式的优化

对于R/R MCL而言,单药虽可实现较高的缓解率,但CR与MRD阴性率仍有限、复发风险仍存。在泽布替尼具备高选择性、良好心血管安全性与可管理血液学毒性的前提下,将其作为骨架联合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有望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加深缓解并延长持续性。

BGB-11417-101(NCT04277637)研究评估了更高选择性、药理效力更强且半衰期更短的新一代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sonrotoclax)与泽布替尼联合用于R/R MCL的疗效。入组患者既往接受≥1线治疗,中位年龄为68岁。其中,15例MCL患者接受过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患者既往接受CAR-T细胞治疗,3例患者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中位随访16.2个月,至索托克拉640 mg仍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Ⅱ期剂量(RP2D)确定为320mg。在停药方面,20例(40.8%)患者至少停用过一种研究用药。

安全性分析显示,该方案治疗MCL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研究中发生率≥30%的治疗期AE包括皮下/软组织挫伤、新冠感染、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各占30.6%);最常见≥3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此外,研究中未观察到实验室或临床TLS事件,亦未报告房颤/房扑或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期AE共导致2起死亡事件,且判定与治疗无关。

疗效方面,在45例可评估患者中,ORR为77.8%,CR率为62.2%,中位至CR时间为6.7个月。在数据截止时,已达CR者中有89%的患者仍维持CR。剂量扩展队列中,160mg与320mg组的CR率分别为53.8%与61.9%,ORR分别为76.9%与76.2%。在3例既往接受过BTKi的疗效可评估患者中,有2例患者达PR,1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PD)。

总体而言,泽布替尼联合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在R/R MCL中实现了较高的CR率与较快的深度缓解,同时通过“诱导+爬坡”的策略有效避免了TLS,提示联合靶向抑制BCR与BCL-2通路有望在不显著增加心血管与TLS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MCL患者的反应深度与持续性[2]

以深度缓解通向持久生存:BTKi描绘MCL治疗新蓝图

基于泽布替尼单药的长期随访数据与联合策略的早期探索,BTKi在MCL中的应用正从“高缓解率的持续口服治疗”走向“以深度与持久缓解为目标的精准组合”。泽布替尼单药研究验证了其治疗MCL的CR率与长期PFS/OS的强相关性,且在高危亚组中仍具稳定活性;尽管TP53突变、较高增殖指数(如Ki-67>30%)和CBM复合体活化突变(BCL10/CARD11)等提示风险升高,仍可观察到临床意义明确的缓解与生存,为后续“风险匹配的个体化组合”提供生物学依据。

针对联合方案的研究通过先进行BTKi诱导治疗、后进行BCL-2抑制剂剂量爬坡,在R/R MCL人群中实现超过六成的CR率,并以“无TLS、无心律失常新增信号、主要血液学毒性可控”的安全特征,提供“更强而不更凶”的实践范式。

展望未来,BTKi在MCL治疗领域的探索包括三方面。其一,围绕生物标志物进行风险分层与方案优化,例如针对TP53/NOTCH1/CBM通路异常的MCL患者,探索更早期、更有针对性的联合与序贯策略;其二,巩固“深度缓解—持久生存”的因果链条,评估以CR与MRD为导向的MCL治疗决策与停药策略;其三,继续优化安全性与依从性管理,以最大化长期给药的获益—风险比。现有证据提示,泽布替尼治疗MCL在长期安全性、心血管耐受性与血液学毒性可控方面表现一致。随着更多随机对照与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BTKi有望在MCL治疗路径中承担“快速诱导—巩固持久—优化生活质”的多重角色,推动MCL治疗迈向以精准联合与长期管理为核心的高质量阶段。

参考文献

1.Yuqin Song, et al, Zanubrutinib in relapsed/refractory mantle cell lymphoma: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results from a phase 2 study. Blood 2022; 139 (21): 3148–3158. doi: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21014162
2.Abstract release date: 05/14/25) EHA Library. Cordoba R. 06/14/2025; 4159311; S23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6日
龙桂华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 药剂科
泽布替尼泽布替尼
09月25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9月25日
孙有泉
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