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H】周虎教授:超越经验,“对因”施治——ITP治疗从临床艺术迈向精准科学之路

09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北京盛大召开。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大会还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打造世界瞩目的“中国窗口”,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壮丽新篇。为帮助大家快速掌握当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肿瘤资讯】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进行深度分享和解读,详情如下。

周虎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贫血、止血血栓病区主任
河南省止血血栓诊断研究工程中心主任
河南省卫健委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及血小板学组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止血血栓专委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专委会常委
河南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副主委
《血栓与止血学》、《Hematology》、《BLOOD》中文版杂志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主编参编参译专著《血液分册/内科疑难病例系列丛书》《威廉姆斯血液学第十版》等7部
作为PI或Leading PI 主导或参与注册临床研究98项
作为通讯(共同通讯)或第一作者(共同第一)在JTH(影响因子17分), lancet haematology(影响因子30分)British journal of hametology等近5年共发表论文55篇
响因子17分), lancet haematology(影响因子30分)British journal of hametology等近5年共发表论文55篇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三岔路口”的博弈:R/R ITP二线治疗经典方案的临床权衡艺术

周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为复发/难治性(R/R)ITP患者制定二线治疗方案时,需基于指南共识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与决策。

传统一线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其中,IVIG相对价格较高,主要用于紧急场景(如严重血小板减少/伴大出血风险时)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激素治疗可使约20%~30%的患者获得持久应答,但仍有70%~80%的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或迁延,进展为难治性ITP,此时需启动二线治疗。

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目前ITP二线治疗主要包括TPO受体激动剂(TPO-RA)、利妥昔单抗和脾切除术。目前脾切除术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而TPO-RA因其疗效明确、使用便利,已成为二线治疗的基石性选择。利妥昔单抗虽具免疫调节作用,但其长期应答率仍有局限,因此对于一线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更多临床决策倾向于优先选用TPO-RA。

目前国内可及的TPO-RA种类丰富,包括海曲泊帕、艾曲泊帕、阿伐曲泊帕、芦曲泊帕以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等。这些药物为不同临床特点的ITP患者提供了多样化、个体化的治疗选择,也为提升疗效和改善预后创造了新的机遇。

“靶”开生面,精准破局:新型靶向药物如何重塑ITP治疗新机遇?

周虎教授:ITP作为以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传统二线治疗(如TPO-RA、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虽能实现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但无法达到“治愈”效果,且约30%~40%患者会出现疗效脱失,难以获得持续应答。

目前,国内在新型药物研发与应用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联合用药的证据也相对不足。相比之下,国外已有一些新型制剂取得进展,例如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脾脏中的酪氨酸激酶,进而减少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目前第一代SYK抑制剂Fostamatinib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慢性成人ITP,国内针对该抑制剂的相关研究也正在推进之中。

此外,BTK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的Ⅲ期临床试验也已完成,且取得了良好的数据结果。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Rilzabrutinib对TPO-RA疗效不佳的患者仍有65%可获得持续缓解;国内方面,奥布替尼治疗ITP的Ⅲ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结果待公布。

除了上述药物,目前还有多种新型药物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包括补体抑制剂(如补体C1q抑制剂)、特异性单抗(如新型CD38单抗)、Fc受体靶向药等。这些新型药物的研发进程,为R/R ITP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遇。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药物的“老药新用”策略也展现出一定的治疗价值,例如维A酸、达那唑等药物,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治疗获益。

解码“密语”,对因施治:生物标志物将如何引领ITP进入“量体裁衣”的精准时代?

周虎教授:ITP作为免疫系统异常介导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具有显著异质性——传统认知中 “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如GPⅡb/Ⅲa抗体、GPⅠb/Ⅸ抗体)”仅为部分机制,此外还涉及T细胞免疫失衡(如Treg、Breg细胞功能下调)、补体系统激活等多通路异常,而不同机制对应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为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核心依据,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特异性抗体分型可精准匹配治疗方案。例如,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对糖皮质激素、IVIG、利妥昔单抗等传统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可优先选择此类方案;而GPⅠb/Ⅸ抗体阳性患者,因抗体介导血小板唾液酸化异常、最终被肝脏库普弗细胞清除,传统免疫抑制剂疗效有限,此时需优先选择Fc受体靶向药、针对AIT信号通路的药物等新型方案,实现“按抗体类型选药”。

其二,免疫细胞与信号通路标志物可指导药物分层。针对T细胞免疫失衡(Treg/Breg下调)相关ITP,可选择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如ROCK抑制剂);针对浆细胞异常分泌抗体的患者,除传统方案外,CD38单抗(经基础研究证实可抑制抗体分泌)可作为优选;而补体通路激活相关患者,可参考生物标志物选择适配药物——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团队发现,维A酸对补体C5b-9阴性患者疗效更优,可基于此标志物筛选获益人群。

综上所述,随着对ITP疾病机制的深入探索,我们愈发认识到,ITP的治疗必然需要走向个体化,针对患者的具体发病机制,实施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