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H】周红升教授:ALL治疗的“三重进阶”——从前沿突破、临床策略到未来壁垒的深度对话

09月2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北京盛大召开。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大会还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打造世界瞩目的“中国窗口”,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壮丽新篇。为帮助大家快速掌握当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肿瘤资讯】特邀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周红升教授进行深度分享和解读,详情如下。

周红升
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任医师  三级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血液科     副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分会            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库         委员
国家血液疾病医疗质控中心         质控专家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高屋建瓴:盘点近年ALL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与中国影响

周红升教授:近年来,ALL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显著提升了我国ALL的治疗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化疗方案的优化

在ALL传统治疗中,化疗仍是基础手段,而近年的核心进展在于儿童样化疗方案的规范化应用及指南纳入。儿童ALL的化疗方案经长期实践验证,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可控的优势,因此我国逐步将其优化后应用于成人ALL治疗,并通过指南更新确立其标准地位。国内多项代表性研究方案为该类方案的推广提供了循证依据,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IH-2014方案”、本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PDT-ALL-2016方案”,均为国内指南优先推荐的儿童样化疗方案,为ALL的基础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免疫治疗的革新

尽管传统化疗可改善部分患者预后,但耐药与复发仍是临床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为ALL治疗带来重要变革,主要体现在三类药物上:

(一)CAR-T细胞治疗:我国自主研发的CD19 CAR-T产品纳基奥仑赛,已获批用于成人和儿童复发/难治性(R/R)B细胞ALL(B-ALL)患者。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均显示其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极大改变了B-ALL的治疗格局,不仅用于复发难治阶段,也已拓展至微小残留病(MRD)阳性乃至阴性患者的巩固治疗及一线治疗策略中。

(二)双特异性抗体:如CD3/CD19双特异性抗体贝林妥欧单抗,作为“现货型”免疫治疗产品,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其在难治复发、MRD阳性清除以及MRD阴性患者的巩固治疗中均显示出卓越疗效,逐步融入ALL的整体治疗路径。

(三)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靶向CD22的奥加伊妥珠单抗为代表,在R/R ALL、MRD阳性患者、老年患者以及移植桥接等场景中均展现出重要价值,进一步优化了临床治疗路径。

除此之外,针对T细胞ALL(T-ALL)的免疫治疗研发也取得进展:国内多款靶向CD7、CD5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已完成Ⅰ期临床试验,为当前治疗手段有限的T-AL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有望填补我国T-ALL免疫治疗的空白。

三、靶向治疗的拓展

近年来,靶向治疗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药物。其中,国产第三代TKI奥雷巴替尼在Ph+ ALL以及Ph-like AL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短期和长期疗效,改变了治疗实践,为国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此外,BCL-2抑制剂除已广泛使用的维奈克拉外,新型Bcl-2选择性抑制剂APG-2575(Lisaftoclax)等也在积极探索中,未来在ALL治疗中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化疗方案的优化、免疫治疗的突破以及靶向药物的进展,共同推动了中国ALL治疗水平的提升。三者有机结合,有望进一步重塑ALL的整体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精准“排兵布阵”:Ph+ ALL治疗中,TKI联合新型免疫疗法的临床决策艺术

周红升教授:在制定Ph+ ALL患者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当前,随着免疫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治疗模式已从过去主要依赖化疗和移植,转向基于临床证据、指南推荐及患者特征,将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有机整合的新阶段。

整体来看,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为Ph+ ALL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治疗策略。对于这类患者,三代TKI联合双特异性抗体(如贝林妥欧单抗)等方案,作为一线诱导治疗的探索已显示出优于传统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正逐步改变临床实践。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例如国外的GIMEMA研究组及国内多中心协作项目,正重点探索几个关键问题:联合治疗的理想疗程时长、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以及如何有效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等。

在免疫治疗时代,另一个重要考量是能否通过新型免疫手段降低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依赖。例如,在一线巩固治疗阶段,尝试采用CAR-T细胞治疗等手段,可能为部分患者提供避免移植的机会,这也是当前国内多个团队积极探索的方向。

此外,ADC药物如奥加伊妥珠单抗的应用时机与安全性管理也至关重要。随着剂量方案的优化,其血管阻塞性疾病(VOD)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显著降低,安全性得到改善。同时,由于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作用靶点与机制各异(如CD19靶向的BiTE/CAR-T与CD22靶向的ADC),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互补效应,有助于克服耐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奥加伊妥珠单抗对IKZF1基因缺失等高危亚型患者显示出良好疗效,提示其可能逆转部分耐药机制。

因此,在制定联合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免疫药物的靶点、机制差异及其协同潜力,通过序贯或组合应用,最大程度地提升疗效,改善患者长期生存。

远瞻前路:直面抗原逃逸,ALL靶向免疫治疗的下一站突破口

周红升教授:在当前ALL的靶向免疫治疗取得显著进展的背景下,疗效的稳定性仍面临抗原表达异质性及肿瘤细胞抗原逃逸等机制的限制。为进一步提升治疗应答的持久性与广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值得优先探索和突破:

第一,多靶点联合或序贯治疗策略的优化。目前临床中常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针对CD19、CD22等的CAR-T、双特异性抗体及ADC药物)进行序贯或组合应用,以形成“交叉火力”,降低单一靶点逃逸导致的耐药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明确各类药物最佳的应用时机、顺序及配伍方案,从而系统提升治疗强度与覆盖范围。

第二,深入解析耐药机制并开发针对性干预手段。免疫治疗耐药常与特定基因异常相关,例如IKZF1缺失或突变可导致CD19抗原表达下调或表达异常,进而引起CD19靶向治疗(如CAR-T、双特异性抗体)失效。未来应加强耐药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能够逆转抗原丢失或信号通路异常的新策略或药物。

第三,推进免疫治疗与其他作用机制药物的联合应用(“免疫治疗+X”模式)。例如,联合BTK抑制剂、PD-1抑制剂等可改善T细胞功能衰竭、延长CAR-T细胞体内存续时间;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表观遗传药物也可能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此类组合策略有望从多途径协同克服免疫逃逸。

第四,开发新型CAR-T技术[例如,in.vivo CAR-T(体内CAR-T)、U-CAR(通用型CAR-T)、i-CAR(智能化CAR-T)]及拓展新靶点。包括优化CAR结构以增强T细胞活化与持久性,开发双靶点或多靶点CAR-T产品以预防抗原逃逸,以及探索针对T-ALL等难治亚型的新靶点,从技术源头提升免疫治疗的普适性与稳定性。

综上,通过多靶点协同、机制导向的联合策略、新技术研发等系统化推进,有望逐步克服当前ALL免疫治疗中的耐药与复发挑战,为患者带来更持久的疗效。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