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CSH】佟红艳教授:全景解码MDS——从“精准诊断”到“老药新用”,再到“未来之路”

09月2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2日~14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将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大会还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打造世界瞩目的“中国窗口”,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壮丽新篇。

为帮助大家快速掌握会议中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的进展,【肿瘤资讯】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对其进行深度分享和解读,详情如下。

佟红艳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心主任,淋巴瘤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诊断教研室主任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
浙江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英国Royal Free Hospital 高级访问学者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兼MDS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MDS/MPN学组组长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兼MDS/MPN学组组长
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血液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试验与伦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领雁计划、省杰青项目等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J Clin Invest,JHO,Leukemia,Sci Adv,AJH,Haematologica,EJC等SCI期刊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

MDS诊断“迷雾重重”?抓住“恶性克隆”这一本质,精准鉴别不再难

佟红艳教授:在临床实践中,MD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因其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涉及的鉴别诊断范围极为广泛,包括良性疾病、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故需进行系统性的鉴别工作。然而,若能把握MDS本质上是“恶性髓系克隆性疾病”这一核心,转而主动寻找“恶性克隆性证据”,则鉴别思路将清晰许多。因此,临床更强调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乃至转录组等结果分析;同时,对骨髓形态学,包括“病态发育”等细节的关注仍具重要价值。

此外,临床亦需注意与常见易混淆的疾病,例如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LGL)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进行鉴别。这些疾病各具特点,诊断疏漏常源于未将其纳入鉴别诊断范畴;一旦将其考虑在内,通过多部位骨髓穿刺(包括胸骨穿刺)及分子克隆检测等手段,仍可实现有效鉴别。

ATRA的“MDS征途”:低危“协同”破局,高危“增效”延长生存!

佟红艳教授:MDS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的髓系克隆性肿瘤,其生存期跨越数月至数十年不等,这凸显了其高度异质性及治疗的挑战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为一种临床熟知的药物,已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中展现确切的疗效,是该领域的重大进展。

近年来,ATRA(单药或联合)在非M3髓系肿瘤中的应用亦有初步探索。研究者认为,ATRA在较低危(LR)及较高危(HR)MDS中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本团队开展了两项临床研究。在LR-MDS中,发挥ATRA促分化作用,将其与雄性激素与促红素(EPO)联合。该三药联合方案将MDS伴贫血患者的改善率提升至60%,相较于单用EPO(疗效约40%)显著提高;同时,团队发现,在指南通常不推荐EPO治疗的EPO浓度>500的患者中,该联合方案疗效仍达58%,这意味着药物协同作用或可克服此疗效不佳因素,未来将推进相关随机对照研究(RCT)。

另一方面,HR-MDS更具挑战,近期数个国际大型III期研究(包括最新的VERONA研究,即BCL-2抑制剂的应用)相继失败,这再次体现了MDS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展了地西他滨联合ATRA的治疗探索。自2018年开展的一项RCT数据证实,ATRA联合地西他滨确有良好的协同疗效,提高了整体疗效并延长MDS患者的中位PFS;然而,该研究因样本量所限,在总生存期(OS)获益上尚显不足,未来将以OS为主要终点设计更优的研究。

揭秘“多重抗癌机制”:详解ATRA在MDS中的应用情况

佟红艳教授:在团队开展的研究中,观察到数个或可增加ATRA在MDS中疗效的因素。首先,在患者选择上,研究纳入的均为骨髓原始细胞大于5%的高危MDS患者;其次,在此患者群中,研究检测了维甲酸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维甲酸受体高表达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患者。这提示未来在开展新研究时,或可选择此类患者群体进行观察。

ATRA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机制不仅限于诱导分化,前期研究证实其亦可增加抗耐药基因NRF2的表达,从而增加药物敏感性。此外,近期亦有报道,ATRA针对β-catenin肿瘤机制亦存在协同作用。综上,ATRA可能是通过多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MDS未来5-10年“路在何方”?HSCT仍居首位,药物治疗须“另辟蹊径”

佟红艳教授:预测未来5~10年的MDS治疗方向,我个人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仍将居于首位。目前,临床仍需不断优化HSCT的预处理方案及移植后管理、减少并发症。

在药物治疗上,尽管部分靶向药物治疗MDS虽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但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促使研究者反思如何提高MDS疗效。临床上必须对MDS机制建立更深入的认识,另外临床上也亟需更优化的分层,以便针对不同机制设计差异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在本中心,研究者发现XPO-1抑制剂物在TP53突变的MDS患者中疗效更佳。此外,团队亦在其他研究设计中融入了最新的在研药物,但因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相关结果敬请期待。

同时,一些“老药”新用及诸多“在研新药”治疗MDS的疗效亦在探索中。因此,我个人认为,未来仍需从“机制出发”和“药物组合出发”这两个维度去探讨(尤其是高危MDS的)新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



评论
10月12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0月09日
李明德
阳谷县七级镇中心卫生院 | 中西医结合科
总结经验,推陈出新!
10月08日
栗小玲
邯郸市第一医院 | 神经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