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 | 潜伏的“基因魔咒”:一例BRCA1突变携带者从宫颈癌到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的诊疗历程

09月2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RCA1/2基因突变是引发遗传性乳腺癌与卵巢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还会提升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的患病概率。对于该突变的携带者而言,多原发恶性肿瘤(MPM)虽发生率较低,却是临床上面临的严峻挑战,其发生与发展受遗传背景、环境因素及既往抗肿瘤治疗方案的共同影响。本文将分享一例BRCA1基因突变女性患者的诊疗过程,以期为临床管理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MPM患者提供参考[1]

1.png

病例介绍:从宫颈癌到对侧乳腺癌的十年MPM病史

患者为46岁女性,有明确的肿瘤家族史(母亲曾患卵巢癌,姨母曾患双侧乳腺癌)。患者30岁时被确诊为FIGO ⅡB期宫颈鳞状细胞癌(HPV阳性),接受同步放化疗联合内照射放疗,获得完全缓解。36岁时,患者被诊断为左乳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理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SBR Ⅲ级,Ki-67 60%),分期为T2N1M0。当时接受了左乳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并行含铂方案的辅助化疗及外照射放疗,病情持续缓解。45岁时,患者发现右乳存在肿块,影像学检查证实为一21×15mm的BI-RADS 4类结节,活检病理再次证实为TNBC(SBR Ⅲ级,Ki-67 50%)。

2.jpg

图1 乳腺癌细胞病理活检部分照片
注:A:乳腺癌细胞;B:癌细胞对雌激素呈阴性;C癌细胞对HER-2呈阴性;D:病变显示无特殊类型高级别浸润性乳腺癌。

诊疗经过:个体化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为明确分期,患者接受系统性评估。头颅MRI未见异常;骨显像提示微小高摄取灶,考虑良性可能,但需随访。18F-FDG PET/CT扫描显示,右乳肿块(SUVmax 5.96)及右侧腋窝淋巴结(SUVmax 2.02)呈高代谢,证实为局部区域性疾病,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2N1M0。

基于TNBC的诊断,医疗团队采用卡铂联合紫杉醇治疗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完成3个周期后,影像学复查显示肿瘤缩小至13×6mm,疗效显著。考虑到患者的治疗耐受性问题,后续调整为每周一次的卡铂方案,继续完成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结束后,患者接受右乳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显示,残留肿瘤大小为1cm,SBR分级降至II级,且所有切除的淋巴结均为阴性。肿瘤分期为ypT1bN0Mx。

结合患者的疾病特征和家族史,治疗团队为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证实其携带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所有女性家属的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突变可能为新生突变或家族中存在尚未表现出症状的携带者。基于BRCA1突变阳性及TNBC病史,患者在完成卡培他滨辅助化疗以及针对胸壁、锁骨上和锁骨下淋巴结区域的42Gy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后,继续使用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300mg,每日两次)作为靶向辅助治疗。目前,患者正在接受严密随访监测,包括定期影像学检查、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以实时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处理奥拉帕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深入分析:BRCA1突变在MPM发生及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本病例中,患者存在BRCA1突变,并发生MPM。三阴性乳腺癌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风险及预后不良的特点,有研究表明,携带BRCA1突变的人群患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升高[2]。该患者虽接受多模式治疗,仍在多年后复发对侧乳房三阴性乳腺癌,凸显出BRCA1突变携带者面临的持续且升高的复发风险。

宫颈癌的发病主要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而本例患者30岁即确诊宫颈癌,远早于宫颈癌的常见发病年龄。这一现状提示,BRCA1突变可能在HPV相关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协同作用。研究表明,BRCA1基因在DNA双链断裂修复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功能缺陷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进而增加机体对HPV等致癌因素的易感性[3]。基因修复机制的缺陷,可能削弱机体清除HPV感染的能力,导致病毒持续存在,最终诱发宫颈癌[4]

此外,患者有明确的癌症家族史,而基因检测发现的BRCA1突变,不仅解释了其个人多原发癌的发病原因,更直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选择对BRCA缺陷肿瘤细胞敏感性更高的铂类药物进行化疗,以及在辅助治疗阶段引入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此外,这一发现还引发了后续的治疗思考,即是否需要考虑为患者实施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以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需与患者充分沟通,综合权衡利弊后决策。

小结:遗传背景下的MPM管理启示

本文结合一名BRCA1突变携带者先后罹患宫颈癌和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罕见病例,深刻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多原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该患者的诊疗过程提示,在管理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时,需采取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严格且全面的终身监测。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当前疾病的治疗效果,更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肿瘤进行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的基石,体现了精准医疗在复杂癌症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 Naciri M, et al. Ecancermedicalscience. 2025;19:1939.
[2] Sukumar J, et al.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21;21(2):135-148.
[3] Gorodetska I, et al. J Cancer. 2019;10(9):2109-2127.
[4] Gusho E, et al. Viruses. 2021;13(7):139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tho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