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全面获益 长存可及丨魏嘉教授: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胃癌精准免疫治疗发展,替雷利珠单抗使晚期胃癌长存可及

09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胃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长期以来面临着治疗选择有限、生存获益不佳的临床困境。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胃癌免疫治疗已迎来全面突破,从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到个体化治疗策略,从短期缓解到长期生存,实现了全面获益。特别是替雷利珠单抗在RATIONALE-305研究中展现的优异长生存数据和成功出海,不仅让更多胃癌患者获得了“长存可及”的希望,也标志着国产原研免疫治疗药物获得国际认可。在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现场,【肿瘤资讯】特邀专访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魏嘉教授,深度解析胃癌精准免疫治疗新策略及分享其所在中心开展的产学研相关工作成果。

本期特邀专家---魏  嘉 教授

魏  嘉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副主任
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个体化靶向/免疫治疗,主持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研究结果在J Natl Cancer Inst, J Clin Invest, Ann Oncol,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Engl, EMBO Mol Med, Cell Rep Med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多篇SCI文章。任任Gastrointestinal Tumors主编,eLife编辑,BMC Cancer, 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Frontiers in Oncology等多本SCI杂志编委;主编肿瘤个体化治疗英文专著两部、中文著作三部。相关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学

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15项。

多维度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助力胃癌免疫治疗策略升级

Q1. 我们关注到,您在本次CSCO学术年会上分享了“胃癌精准免疫治疗新策略”,可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新策略?贵团队在胃癌免疫微环境、生物标志物筛选、个体化治疗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魏嘉教授:胃癌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这决定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必须做到精准治疗。无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都非常依赖于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检测。对于胃癌患者而言,精准的诊断和分子标志物检测是治疗的前提。

按照传统的分层策略,HER2、MSI-H、EBV、PD-L1表达水平等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实践中已应用得非常成熟,我们会根据HER2阳性或阴性的分子分层来制定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CSCO胃癌诊疗指南》中,HER2表达水平分层变得更加细致,包括HER2高表达、中表达、低表达及不表达等,以适应不同靶向HER2药物的应用需求。此外,还有免疫评分分层以及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筛选,这些都是目前胃癌一线治疗中在分子标志物指导下进行可及药物选择的重要依据。我们后续还会有更多靶点,包括Claudin 18.2、FGFR2b等,这些都是在临床可及药物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筛选的人群所需要的分层标准。

当然,精准治疗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生物标志物检测,还涉及后线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深入挖掘可能的耐药机制来选择后续治疗方案。当前很多胃癌患者都有机会参加临床试验,对于新的靶向、免疫或其他新型药物的选择,我们会根据生物标志物检测水平来决定患者是否符合临床试验入组条件。此外,目前还有很多令人期待的治疗方法正在研发中,除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还有双特异性抗体、CAR-T等其他新药和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更多患者提供临床治疗选择。

我们团队在胃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转化研究中开展了一部分工作。在治疗新技术方面,我们长期深耕新抗原个性化免疫治疗,包括个性化细胞治疗、个性化疫苗,完成了从基础转化到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的全流程验证。此外,我们团队特别关注难治性胃癌,包括胃癌腹膜转移、骨转移患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来探索其微环境的特殊性,寻找重要的微环境干预策略。我们近期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关于骨转移微环境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功能的研究,提出了阻断DKK1重编程中性粒细胞发育状态联合应用PD-1单抗的治疗策略。在微环境调控方面,除了靶向免疫环境中抑制性髓系细胞靶点外,还开展了调控微环境的疫苗相关工作。主要目的是从难治性胃癌的临床困境出发,寻求在特定模型中影响免疫治疗的关键性细胞亚群或关键性细胞分子,通过阻断这些信号通路或重编程抑制性微环境,来增强免疫治疗作用。    

替雷利珠单抗以亮眼数据回应晚期胃癌治疗期待,点亮长生存之光

Q2.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成功出海的国产原研PD-1抑制剂,在RATIONALE-305研究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长生存获益。您如何看待免疫治疗为胃癌患者带来的长生存希望?

魏嘉教授:对于胃癌的全身治疗,在免疫治疗出现之前,长期生存获益并不突出,仅有靶向HER2治疗取得了较既往化疗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RATIONALE-305以及更早的CheckMate系列研究等的开展,确实给胃癌一线治疗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这些研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早期临床研究4年和5年的成熟数据显示,部分胃癌患者在接受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后,能够获得长期生存获益,甚至有患者能够实现五年生存,这是免疫治疗给胃癌患者带来的突破。

RATIONALE-305是由徐瑞华教授牵头开展的全球性研究,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与中国研究者共同主导的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显示,在PD-L1 TAP评分≥5%的患者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17.2个月,相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了4.6个月。在所有患者中,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18个月生存率达到42%,24个月生存率为33%,而对照组分别仅为33%和23%。除了在生存获益数据上表现出色外,该研究中70%以上的患者来自中国大陆,这比较贴近我们在临床真实世界中遇到的、符合中国临床试验状态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和分期状态。这样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为我们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从研究结果以及在临床上的长期应用情况来看,无论在治疗获益还是安全性管理方面都比较成熟,确实能够给很多胃癌患者带来较既往治疗手段的突破性改善。期待后续有更多类似替雷利珠单抗这样的药物,能够惠及中国患者,同时也能成功出海惠及更多全球患者。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转化研究,从实验室到临床惠及更多肿瘤患者

Q3. 贵院肿瘤中心作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请问您如何看待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推动免疫治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作用?贵中心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魏嘉教授:肿瘤的治疗目前还存在诸多挑战,因此转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从临床医生和教学性医院医生所肩负的责任来看,我们与基础研究老师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如何面对临床挑战和实际问题来开展转化研究。研究成果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让患者真正获益,因此产学研深度融合显得非常重要。现在强调企业、医院和高校的联合,能够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然后将科学成果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这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样的闭环合作模式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显得非常关键。

我们医院在免疫治疗新技术方面,包括靶向新抗原的细胞治疗,以及针对细胞在实体肿瘤中的穿透性问题,在如何更好地靶向肿瘤、改善实体肿瘤微环境方面进行了策略改进。针对这些方面,我们中心联合江苏省以及全国多家单位开展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这种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是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广泛应用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后续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大样本的临床数据来支持这些成果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当然,在转化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三方合作,包括与企业、高校以及主管部门和审批部门的沟通协作都非常重要。

我们后续还将在肿瘤治疗性疫苗、新型益生菌相关的免疫治疗等方面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希望这些结果在临床上被证实有效后能够具有更大的转化价值,最终惠及更多患者。这符合我们开展这些研究的初心,就是最终能够转化为患者的实际获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5日
武亚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肿瘤外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24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疗已迎来全面突破,从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到
09月24日
马坊
漳州市医院 | 大肠外科
疗已迎来全面突破,从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