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 | 杨谨教授:CDK4/6抑制剂治疗后时代——精准靶向、联合创新与分型指导的破局之路

09月19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基石,但随之而来的耐药进展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破解耐药困境,为进展后患者制定精准高效的后续治疗策略,已成为当前乳腺癌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此次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专场中,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杨谨教授聚焦这一临床难点,带来了题为《CDK4/6抑制剂治疗后靶向治疗——精准定位、联合创新、分型指导》的精彩报告。【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1.png

PI3K/AKT通路:CDK4/6抑制剂后线治疗的精准靶点

在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的人群中,PI3K/AKT/mTOR通路活化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占比超过半数。CAPItello-291研究作为聚焦于此通路的探索,证实了AKT通路抑制剂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相较于氟维司群单药,能显著改善总体人群及AKT通路活化人群中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同时,该方案的疗效不受患者既往一线CDK4/6抑制剂治疗时长的影响,且在PFS2和总生存期(OS)方面也显示出获益趋势,表明精准靶向AKT通路是克服耐药的有效策略之一。

2.png

随后,另一项大型III期临床研究FINER进一步巩固了这一结论。该研究采用循环DNA(ctDNA)液体活检进行患者分层,证实了另一款AKT抑制剂Ipatasertib联合氟维司群同样存在PFS获益。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AKT抑制剂在安全性上有所优化,降低了口腔黏膜炎和高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优选择。这两项研究共同确立了靶向AKT通路在CDK4/6抑制剂经治人群中的重要地位。

3.png

新型内分泌治疗:攻克ESR1突变与探索联合新策略

ESR1突变是在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压力下产生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之一,是后线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EMBER-3研究的C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CDK4/6抑制剂治疗失败后,采用阿贝西利+新型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Imlunestrant的联合方案,显著改善PFS。这种联合治疗策略的获益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无论患者是否存在ESR1突变、PIK3CA突变,甚至是两种突变共存,均能从该方案中获益,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超过50%。这一发现提示,在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继续使用或更换CDK4/6抑制剂(如阿贝西利)并优化内分泌治疗联合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无需依赖特定突变检测的、普适性更强的后线优选方案。

4.png

液体活检引导:从影像学进展到分子事件进展的模式转变

SERENA-6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治疗理念:基于液体活检(ctDNA监测)的分子状态(如新发ESR1突变)进行干预,而非等待传统的影像学进展。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通过ctDNA监测到新发ESR1突变的患者,及时换用新型口服SERD Camizestrant治疗,相较于标准内分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PFS并延长至后续治疗时间。SERENA-6研究的成功,标志着液体活检动态监测正从预后判断工具向临床决策工具转变,未来通过优化监测时机与频率,有望更早识别耐药风险,实现更前线的精准干预。

5.png

PARP抑制剂与ADC药物:应对BRCA突变及复杂耐药场景

对于携带胚系BRCA突变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即使在CDK4/6抑制剂治疗后,PARP抑制剂依然是重要的治疗选择。FABULOUS研究结果显示,国产原研的氟唑帕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在包含CDK4/6抑制剂经治的人群中,显著提高了客观缓解率和PFS,并显示出生存获益趋势,为该特定人群提供了有效的靶向方案。

当内分泌及靶向治疗均面临挑战时,抗体偶联药物(ADC)则构成了坚实防线。以TROPION-Breast06研究为例,其亚组分析显示,在CDK4/6抑制剂经治人群中,新型ADC药物的治疗结局全面优于医生选择的化疗,且不受常见的PIK3CA、ESR1等基因突变状态的影响。

6.png

未来之路:更强效靶点抑制、动态监测与中国研究探索

展望未来,CDK4/6抑制剂后线治疗策略将向更深层次的精准化发展。一方面,更强效的ER通路阻断剂,如PROTAC蛋白降解剂Vepdegestrant和口服SERD药物HRS8080,以及更强的细胞周期抑制剂(如中国原研的吡洛西利、新型PAM抑制剂等)正在涌现,它们与现有药物的新型组合有望进一步克服耐药。

7.png

另一方面,个体化治疗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诊断技术。基于ctDNA的动态监测(如PADA-1研究)已被证实可用于预测疾病进展并指导治疗转换。同时,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SNF分型为基础的FUTURE-SUPER研究等中国探索,正致力于通过多组学分型,为CDK4/6抑制剂进展后的不同分子亚型患者(如SNF-2/3/4型)精准匹配免疫治疗、PI3K抑制剂或ADC药物,以实现疗效最大化和毒性最小化。

8.jpg

最后,杨谨教授指出,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在CDK4/6抑制剂治疗进展后的管理策略,正朝着“精准定位、联合创新、分型指导”的方向快速演进。通过对PIK3CA/AKT1/PTEN、ESR1、BRCA等关键靶点的再精准识别,结合ADC、PROTAC等新药的联合创新,并借助液体活检和分子分型等手段进行治疗指导,将为患者制定出更加个体化的治疗路径,从而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本次报告内容详实,为乳腺癌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注:本文图源自CSCO大会现场。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tho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