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邱录贵教授:IMS/IMWG基因组分期共识深度解码,高危骨髓瘤精准诊疗迈入基因驱动时代

09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有力推动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骨髓瘤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围绕国际骨髓瘤协会(IMS)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联合发布的“基因组分期共识(CGS)”展开系统解读。该共识基于全球多中心大数据分析,重新界定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定义与分层标准,为临床精准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制定提供了全新框架。邱录贵教授结合中国多中心研究成果,深入阐释了静态与动态预后分层的融合应用,以及免疫治疗前移等创新治疗理念,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引。

IMG_20250912_084236.jpg

共识基石:全球多中心数据支撑的高危定义革新

数据来源与核心共识形成

CGS的诞生依托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的大数据整合分析,涵盖IFM骨髓瘤协作组队列、HARMONY项目、FORTE研究、西班牙GEM协作组、德语区骨髓瘤多中心研究组、Emory 1000队列、MMRF CoMMpass数据集及梅奥诊所新诊断MM队列等国际权威数据,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经过系统分析,共识明确高危MM需满足至少一项核心异常,打破了传统分期体系的局限性:

  • 遗传学高危异常:17号染色体缺失(del(17p))克隆比例超过20%,和/或TP53基因突变;t(4;14)、t(14;16)、t(14;20)等IgH易位伴1q21扩增和/或1p32缺失;单等位1p32缺失伴1q21扩增,或双等位1p32缺失。

  • 生化指标异常:肾功能正常(以当地实验室上限为准,通常肌酐<1.2 mg/dL)状态下,β2-MG ≥5.5 mg/L。

邱录贵教授特别指出,该共识厘清了既往认知误区——单纯IgH易位或1q21扩增并非高危标志,需伴随特定共现异常方可归为高危;而t(4;14)易位在黄种人群中已逐渐被视为中等预后因素,体现了种族差异对预后评估的影响。

未纳入共识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

除核心标准外,多项临床与分子特征被证实具有显著预后价值,虽未纳入正式共识,但已成为临床评估的重要补充:

  • 循环肿瘤细胞(CTC)异常:流式检测外周血循环浆细胞≥2%即提示极差预后,适合移植患者中位PFS仅15.4个月,不适合移植者仅3.1个月,其预后意义甚至接近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CL)。

  • 转录组学特征:即使循环浆细胞比例极低,若呈现PCL样基因表达谱,仍属于预后不良;反之,M class 9型基因表达特征患者预后极佳,可实现无完全缓解状态下的长期带瘤生存。

  • 髓外病变:非骨髓性髓外浸润(EME)预后显著差于骨旁浸润(EMB),中国多中心研究显示EME患者5年OS率仅28.8%,中位OS 44个月,且在CAR-T治疗中仍为不良预后因素。

中国实践:遗传学特征解析与超高危分层探索

中国MM遗传学特征的国际突破

邱录贵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中心构建了3000余例MM患者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率先揭示了中国MM患者的遗传学特征:13q缺失检出率达45.0%,1q21扩增达45.5%,高危遗传学异常总体发生率28.6%,且复发患者中高危异常比例升至38.8%。研究首次证实1p21缺失为多基因大片段缺失,是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并明确1q21拷贝数及克隆大小对危险分层的影响,相关成果获国际认可。

基于此,团队建立了适合中国患者的预后积分系统,纳入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R-ISS晚期、高危遗传学异常个数等指标,可精准鉴别出中位生存期仅2~3年的超高危患者。

超高危MM的定义与临床识别

早在2019年,邱录贵教授团队即提出超高危MM概念,较IMWG最新定义更具临床操作性,其标准包括:双打击/三打击遗传学异常(≥2个高危遗传学异常,如t(14;16)、t(4;14)、del(17p)等);17p大克隆缺失(≥50%)和/或TP53突变;原发浆细胞白血病;伴髓外软组织侵犯。

IMWG后续更新的超高危定义进一步纳入动态因素,包括基因表达组高危特征、循环浆细胞≥2%、一线治疗难治或早期复发(移植后2年内复发、非移植治疗18个月内复发)等,实现了静态遗传学特征与动态治疗反应的有机结合。

预后评估:静态分层与动态监测的融合策略

微小残留病(MRD)的核心预后价值

邱录贵教授强调,MRD已成为连接静态分层与动态评估的关键节点。大型meta分析纳入44项研究共4297例患者,证实无论初治(NDMM)还是复发难治(RRMM)患者,MRD阴性均显著改善总生存期(OS):适合移植的NDMM患者中,MRD阴性者中位OS未达到,阳性者为60.9个月;RRMM患者中,MRD阴性者中位OS未达到,阳性者为42.0个月。德国研究更显示,高危患者若达到MRD阴性,可抵消单一遗传学异常带来的不良影响。

多维度 MRD 监测体系的建立

为实现精准动态评估,邱录贵教授团队建立了涵盖多技术平台的MRD监测体系:采用二代流式、二代基因组测序、免疫组库分析及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骨髓MRD,敏感性可达10⁻⁵;通过全身多功能核磁检测髓外残留病,弥补了传统检测的盲区。研究证实,持续MRD阴性(≥1年)患者生存获益显著,且即使诱导治疗达MRD阴性,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仍可进一步改善预后。

动态预后分层的关键指标

除MRD外,动态评估还需关注:

  • 缓解速度与克隆演变:部分患者快速缓解后迅速进展,多伴随克隆演变,10%的患者在初始缓解期即出现克隆演变,属于“功能性超高危”;

  • 正常浆细胞比例:正常浆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反映骨髓微环境修复状态;

  • 功能性高危状态:诊断时无高危因素但原发耐药或1年内复发者,预后与克隆演变患者相当。

治疗策略:基因驱动的精准干预与免疫治疗前移

分层治疗体系的临床应用

基于预后分层的规范化治疗是改善高危MM预后的核心。邱录贵教授团队开展的MM04方案研究,以VRD方案为基础,根据危险分层制定差异化策略:低危患者采用标准治疗,高危患者强化诱导,超高危患者则引入早期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前移的突破性探索

针对超高危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2年左右)的困境,团队提出将T细胞免疫治疗前移至一线的创新策略,包括双特异性抗体和CAR-T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伴EME或PCL的患者,传统治疗效果有限,而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深度缓解率。但需注意,髓外病变或循环浆细胞≥5%会降低CAR-T疗效,MyCARe模型显示此类患者早期复发风险显著升高(HR=1.92,P<0.001)。

潜在治愈靶点的基础研究

团队还发现,LIPEHO可同时靶向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和早期恶性克隆,为实现MM治愈提供了潜在靶点,相关研究为开发新型联合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总结

邱录贵教授在本次CSCO的讲题系统呈现了IMS/IMWG基因组分期共识的核心价值与中国实践经验,明确了基因组检测在高危MM定义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静态遗传学分层+动态治疗反应监测”的整合评估体系。该共识不仅统一了全球高危MM的诊断标准,更推动了治疗模式从“经验性治疗”向“基因驱动的精准治疗”转变。

在中国研究层面,通过大样本队列解析了中国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建立了符合国情的预后评估与分层治疗策略,尤其是免疫治疗前移的探索,为超高危患者带来了突破生存瓶颈的希望。未来,随着多组学技术的深入应用、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靶向肿瘤克隆+修复微环境”联合策略的完善,高危MM的治疗将逐步实现从“延长生存”向“追求治愈”的跨越,基因驱动的精准诊疗理念也将进一步渗透到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7日
雷红艳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9月17日
陈清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