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群贤毕至,论道京华: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盛大启幕!

09月1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3日在北京隆重启幕。

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不仅如此,大会还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打造世界瞩目的“中国窗口”,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为健康中国宏伟蓝图谱写壮丽新篇。【肿瘤资讯】特将开幕式当日主会场的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文中照片均来自大会官网)

CSH.jpeg

大师云集,擘画未来·开幕式

大会开幕当日,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Mark Levis教授,就“FLT3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靶向治疗新进展”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mark.jpg

Mark Levis教授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同道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张晓辉.jpg

张晓辉教授

随后,由中国工程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阮长耿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中国工程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教授、中华医学会周明坚教授、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和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发表了高屋建瓴的开幕致辞。

专家们回顾了我国血液肿瘤事业,特别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从艰难起步到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辉煌历程,肯定了中国学者对全球血液学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专家们也对与会的广大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寄予厚望,鼓励大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继续为攻克血液肿瘤、提升患者的生存福祉而不懈奋斗。

阮长耿.jpg

阮长耿教授

黄晓军.jpg

黄晓军教授

王俊.jpg

王俊教授

周明坚.jpg

周明坚教授

胡豫.jpg

胡豫教授

IMG_5819.jpeg

张晓辉教授

智慧盛宴,思辨交融·主会场

随着开幕仪式的圆满结束,本次大会主会场的主旨报告环节正式开始。首先,在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工程院、南开大学曹雪涛教授发表了题为《免疫新靶点与新型免疫治疗研究及应用》的精彩专题报告。该报告从免疫学的基础前沿出发,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肿瘤免疫治疗从经典靶点向全新靶点拓展的演进历程。

沈志祥.jpg

沈志祥教授

IMG_5821.jpeg

曹雪涛教授

随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主持下,黄晓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免疫失衡到免疫稳态重塑研究的典范》的重磅专题报告。黄教授从单倍型移植这一“中国方案”的源起出发,系统回顾了在过去数十年间,免疫稳态重建相关的诸多进展。

吴德沛.jpg

吴德沛教授

黄晓军2.jpg

黄晓军教授

接下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前沿进展分享真知灼见。王教授以其深厚的临床经验与广阔的国际视野,为与会者系统性地擘画了ALL治疗的前沿图景。

肖志坚.jpg

肖志坚教授

王建祥.jpg

王建祥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诱导治疗: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进行汇报。该报告为与会者理解AML诱导治疗的演进脉络、把握当前临床决策要点、洞察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纲领性指导。

刘开彦.jpg

刘开彦教授

陈苏宁.jpg

陈苏宁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张曦教授的主持下,胡豫教授就重症感染所致凝血异常的新机制进行专题报告。胡教授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从基础研究发现新机制,到未来潜在干预靶点的转化医学思考。

张曦.jpg

张曦教授

胡豫2.jpg

胡豫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主持下,张晓辉教授进行了《精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X—大数据驱动的移植诊治新范式探索》专题报告。这场报告不仅是对未来移植诊疗模式的一次大胆构想,更为我国在该领域持续引领全球创新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在与会者中引发了对未来智慧医疗的热烈探讨。

朱军.jpg

朱军教授

张晓辉2.jpg

张晓辉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彭军教授以《ITP治疗进展》为题,全面而系统地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梳理。该报告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精准、个体化的“排兵布阵”,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与决策依据。

王季石.jpg

王季石教授

彭军教授.jpg

彭军教授

最后,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以《功能性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识别和治疗进展》为题,呈献了一场极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报告。李教授的精彩分享为临床医生精准识别并有效管理这一预后极差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群体,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清晰的路线图。

WEIM3798-opq3962609696.jpg

刘启发教授

李娟.jpg

李娟教授

总结

本次血液学学术盛会,不仅是一场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激荡前沿思想的学术盛宴,更是一次全面彰显我国在该领域从追赶到引领的学术自信、并为未来的发展擘画蓝图的重要会议。

大会从“中国方案”的辉煌总结到核心疾病诊疗的全景梳理,从国际前沿的基础研究到“患者驱动”、“数据赋能”的未来范式探索,其丰富且全面的学术内容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引,更深刻启迪了创新研究及治疗思维,为培育新一代学界人才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C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