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 | 李志刚教授团队Cell子刊发文:食管癌围术期MRD临床应用研究揭示ctDNA在保器官筛选与辅助治疗决策中的双重价值

09月10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李志刚教授团队发起的一项研究成果正式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IF=10.6)。研究创新性地将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纳入食管癌新辅助与围手术期管理体系,证实了分子残留病灶(MRD)在术前保器官治疗人群筛选和术后辅助治疗决策中的双重价值,并系统回答了MRD临床转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该成果为全球食管癌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思路与实践路径。

李志刚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兼食管亚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工匠,上海医务工匠,上海好医生
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食管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专科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 食管学组副组长
国际食管疾病协会(ISDE)执行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食管学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 食管学组 组长
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会员
欧洲胸外科协会(ESTS)会员

1.png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的标准治疗为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行手术切除。然而,约40%的患者在nCRT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提示部分患者可能无需手术。因此,“观察等待”(Watch & Wait)策略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传统临床评估手段如内镜活检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检测残留病灶方面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约23%),难以准确识别适合非手术治疗的患者。ctDNA作为MR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已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良好前景。本研究旨在评估ctDNA在nCRT后残留病灶检测、术后复发预测及辅助治疗指导中的临床价值。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为preSINO试验的一部分,纳入132例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nCRT(CROSS方案)后进行临床评估和手术切除。研究采用三种ctDNA检测方法:

1. 肿瘤先验个性化定制panel(tumor-informed personalized panel)
2. 肿瘤先验固定panel(tumor-informed fixed panel)
3. 肿瘤未知固定panel(tumor-naive fixed panel)

采集时间点包括:治疗前、nCRT后[临床反应评估节点(CRE)-1(nCRT结束后4~6周)/CRE-2(nCRT结束后10~12周) ]、术后3~4周(F1)和术后3~6个月(F2)。主要研究目标包括:

·       比较三种ctDNA检测方法的性能;
·       评估ctDNA联合传统临床评估在nCRT后残留病灶检测中的作用;
·       探讨术后ctDNA状态对复发风险和辅助治疗选择的预测价值。

三、主要研究结果

1. ctDNA检测性能比较

·个性化肿瘤先验ctDNA检测在基线时的阳性率高达99.2%,显著高于固定panel检测(91.2%和61.6%)。
2.png·在nCRT后,个性化检测在CRE-1和CRE-2时间点的阳性率分别为48.8%和40.6%,也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法(CRE1:29.5%和20.2%;CRE2:20.3%和14.5%)。

2.png·个性化检测能检测到ctDNA浓度低至0.004%的样本,显示出更高的灵敏度。

2. 个性化ctDNA结合传统临床评估,大幅提高MRD检测准确性

·在诊断任意残留病灶(non-pCR)时,个性化ctDNA检测的敏感性为72.7%,显著高于固定panel检测(42.0%和25.0%)。
·将个性化ctDNA与传统临床评估(活检+EUS-FNA)联合,预测non-pCR的敏感性从78.4%~80.7%提升至92.0%~93.2%,假阴性率显著降低约13%。
3.png这意味着,将个性化ctDNA与传统临床评估结合,能更准确地识别出真正无癌残留(pCR)的潜在保器官候选者,并有效减少因传统临床评估漏诊导致的治疗延误。

3. 术后ctDNA状态预测复发风险

·术后F1时间点ctDNA阳性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差于阴性患者(HR分别为8.80和10.03)。
·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ctDNA阳性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对F1和F2两个时间点的纵向监测显示,与ctDNA持续阴性或由阳转阴的患者相比,ctDNA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者复发风险更高。

4. ctDNA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决策

·在non-pCR患者中,术后ctDNA阳性者接受辅助免疫治疗较未接受辅助免疫治疗者DFS显著改善(HR = 0.34,P = 0.022);而ctDNA阴性者接受辅助免疫治疗DFS无显著受益。
·即使在pCR患者中,术后ctDNA阳性者复发率仍较高(36.4% vs 6.3%,P = 0.01),提示其可能仍需辅助治疗。

四、研究提出的临床路径建议

研究提出将ctDNA整合进ESCC术后管理的临床路径:
1. nCRT后首次评估:若内镜活检或ctDNA任一阳性,建议立即手术;若均为阴性,4~6周后再次评估。
2. 术后管理:术后ctDNA阳性者建议接受辅助免疫治疗,阴性者可考虑密切随访。
3. 观察等待策略:若两次评估均为阴性,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但需定期监测ctDNA。

五、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首次系统验证了个性化肿瘤知情ctDNA检测在ESCC中的临床价值,主要结论如下:

·个性化ctDNA检测在nCRT后残留病灶检测中灵敏度最高;
·ctDNA联合传统临床评估可显著提高检测准确性,降低误诊风险;
·术后ctDNA状态是强有力的预后指标,可用于指导辅助治疗决策;
·ctDNA检测为“观察等待”策略提供分子支持,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 

六、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缺乏基于ctDNA结果的干预性治疗,需进一步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仅纳入ESCC患者,结果是否适用于食管腺癌(EAC)尚需验证;
·个性化ctDNA检测成本较高,需进一步评估其成本效益;
·未与其他非基因型液体活检(如甲基化、片段组学)进行比较。

七、总结

本研究为ctDNA在食管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其作为MRD检测和辅助治疗决策的关键工具。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ctDNA有望成为食管癌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精准肿瘤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Liu Z, Wang G, Yang Y, et al. ctDNA detects residual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and guides adjuvant therapy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 Rep Med.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9, 2025. doi:10.1016/j.xcrm.2025.102334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Lin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4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本研究支持其作为MRD检测和辅助治疗决策的关键工具
09月10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4. ctDNA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决策 ·在non-pCR患者中,术后ctDNA阳性者接受辅助免疫治疗较未接受辅助免疫治疗者DFS显著改善(HR = 0.34,P = 0.022);而ctDNA阴性者接受辅助免疫治疗DFS无显著受益。 ·即使在pCR患者中,术后ctDNA阳性者复发率仍较高(36.4% vs 6.3%,P = 0.01),提示其可能仍需辅助治疗。
09月10日
毛玉英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