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抗HER2治疗新答案,泽尼达妥单抗独特的CDC效应

09月05日

专区.jpg

↑点击上图查看专区系列内容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泽尼达妥单抗是首个获批的双表位抗 HER2抗体,通过与 HER2胞外结构域 ECD2 和 ECD4 进行双侧反式结合,形成独特的“帽子结构”,奠定了其特殊作用机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发现泽尼达妥单抗可触发强烈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效应(CDC),显著提升其抗肿瘤活性。本文将从三项关键实验系统解读该 CDC 效应的验证过程,以更全面地理解其独特机制。

经典通路: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一方面通过Fab段直接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断信号转导通路,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Fc段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其免疫学功能,间接杀伤靶细胞,其中就包括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效应(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以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效应(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Phagocytosis,ADCP)。

补体(Complement)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系统,由多种血清蛋白构成,通过级联式的酶促反应发挥作用。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包括三种: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以及旁路途径。补体经典途径与肿瘤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

CDC 效应是指特异性抗体与靶细胞膜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对靶细胞发挥裂解效应。补体经典途径由C1q分子起始。当抗体如IgG的Fab端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相结合后,IgG的Fc区域发生相互作用、联结,进一步暴露出C1q的位点。C1q是补体系统的第一个蛋白,它可以识别并结合到抗体上的补体结合位点,从而发生构型改变,随后激活补体系统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引起细胞裂解。

94.1.png

C1q分子有6个能与免疫球蛋白分子上的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部位。单个抗体的Fc段与C1q结合较弱,只有两个以上的IgG分子相互靠拢,形成特定排列,同时提供两个以上相邻的补体结合点,才能激活C1q。当多个抗体发生聚集,抗体同时与抗原表面的多个表位结合时,可以促使多个 C1q 头部协同结合,使整体亲和力提高,从而促发强烈的CDC效应。

泽尼达妥单抗的双侧反式结合产生“帽子”结构,带来了抗体聚集效应(点击查看),使其Fc段可形成多聚体,为补体通路的激活带来可能。通过模型构建推测泽尼达妥单抗带来Fc段六聚体形成,可激活CDC效应。

94.2.png

坚实证据链:三项研究锁定泽尼达妥单抗的CDC实力

1. 利用正常人血清(NHS)评估肿瘤细胞活性

【实验方法】

选用HER2高表达(HER2 3+)的细胞系,包括源自乳腺(BT-474、SK-BR-3、ZR-75-30、AU565、HCC1419)、胃(NCI-N87)、食管(OE-19)和肺(NCI-H2170)肿瘤。以正常人血清(NHS)作为补体来源,测量4种抗体(泽尼达妥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作用后的细胞活性,来评估CDC效应。

【实验结果】

• 泽尼达妥单抗在所有细胞系中都介导了浓度依赖性的强CDC效应(IC50 7~13 nM)

• 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仅在胃癌细胞系中表现出较弱的CDC,且显著低于泽尼达妥单抗

• 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几乎未检测到CDC效应

94.4.png

2. 补体依赖性验证:热灭活 NHS 与 EDTA 阻断实验

【实验方法】

为了验证观察到的抗肿瘤活性是否依赖于CDC,将NHS中的补体级联成分进行加热灭活,或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阻断补体级联(NHS + 0.01M EDTA)。随后进一步将NHS添加到肿瘤细胞中,观察CDC效应。

【实验结果】

在热灭活的NHS中,或在NHS + 0.05M EDTA条件下,所有测试的抗体均未观察到CDC。

94.5.png

实验进一步将NHS添加到肿瘤细胞中。补体恢复后,仅泽尼达妥单抗在所有细胞系中恢复显著 CDC,证实其效应依赖补体系统。

94.6.png

3.补体经典途径早期组分(C1q 与 C3)沉积检测

【实验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在 NHS 存在下,检测 HER2 3+ 胃癌细胞系(NCI-N87)表面 C1q 及 C3 片段(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之前的C3片段,包括C3b/iC3b/C3dg)的沉积。

【实验结果】

• 泽尼达妥单抗诱导的 C1q 与 C3 片段沉积量最高;

• 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相比,泽尼达妥单抗的 C1q 最大几何平均荧光强度(MFI)提高 1.4 倍,C3 片段提高 6.5 倍;

• 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几乎未检测到 C1q 沉积,C3 片段沉积亦明显较弱。

94.7.png

双翼并举:Fc 效应全开,ADCC 与 ADCP 并驾齐驱

【实验方法】

实验评估了其他Fc段介导的效应功能,分别使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PBMC衍生的巨噬细胞作为效应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4种抗体(泽尼达妥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介导的ADCC和ADCP能力。

【实验结果】

在HER2表达的胃癌(NCI-N87)细胞系中,泽尼达妥单抗介导的ADCC和ADCP呈浓度依赖性,其活性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以及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相当。

94.8.png

总结

泽尼达妥单抗凭借双表位结合,形成独特的“帽子”结构,从而高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实现快速、强效且广谱的 CDC。该效应在高 HER2 表达的多瘤种细胞系中被系统验证,是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所不具有的,且明显优于曲帕联合方案。CDC 机制为泽尼达妥单抗提供了传统单抗难以复制的杀伤维度,为 HER2 阳性实体瘤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医学免疫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 张坤成,孔霄玥,方雅等.单抗药物Fc效应功能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25,54(3):119-124.DOI:10.3969/j.issn.1008-021X.2025.03.030.
3. Weisser NE, Sanches M, Escobar-Cabrera E, et al. An anti-HER2 biparatopic antibody that induces unique HER2 clustering and 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Nat Commun. 2023 Mar 13;14(1):1394.
4. Duncan AR, Winter G. The binding site for C1q on IgG. Nature. 1988 Apr 21;332(6166):738-4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