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梁文华教授:精准筛查与多维协作,开辟肺癌早期防控新篇章

09月01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肺癌的早期防控面临诸多挑战。近日,在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肺癌多学科治疗(MDT)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肿瘤资讯】有幸采访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就“肺癌早期防控新路径”这一主题,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肺癌早期防控的难点与新技术,并强调了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梁文华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博导、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横琴医院副院长
国自然青A(原杰青)、优青基金获得者(肿瘤学),广东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学组副组长
广东胸部疾病学会免疫治疗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NSCLC专委会委员
Transl Lung Cancer Res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肺癌的综合诊疗及临床转化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80余篇,30分以上29篇,10分以上68篇,累计总影响因子2800+,总被引次数28000+,H指数50,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10余篇,包括:JAMA,Lancet Oncol, J Clin Oncol (2015/2017), Lancet Digit Health, NEJM, BMJ , J Thorac Oncol , J Clin Invest, Thorax等杂志,入选斯坦福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榜单。
获ASCO Merit Award,人民网‘国之名医’,首届广东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阿里达摩院青橙奖(医学首位),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团队,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我国肺癌早期防控:挑战与困境

梁文华教授:当前我国肺癌早期防控主要面临两大难点。

首先,整体早诊率偏低。尽管近年来在部分城市地区有所改善,但全国范围内的早诊水平仍有待提升。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高危人群(如吸烟者、有家族史者)才需要进行肺癌筛查。然而,近期团队开展的相关研究提示,高危人群与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率相近。若严格按照高危因素筛选,将可能漏掉一些可发现的早期肺癌。此外,许多地区尚未建立系统化的筛查项目,导致观念普及和筛查覆盖不足。

其次,早期筛查的精准度不足。目前,低剂量螺旋CT(LDCT)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其高灵敏度能够发现大量早期病灶。然而,60%以上的CT检查会发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其中很多结节实际上无需关注和处理。例如,一些微小结节被过度报告,引发了患者不必要的焦虑;部分良性结节被误切除,影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还有一些惰性肺癌病灶,目前尚无明确界限区分其进展风险,也可能被过度干预。因此,真正需要积极手术干预的肺癌占比仅约1%,大量的过度发现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创新驱动:肺癌早筛早诊的新技术突破

梁文华教授:针对筛查过度的问题,我们需要开发能够提升或取代现有诊断流程的新工具和新技术。这些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筛查效率,并与LDCT结合,以精准判断结节和病灶的良恶性。例如,使用人工智能(AI)判别工具,通过学习大量有手术病理结果的结节特征,AI工具能够判断结节的恶性概率,目前其准确性可达80%左右。这能有效辅助基层医院的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将真正高危的结节筛选出来并输送到专科医院,避免低危结节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对于难以鉴别的病灶,相关分子标志物,尤其是血液游离DNA的甲基化检测,是我们经过十多年筛选出的理想工具。它兼具这种小分子早期出现的特征和甲基化覆盖基因组片段的特征,显著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而通过将影像AI与ctDNA甲基化检测进行整合,联合诊断肺结节的准确性已提高到90%以上,甚至接近95%。这种“不仅看外表,还看内在及行为”的综合判断方式,有效避免了大量过度治疗,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良性结节的切除率从13%降至低于3%,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益处。目前,该工具已获得国家药监局LDT资质。

在筛查层面,为避免不必要的LDCT检查和无价值病灶的发现,团队正在探索将液体活检(如ctDNA分析)作为前置筛选手段。通过简化方法和低深度测序,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人群的抽血筛查,只找出真正有肺癌信号的人群。目前团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旨在对比常规CT筛查与液体活检前置筛查的效果,以期避免过度诊疗。

协同作战:多学科合作构建早期防控新格局

梁文华教授:肺癌筛查必须整合多方力量,包括公共卫生体系、临床专业医生和社会力量,以构建高效的多学科团队。

以往筛查多由公共卫生系统主导,但筛查出的可疑患者常因缺乏临床指导而错失治疗时机。如果能将临床专科医生从一开始就整合到筛查体系中,并由临床医生接手后续干预,效果将截然不同。以广州市“爱肺计划”为例,通过医生全程管理可疑病灶患者,五年内肺癌相关死亡率下降了63%。这就得益于将非高危人群纳入筛查范围,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治疗率、降低了死亡率。

此外,仅依靠医院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保障,难以支持大规模疾病筛查。要实现肺癌筛查的广泛覆盖,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健康体检意识不足的区域,必须调动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力量的推动,结合筛查手段成本的降低,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健康”的理念,即在任何地方都能对有肺癌风险和病灶的人群进行检查,最终达成全覆盖,做好肺癌的早期防控。


责任编辑:LEM
排版编辑:HYC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2日
周晓灿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药店 | 肿瘤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02日
杨蔷
溧阳市中医医院 | 肿瘤科
要实现肺癌筛查的广泛覆盖,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健康体检意识不足的区域,必须调动社会力量。
09月01日
尚瑞国
鹤壁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我国健康宣传工作还需要大力推广,居民健康体检意识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