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胃癌精准诊疗时代——生物标志物检测与治疗策略的现状与未来

09月04日

横幅.jpg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22日~24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三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病理年会(CSP2025)在上海成功召开,会议的一大亮点便是聚焦病理精准诊断。在会议间隙,【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四位参会的知名病理专家开展圆桌访谈,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周炜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盛伟琪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韩博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并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翁微微老师担任特邀主持。专家们结合最新指南、临床实践和前沿研究,深入探讨了胃癌标志物检测、精准治疗策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宝贵参考。

本期特邀专家——周炜洵 教授

周炜洵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病理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系统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委员会胃癌中青年协作组等学术团体的委员

《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
以消化道病理作为专业方向,对消化道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有丰富的经验

本期特邀专家——盛伟琪 教授

盛伟琪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胃肠肿瘤协作组(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肝脏疾病协作组(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国家卫健委MDT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委
上海市医师协会病理科医生分会委员会秘书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期特邀专家——韩  博 教授

韩  博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兼分子诊断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副会长
中华病理学会泌尿及男生殖学组副组长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病理学部常委
北京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等职
2016年获中国杰出青年病理医师荣誉称号。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擅长泌尿及男生殖系统的病理诊断
2010年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
已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合计影响因子大于400;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文章50余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25.7
国家自然基金及长江学者通讯评审专家

本期特邀主持——翁微微 医生

翁微微 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主治医师,肿瘤学博士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和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一篇。

Q1:作为本次病理年会的重要嘉宾,请您谈谈今年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相关会议内容的整体是如何安排的?在议题安排、学术热点,以及临床与病理的深度融合方面,本次年会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周炜洵教授:今年年会的设计兼顾了前沿性与临床实用性,主会场重点关注学术热点,培训专场则更注重规范与落地。在消化病理专场,主要聚焦消化系统常见肿瘤的分子病理与临床应用,

其中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紧扣最新临床进展。开场报告由倪淑娟教授解读《胃癌 Claudin18.2 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这一共识是今年消化病理领域的重磅成果,意义重大。Claudin18.2 在胃癌中的阳性率约为 38%[1],是 HER2 的3倍多[1,2],显示其作为新靶点的重要潜力,将深刻影响分子分型及临床治疗策略。

第二,议题覆盖全面。本次会议不仅涉及 Claudin18.2、FGFR2、BRCA、CDH17 等新兴分子靶点,还包括食管癌免疫微环境、直肠癌干细胞研究、胰腺癌分子诊断及肝胆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病理评估等,充分体现了病理学在精准医学与疗效预测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专科培训专场强调诊断的规范与实用性。其中的消化病理专场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到胃黏膜活检判读及上消化道切除标本的规范诊断,系统覆盖临床常见问题。同时盛伟琪教授还分享了关于“胃癌精准诊疗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专题报告,既总结了 HER2、PD-L1 检测的成熟经验,也强调了新型靶点如 Claudin18.2 的临床应用价值,与主会场前沿讨论形成呼应。

总体而言,本届年会实现了科研前沿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尤其是把Claudin18.2作为新靶点系统纳入讨论和培训,凸显了其在胃癌诊疗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Q2:今年年会在多个议题中都突出了精准诊疗的重要性,您在专科培训专场也进行了“胃癌精准诊疗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分享。结合您的临床实践,您认为目前胃癌诊疗中,哪些生物标志物检测已经成为指导治疗决策的标准?这些标志物如何影响临床医生的治疗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在实际临床检测中,相较于HER2、PD-L1等成熟靶点,新兴标志物的检测和解读存在哪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盛伟琪教授:目前已进入临床常规并直接影响治疗决策的标志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HER2。作为最早进入胃癌精准治疗体系的标志物,它在治疗决策中仍具有核心地位。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HER2阳性患者可从抗 HER2 治疗中显著获益。根据既往的ToGA研究,HER2阳性的判定标准与今年CSCO指南[3]中定义的“高表达”患者相对应。这部分患者的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在12%~13%[2]

第二,PD-L1。免疫治疗为实体瘤治疗带来了巨大突破。随着研究的深入,PD-L1检测已逐渐成为指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的必要条件。在胃癌中,PD-L1的评分系统多采用CPS评分。尽管该评分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已相对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定挑战,包括抗体选择、CPS判读的准确性等问题。病理医生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确保不同抗体间的结果一致性以及判读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MSI-H/dMMR。虽然在胃癌的阳性率仅 5%~10%,但这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极佳。因此,MSI-H和dMMR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Claudin18.2。Claudin18.2是近年来胃癌领域的新兴热门标志物,其价值正逐渐显现。在临床研究中,其阳性率约为38%[1]。随着佐妥昔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胃癌的整体治疗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Claudin18.2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该方法高效、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不复杂,易于在多数病理实验室中开展。与HER2检测不同,它无需其他方法验证。

然而,作为新标志物,Claudin18.2的检测流程建立、质量控制和结果解读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检测标准化问题:不同实验室在操作、平台和抗体选择上可能存在差异,影响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其次是判读经验问题:尽管检测方法是免疫组化,但医生对这一新靶点的判读经验有限,需要进行专门培训,以确保评分标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并更好地推广 Claudin18.2的检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专家共识和指南。今年7月,由国内权威病理专家共同编撰的《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已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为标准化检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强化病理医生培训与质控。通过指南解读、专科培训、病例讨论以及室间质评等方式,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加强MDT(多学科诊疗)协作。通过MDT加强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之间的互动,确保检测结果能够真正服务于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总而言之,精准诊疗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对胃癌患者进行分层,并实施分层施治,从而优化整体治疗方案。新兴标志物的推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Q3:随着Claudin18.2 等靶点相关药物的获批和临床应用,胃癌精准治疗已进入多靶点驱动的新阶段。临床实践中,不同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和必要性不同,您认为需要如何更好地整合生物标志物检测与药物选择,从而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韩博教授:随着个体化药物的不断获批,胃癌精准治疗进入了多靶点并行的新阶段。不同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与必要性不同,如何整合尤为关键。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联合检测的必要性。HER2和Claudin18.2应作为一线必检项目。HER2虽然阳性率不高,但已有成熟的靶向药物和治疗模式,也是目前胃癌治疗的基础分层因素。而Claudin18.2在胃癌中阳性率高达38%[1],远超HER2,其靶向药物佐妥昔单抗已在临床应用,且适应证明确要求患者的表达状态为 Claudin18.2阳性、HER2阴性。也就是说,对于胃癌患者来说,一线检测HER2和Claudin18.2的状态,是判断患者是否能进入抗Claudin18.2治疗的关键“分流点”。因此,联合检测HER2与Claudin18.2,不仅可以扩大精准治疗的覆盖人群,更能避免遗漏潜在的获益患者,实现治疗的科学化与精准化。

第二,检测方法的优势。与HER2类似,Claudin18.2主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但无需FISH等其他方法学验证,检测流程相对简便,判读标准清晰,结果可操作性强。我国病理科基本都具备检测的技术能力,这种便利性使其能够快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地。

第三,循证与指南支持。近年来,多个国际国内指南(NCCN[4]、CSCO[3]等)和中国专家共识已将Claudin18.2检测纳入推荐范围,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单一靶点检测”,而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标志物整合体系在初诊阶段即进行多标志物的联合检测(HER2、Claudin18.2、PD-L1、MSI/MMR),以节省标本并提供完整信息,为后续治疗策略预留更多选择。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复评,结合分子病理和临床反应,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此外,仍要强调MDT,借助病理科、肿瘤内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实现检测结果与药物选择的无缝衔接。

可以说,Claudin18.2的引入,真正推动了胃癌从“单靶点”走向“多靶点时代”,这也是未来精准诊疗模式的重要方向。

Q4:展望未来,随着更多新靶点和创新药物的出现,您认为胃癌精准诊疗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哪些方面?在检测技术革新、伴随诊断与药物研发协同、以及多学科协作等方面,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周炜洵教授:未来的重点一定是构建“检测-诊疗-随访”的全链条体系。随着更多新靶点和新药物出现,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指南和共识,推动标准化检测方法在全国落地,从而让精准诊疗不只停留在学术前沿,而是成为日常临床的常态,惠及更多患者。

盛伟琪教授:在检测方面,当前免疫组化仍存在一定主观性。未来希望借助数字病理和人工智能提高判读准确性。同时,如何对多靶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也是重要方向。在伴随诊断与药物研发协同方面,病理医生应更早介入临床研究,推动检测与药物同步发展,避免出现药物已上市而检测体系未完善的情况。

韩博教授:未来5至10年,精准诊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与多靶点联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病理医生不仅承担技术支持的角色,更将在MDT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由于 HER2、PD-L1、Claudin18.2 等生物标志物可能在同一患者中共存,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有望推动胃癌治疗模式逐步向“可控慢性病”转变。总之,胃癌精准诊疗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理念的升级:从“找到一个靶点”到“整合多靶点资源”,从“单科探索”到“多学科协作”,最终目标是让更多患者真正实现长期获益和更高质量的生存。

参考文献

[1] 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5;54(7):718-725.[2] 梁寒, 李子禹, 张小田, 等. 胃癌抗HER2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肿瘤临床, 2024,51(23):1189-1205.[3]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4版).
[4]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 Gastric Cancer, Version 5.2024.

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审核编码:MAT-CN-VYL-2025-00250
材料准备时间:2025年9月4日
有效期至:2026年9月3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于晓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卢恬静

往期回顾

FM18.2·病理之声丨侯英勇教授:从隐匿到闪耀,Claudin18.2的奇妙探索之旅

FM18.2·病理之声丨于国华教授: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Claudin18.2免疫组化评估之理论篇

FM18.2·病理之声丨周炜洵教授:从国内外指南的更迭,看胃癌Claudin18.2检测的当下和未来

FM18.2·病理之声丨范松青教授: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Claudin18.2免疫组化评估之实践篇

FM18.2·病理之声丨杨志惠教授:一项Claudin18.2检测抗体在胃癌中检测性能可比性的全球比对研究

FM18.2·络益不绝丨PD-1抑制剂胃癌适应症调整,Claudin18.2可成为强有力补充!

Around18.2 | 大咖论道:病理专家视角下的胃癌精准诊疗新格局

Around18.2 | 大咖论道:新标志物出现时病理科如何化挑战为机遇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胃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全景解析与未来展望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加强临床病理交流合作,推动Claudin18.2检测规范化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Claudin18.2检测的全球共识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Around18.2丨重磅更新——Claudin18.2检测推荐再升级,国内胃癌精准诊疗时代来临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胃癌Claudin18.2病理检测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优化

Around 18.2丨《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重磅发布,引航胃癌精准诊断新纪元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从共识到实践,胃癌Claudin18.2精准检测的规范化之路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7日
徐焕成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胃癌治疗的多靶点时代
09月06日
袁景山
满城第二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为实体瘤治疗带来了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