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宋正波教授:从“分子先行”到“后ADC时代”,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

08月29日
来源:肿瘤资讯

当前,肺癌的治疗模式正从传统的放化疗向多学科协作下的精准治疗和创新疗法深度转型,分子分型、免疫疗法、ADC药物等新进展不断重塑临床实践。在此背景下,推动多学科规范化诊疗至关重要。近日,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肺癌多学科治疗 (MDT)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会议期间,【肿瘤资讯】专访了浙江省肿瘤医院宋正波教授,就局部晚期肺癌治疗理念的演进、免疫治疗2.0时代的机遇,以及ADC药物“高效低毒”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解读。

宋正波 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浙江省肿瘤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生物治疗与组学中心副主任
国际药物信息学会(DIA)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大数据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药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康复与支持学组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少/罕见突变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靶向与细胞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卫生系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在J Thorac Oncol、 Clin Can Res、Clin Chem, Lung Cancer 等杂志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130篇。第一作者ASCO/WCLC/ESMO壁报30项,口头报告3项。主编肺癌专著3部。主持肺癌相关国家自然基金3项。牵头/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2015、2018、202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目前主要从事胸部肿瘤(包括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等)早期临床研究.

局部晚期肺癌治疗:

迈向基于分子分型的多学科诊疗

宋正波教授: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这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我们正处在一个治疗理念革新的时代。这类肿瘤的异质性极强,我们过去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放化疗。后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Pacific模式”成为我们的标准治疗方案。而现在,新辅助治疗的地位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得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真正进入了多学科协作(MDT)的模式。

最近发布的NeoADAURA研究结果提示,新辅助靶向治疗也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必须基于分子分型来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制定治疗策略。对于潜在可切除或可切除的患者,分子诊断已经和病理诊断一样,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强调“分子诊断要先行”。

在分子诊断的指导下,如果患者携带某些驱动基因突变,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新辅助靶向治疗,当然这方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我们则需要通过多学科讨论,来决定是采用新辅助化免治疗还是其他综合性治疗手段。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为这部分患者创造根治性切除或根治性治疗的机会。这是我当前对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些核心看法。

免疫治疗2.0时代:

从广泛应用到精准组合的飞跃

宋正波教授:我长期从事肿瘤早期临床研究工作,亲身经历了免疫治疗的演进过程。从过去传统的免疫疗法,到PD-1抑制剂的出现,我们才真正找到了免疫治疗的“精准”靶点。可以说,PD-1的发现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新篇章。

如今,我们正迈入免疫治疗的2.0时代。最初的PD-1抑制剂大约解决了10%-20%患者的治疗问题。随后,学界探索了大量新型的检查点抑制剂,如LAG-3、TIM-3、TIGIT等,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特别理想,因此在肺癌等主要瘤种中未能获得广泛批准。

然而,近期许多更新型的免疫治疗策略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抗血管生成(VEGF)药物的组合(如双特异性抗体),以及PD-1与IL-2α的组合,都显示了非常好的治疗获益,有望在未来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手段。

免疫治疗的2.0时代,不仅仅是双抗药物或检查点抑制剂之间的组合。它还涵盖了更多新型的治疗模式,例如DC细胞疗法、NK细胞疗法等,以及全身免疫与局部免疫治疗的有机结合。这些创新将共同助推免疫治疗朝着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后ADC时代:

探索高效与低毒并重的新型偶联药物

宋正波教授: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无疑是当前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国内已有数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并在某些肿瘤中成为了标准治疗。但从早期临床研究的角度看,ADC药物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度思考和探索的新阶段,我们称之为“后ADC时代”。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仅仅是如何使用现有的ADC药物,更要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让它们走向“更加高效、更加低毒”。

在“高效”层面,我们需要研究针对更新靶点的药物,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并开发新的联合治疗策略。而在“低毒”层面,我们必须正视现有ADC药物的毒性问题。无论是TROP2 ADC带来的黏膜炎,还是其他双抗ADC导致的血象下降,都给临床管理带来了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在新一代的ADC药物,或是基于ADC理念研发的新型偶联药物(如PDC、RDC)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改良趋势,它们正朝着更低毒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利用ADC这类药物,让治疗更加精准,同时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实现高效与低毒的平衡,是ADC药物未来发展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TY
排版编辑:HYC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29日
王洪艳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从“分子先行”到“后ADC时代”,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
08月29日
朱亮杰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新辅助治疗的地位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使得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真正进入了多学科协作(MDT)的模式。
08月29日
田英娜
馆陶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宋正波教授:从“分子先行”到“后ADC时代”,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