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方文峰教授:精准赋能,靶握未来——ADC药物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

09月02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主KV.png

2025年8月23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的“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肺癌多学科治疗(MDT)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学术会议”在成都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肺癌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了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会议同时公布了肺癌MDT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人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田攀文教授担此重任,将带领专委会开启MDT规范化诊疗的新篇章。

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从ADC药物的核心机制与优势、关键毒性管理以及未来研发方向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在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价值与发展前景。

方文峰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肿国家重点实验室PI、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人才” 
“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肺癌及鼻咽癌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主要课题: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6项)
代表论著:JAMA、BMJ、Nature Medicine(2篇)、Cancer Cell、JCO、Lancet Oncology(2篇,2021,2018)

ADC 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优势

方文峰教授:ADC药物通过抗体将高效细胞毒性药物特异性递送至肿瘤部位,借助细胞膜受体内化进入肿瘤细胞,从而实现精准杀伤。同时,其旁观者效应可使毒素穿透细胞膜,清除抗原表达水平较低的肿瘤细胞,展现出广谱抗肿瘤活性,且不高度依赖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

以EGFR突变患者为例,其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包括on target和off target等多种类型。若针对每一种耐药机制逐一开发精准逆转策略,不仅难度大、临床研究入组挑战高,疗效也难以保障,尤其多种机制常并存或交叉存在。
而ADC药物的优势在于,只要肿瘤细胞高表达对应抗原,即可实现显著疗效;即便在中低表达的患者中,旁观者效应仍可发挥杀伤作用。因此,ADC药物无需依赖具体的耐药机制,即可克服耐药异质性,为靶向治疗耐药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具有广谱潜能的应对策略。

ADC 药物关键毒性反应的预防和管理

方文峰教授:目前临床上获批的ADC药物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MMAE为代表的紫杉烷类毒素作为载荷(payload)的ADC,另一类是以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为载荷的ADC,后者在研发及获批中占比逐渐增加。这两类ADC所携带的细胞毒性药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毒性,如致突变性和血液毒性等,因此可将目前已上市的此类ADC药物视为“高毒性ADC药物”。

在使用中需特别关注其血液毒性及靶器官毒性。血液毒性尤为突出,传统紫杉烷类药物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所致3级及以上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达30%–50%,基于这类毒素构建的ADC同样具有相似毒性特征,需将其等同于高毒性化疗药物进行预防和管理。例如,对于高龄或既往出现过3级以上血液毒性的患者,建议实施一级预防,包括升白治疗及预防贫血或血小板下降。

此外,该类ADC还具有高度致吐风险,应按高致吐性化疗药物处理,推荐采用三联或四联方案预防恶心呕吐。同时,还需重点关注其靶向相关毒性,例如靶向EGFR或HER2的ADC药物可能引起黏膜炎和皮肤毒性,需积极预防和管理,例如可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有效防控。

ADC 药物在肺癌领域的研发方向

方文峰教授:ADC联合治疗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包括与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组合。以HER2-ADC和TROP2-ADC为代表的药物,最初在肺癌中主要用于靶向治疗耐药后的患者,并显示出良好疗效。基于这一背景,将其应用前移,与靶向药物联合以延缓耐药,已成为合理且颇具前景的治疗策略。目前多款ADC药物在后线取得成功后,正逐步向前线推进,与TKI等靶向药联合的Ⅰ/Ⅱ期研究也已展开,这一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ADC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也展现出独特机制优势。ADC药物不仅通过抗体将细胞毒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内部,还可借助免疫效应增强抗肿瘤作用,这一机制是传统化疗所不具备的。同时,部分抗体(如抗EGFR抗体)还可阻断配体-受体结合及下游信号通路,进一步增强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目前已有多个ADC与免疫联合的Ⅱ期研究正在进行,部分进展较快的项目已布局一线治疗。

另一方面,下一代ADC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当前已获批或在研的ADC多属于高毒性药物,因连接子不稳定或载荷毒性较强,虽显著提升疗效,但也伴随较高的血液毒性及靶向相关毒性,与传统化疗相比安全性仍不理想。通过技术优化,如增强连接子稳定性、改造Fab段等,有望降低毒性、提升治疗指数。未来ADC的发展不仅限于连接子优化,还涵盖从单抗到双抗、从单毒素到双毒素甚至靶向性毒素的迭代,以及将免疫调节剂作为新型载荷等多个方向,进一步拓展ADC的设计维度和应用潜力。

总而言之,ADC代表了一种高度模块化的治疗理念。在“万物可偶联”的框架下,双抗ADC、双载荷ADC、多肽偶联药物乃至免疫调节剂偶联药物等新型结构,都将成为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值得充分关注与深入探索。


责任编辑:CY
排版编辑:HYC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2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ADC药物也可以说是魔法子弹
09月02日
林颖
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 | 儿科
ADC药物重塑肺癌治疗新格局
09月02日
李晓红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ADC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也展现出独特机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