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王慧娟教授:肺癌精准诊疗的挑战、协作与未来展望

09月01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疗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精准诊疗的兴起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近期,在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肺癌多学科治疗(MDT)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教授,就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现状、挑战,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慧娟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科二病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学交流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海峡交流委员会 常委
中初保肺癌康复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初保胸部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精准诊疗面临的最大挑战:

诊疗完整性与可及性

王慧娟教授:当前肺癌精准诊疗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治疗前诊断的完整性”——在为患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之前,必须全面明确患者的分期、病理类型以及基因检测结果。这三点是开启正确治疗方案的关键前提,例如,不同分期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其诊疗模式也截然不同。因此,确保诊断的完善性和全面性是精准治疗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基础。

此外,检测技术的可及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检测技术已取得巨大突破且费用有所下降,但由于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在院内进行全面的基因检测,导致部分检测服务仍不可及。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检测方法能够广泛进入临床应用。同时,如能广泛建立临床病理中心,通过规范化诊疗流程,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也将更有利于患者的诊疗。

关于药物可及性,则相对乐观。目前,中国在肺癌的靶向治疗领域已然走在前列,国内已获批的靶向药物品种甚至多于国外。虽然部分少见靶点药物尚未纳入医保,但随着医保谈判的常态化,这只是时间问题。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优势互补

王慧娟教授:在肺癌精准诊疗中,多学科团队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当前肿瘤临床诊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和规范化,而MDT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以河南省肿瘤医院为例,很早就开展了肿瘤患者首诊的MDT模式,即肿瘤患者在初步确诊、明确分期等各方面问题后,就会开展MDT会诊。该MDT团队至少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药学专业,甚至核医学科、介入科和腔镜中心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也会共同参与。

MDT模式的优势在于,各学科专家能够共同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提出诊疗方案,从而使患者的诊疗方案达到最佳的个体化和获益的最大化。这种制度的执行,不仅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协作和深入了解,也弥补了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性,确保了诊疗方案的全面性和合理性。通过MDT,医生们能够取长补短,为患者制定出最优化、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ADC药物崛起、免疫治疗升级与多学科融合

王慧娟教授:展望未来肺癌精准诊疗的发展方向,ADC药物近年来异军突起,尽管目前获批适应症的药物不多,但在某些肿瘤类型中已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个肿瘤治疗的热点。

在免疫治疗方面,中国已率先进入“免疫2.0时代”——从单靶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发展到双特异性抗体对患者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已有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免疫治疗领域将不断升级迭代,甚至已经看到有部分公司在进行三抗的临床试验。这种层层递进的免疫治疗进步,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

最后,内科医生不应忽视放疗科和外科等“兄弟科室”的作用。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过去被认为不可切除或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转化治疗后,很多有机会获得二次手术或根治性放疗的机会。因此,未来精准诊疗需要与这些学科共同探讨更加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责任编辑:LEM
排版编辑:HYC


评论
09月02日
李刚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肿瘤内科
治疗前诊断的完整性。
09月01日
于永江
荣成市人民医院 | 放射治疗科
谢谢分享为患者益
09月01日
欧阳波
酒钢医院 | 呼吸内科
内容很精彩,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