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疗法联合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R/R DLBCL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研究背景
约30-5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在CAR-T治疗后仍复发或进展。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因脱靶效应限制临床应用,而新一代泽布替尼靶向性更优,可能通过调控B细胞信号通路增强CAR-T疗效,但其联合治疗机制及效果亟待验证。
研究目的
评估CAR-T联合泽布替尼治疗高危R/R DLBCL(含双打击DLBCL、大肿块≥10cm等高危因素)的疗效与安全性,探索协同治疗潜力。
研究方法
纳入6例高危R/R DLBCL患者,输注CD19/CD20或CD19/CD70双靶点/单靶点CAR-T(中位剂量1.43×108),CAR-T输注1个月后启动泽布替尼(160 mg bid)持续治疗2年。通过PET-CT、CAR-T扩增动态及血液学指标评估疗效(主要终点为3个月ORR)及安全性(含CRS、ICANS等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
CAR-T输注后1个月时ORR 100%, CR 50%;联用泽布替尼后2个月后,所有PR患者均达完全缓解(CR 100%),中位随访22个月,1年PFS和DOR为83.3%,OS为100%。安全性可控:66.7%患者出现2级CRS,1例3级CRS和ICANS,66.7%发生4级白细胞减少(均经支持治疗缓解)。CAR-T细胞持续扩增中位470天,提示泽布替尼可能延长其存续。1例患者6个月后复发,分析可能与CAR-T制备不足或抗原逃逸相关。
研究结论
CAR-T联合泽布替尼显著提升高危R/R DLBCL患者的短期缓解率(100% CR)及生存获益(1年OS 100%),安全性可控,机制可能与泽布替尼调节微环境、增强CAR-T存续相关。但最佳联用时机、对BTK抑制剂耐药患者的适用性及长期疗效需扩大样本验证。该方案为高危患者提供新策略,未来需结合分子分型优化精准治疗。
泽布替尼治疗日本初治或复发难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CLL/SLL患者
背景和方法
泽布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第二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已在全球获批用于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BGB-3111-111 I/II期研究评估了泽布替尼160 mg每日两次口服给药在日本初治或复发/难治性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文重点呈现第2部分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n=19)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n=19)的疗效结果,以及于2020年1月30日至2022年10月31日开始接受第一剂量治疗第1部分(n=6)和第2部分(n=49)的患者安全性结果。
结果
数据截止至2023年5月10日。主要疗效结果:研究者评估的总体缓解率(ORR):CLL/SLL患者为100%(19/19),WM患者为94.7%(18/19),CLL/SLL和WM患者分别中位随访27.9个月和26.8个月。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CLL/SLL组:初治患者71.4%,复发/难治患者100%;WM组:初治患者83.9%,复发/难治患者100%。安全性结果:在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96.4%(53/55)患者发生任何级别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EAE),32.7%(18/55)出现严重TEAE。常见TEAE(发生率≥10%):血小板减少(18.2%)、发热(18.2%)、COVID-19(14.5%)、中性粒细胞减少(12.7%)。
结论
在中位随访>2年时,泽布替尼在日本CLL/SLL或WM患者中表现出持久的生存获益,安全性特征与全球III期研究一致。
泽布替尼治疗Bing-Neel综合征
研究背景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其特征是血清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和骨髓中的淋巴浆细胞浸润。Bing-Neel综合征(BNS)是WM的一种罕见表现,发生在1%的WM患者中,定义为WM的恶性淋巴浆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CNS)。由于BNS的罕见性,目前尚无前瞻性临床试验指导治疗决策。
研究目的
旨在报告使用第二代共价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BNS的9例病例,探讨其在BNS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美国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WM中心接受泽布替尼治疗的BNS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特征、WM诊断、治疗、治疗反应和患者结局。根据第11届国际WM工作组(IWWM11)疗效评估标准定义的血液学反应,BNS的完全缓解(CR)定义为神经症状的缓解和CSF及MRI结果的正常化;部分缓解(PR)需要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或症状的完全消失,但影像学异常仍然存在。
研究结果
共对9例患者进行分析,6例为女性,所有患者均有MYD88 L265P突变。BNS诊断的中位年龄为71岁,中位诊断时间为WM诊断后4.3年。所有患者在泽布替尼治疗后均维持(既往因伊布替尼治疗出现不良事件转为泽布替尼)或达到PR,无进展病例。
结论
泽布替尼在治疗BNS方面显示出不错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可以作为新诊断BNS患者或因伊布替尼不良反应需要更换治疗药物的BNS患者的治疗选择。
泽布替尼联合R-CHOP可提高新诊断MYC、BCL-2双表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疗效
研究背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和BCL-2双表达(DE-DLBCL)患者预后差,R-CHOP方案疗效有限。尽管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联合R-CHOP在非生发中心型DLBCL中显示潜力,但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DE-DLBCL中的疗效尚未明确,需探索其联合R-CHOP的可行性。
研究目的
比较ZR-CHOP(泽布替尼联合R-CHOP)与R-CHOP在初治DE-DLBCL患者中的疗效(完全缓解率CR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并分析特定亚组(如Ki67>75%、p53>50%)的获益。
研究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2024年78例初治DE-DLBCL患者,分为ZR-CHOP组(23例)和R-CHOP组(55例)。ZR-CHOP组接受泽布替尼(160mg bid)+ R-CHOP化疗(至少4-6周期)。基于Lugano 2014标准评估CRR、ORR;Kaplan-Meier法分析PFS/OS;统计不良反应(CTCAE v5.0)。按Ki67指数、p53表达等分层进行亚组分析。
研究结果
ZR-CHOP组4周期后CRR为82.6% vs. R-CHOP组50.9%(P=0.019);6周期后为95% vs. 65.2%(P=0.025)。Ki67>75%患者中,ZR-CHOP组PFS显著延长(P=0.034);p53>50%患者PFS改善更明显(P=0.0033)。 ZR-CHOP组3年PFS率77.5% vs. R-CHOP组47.6%(P=0.072),OS无显著差异(P=0.29)。两组血液学毒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相似,ZR-CHOP未增加房颤或出血风险。
研究结论
ZR-CHOP作为一线方案显著提高DE-DLBCL患者的CR率,并在Ki67>75%及p53>50%高危亚组中延长PFS,安全性可控。尽管OS未达统计学差异,其疗效趋势支持ZR-CHOP作为DE-DLBCL的潜在优化方案。未来需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验证长期获益。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