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新突破!CCCG-APL-2017方案6年OS率达99.5%

08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特殊亚型,以PML-RARA融合基因导致的细胞分化障碍为核心特征,曾因起病急、出血倾向重、早期死亡率高成为儿童血液肿瘤中的“高危病种”。随着全反式维A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TO)的应用,APL从“高致死性”疾病转变为“可治愈性”疾病,儿童APL完全缓解(CR)率已达90%~100%。然而,静脉注射ATO存在住院周期长、费用高、肝损伤风险等问题。近日,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表了一项由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牵头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成果,证实以复方黄黛片(RIF,含雄黄、青黛等成分)联合ATRA为核心的CCCG-APL-2017方案,在儿童APL治疗中实现疗效与安全性双优,为儿科临床提供了更便捷、经济的治疗选择。

图片5.png

该研究为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ChiCTR-OIC-16010014),于2017年10月至2022年6月纳入全国10家医院的200例新诊断儿童APL患者,年龄为29天~18岁,诊断依据为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PML-RARA融合基因/t(15;17)染色体易位阳性。

根据治疗前外周血白细胞(WBC)水平将患者分为低危组(LR,WBC<10×10⁹/L)与高危组(HR,WBC≥10×10⁹/L),两组均采用“诱导缓解-巩固治疗-维持治疗”三阶段方案:

  • 诱导缓解期:低危组口服RIF(60mg/kg/d)+ ATRA(25-30mg/m²/d),疗程28天;高危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静脉ATO(0.2mg/kg/d)与伊达比星(IDA,8mg/m²/d,第1-3天)。

  • 巩固治疗期:低危组完成2个周期RIF(60mg/kg/d,21天/周期)联合ATRA治疗,每周期间休息2-3周;高危组增加ATO与IDA疗程,同时进行腰椎穿刺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维持治疗期:低危组以RIF+ATRA间断治疗;高危组叠加6-巯基嘌呤(6MP)与甲氨蝶呤(MTX),总疗程约2年。


图片6.png

图1. CCCG-APL-2017治疗方案

研究主要终点为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次要终点包括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化综合征(DS)发生率及安全性。

患者基线与依从性

200例患者中,低危组118例(男69例、女49例,中位年龄9岁),高危组82例(男47例、女35例,中位年龄10岁)。两组性别、年龄、出血症状等基线特征均衡,但高危组治疗前中位WBC水平(23.17×10⁹/L vs 2.8×10⁹/L)与中位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69.5% vs 15%)显著高于低危组(P<0.001)。仅1例低危组患者因提前3个月停药退出研究,199例完成全程治疗与随访,依从性达99.5%。

表1. 患者基线特征图片7.png

长期生存疗效显著

中位随访3.9年后,所以患者6年OS率达99.5%,6年EFS率达98%

低危组:6年OS率100%,6 年EFS率98.3%,仅2例复发(复发率1.7%),复发患者经高危方案挽救治疗后均获得长期生存。

高危组:6年OS率97.6%,6年EFS率97.6%,2例死亡(1例因诱导期脑出血,1例因巩固期败血症),无复发病例。
图片8.png

图2. 危险度和DS的生存预后分析。 a:对所有患者进行O预后分析;b、c:对不同风险组(HR/LR)或DS(是/否)的患者进行OS预后分析;d-f:EFS预后分析

融合基因转阴:诱导治疗后,低危组 15.6%(17/109)、高危组 19.4%(14/72)患者PML-RARA仍阳性;完成1次巩固治疗后,低危组全部转阴,高危组仅1例阳性(经第2次巩固治疗转阴),提示方案可有效清除微小残留病灶(MRD)。
图片9.png

图3. 治疗期间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率

RIF剂量与砷代谢安全可控

6例患者的砷浓度监测显示:口服RIF 60mg/kg/d后,砷血浆浓度在7天内达到稳定(平均 55.4ng/ml),28 天达峰值(74ng/ml),且80%以上患者在用药14天后砷浓度≥45.7ng/ml(0.61μmol/L,已证实的有效治疗浓度);停药14天后,砷浓度回落至基线水平,未出现蓄积性毒性,证实该剂量下砷代谢安全,无需担心长期残留风险。

分化综合征(DS)防控成效显著

诱导期DS总体发生率为38.7%(77/199),其中低危组34.2%(40/117)、高危组45.1%(37/82),均为中轻度,无DS相关死亡:

风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WBC升高(≥30×10⁹/L)与血小板(PLT)降低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防控策略:当WBC≥30×10⁹/L时,及时加用羟基脲(20-50mg/kg/d)或阿糖胞苷(50mg/m²,12 小时静脉滴注),可将WBC控制在安全范围,显著降低DS严重程度;基于WBC、PLT、血红蛋白(HB)等指标构建的DS风险列线图,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率高度吻合)。

治疗毒性可控,低危组安全性更优

按CTCAE 4.0标准评估,主要毒性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且高危组因联合化疗药物毒性略高:

血液学毒性:90.95%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86.9%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89.9%出现3~4级贫血,经输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疗后均恢复,无治疗相关死亡。

非血液学毒性:仅6%患者出现1~2级QT间期延长(均经对症治疗恢复),7%出现3级转氨酶升高,6.5%出现1-2级高胆红素血症,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高危组因使用伊达比星,恶心呕吐、感染发热发生率(35%)高于低危组(18%),但经抗感染与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结论

CCCG-APL-2017方案通过“RIF(60mg/kg/d)联合ATRA”的口服治疗模式,在儿童APL中实现了卓越的长期疗效——低危组6年OS率100%、EFS率98.3%,高危组6年OS率97.6%、EFS率97.6%,且疗效不劣于传统静脉ATO方案。该方案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RIF口服给药便捷,可居家治疗,大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二是60mg/kg/d的RIF剂量下,砷代谢安全无蓄积,肝毒性低于ATO;三是通过WBC动态监测与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控DS,无相关死亡发生

研究同时提示,临床需根据患者WBC水平分层治疗,对高危组患者加强化疗期间的感染预防;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基因检测(如FLT3突变)对预后的指导价值,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该成果为儿童APL的标准化、精准化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有望成为全球儿童APL治疗的优选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Chang L, Gao J, Lei X, et al. A multicenter single-arm clinical study of Chinese children’s cancer group-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2017 (CCCG-APL-2017) protocol[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5, 10(1): 267.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