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小细胞肺癌DLL3-ADC病例分享 | 海曲泊帕联合rhTPO快速逆转III度CTIT为患者保驾护航

09月0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肺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其中高度恶性的亚型,约占总体新发病例的15%。根据《中国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现状白皮书》数据,22.28%的SCLC患者从症状出现到确诊历时超过三个月,77.93%的患者初诊即为广泛期,已经错过例局限期的最佳干预窗口。因此,既往SCLC患者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仅 8~10个月。如今,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抗体偶联药物(ADC)类等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55.9 个月。


在应用化疗药物、ICI、ADC治疗SCLC的过程中,常发生骨髓抑制等不良事件。其中,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一类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及时监测、干预可有效降低出血风险,保障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降低额外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保障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

病例分享专家

本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程莉医生分享了1例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SCLC病例,该患者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海曲泊帕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针对该病例的诊治经过,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雪梅教授、徐圣葆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程莉
主治医师,博士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内科
苏州大学肿瘤学博士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会员
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健康科普分会肿瘤健康管理与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多项II-IV期临床试验研究

病例分享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69岁。

主诉:

确诊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1年余。

现病史:

2023.09.28 患者因“咳嗽咳痰伴声音嘶哑”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右上纵膈肿物突入肺内,其内坏死,右肺上叶多发结节,考虑纵膈型肺癌并肺内转移,胸椎多发楔形改变,转移不除外。

2023.10.11行支气管镜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肺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右肺上叶中央型小细胞肺癌并肺内/胸椎转移可能(cT4N2Mx,Ⅳa期)。病理(IHC2023-6256):(右肺上叶活检)结合IHC结果,符合小细胞癌。 免疫组化结果:TTF1(-),CK(+),CD56(+),Syn(+),CgA(-),SSTR2a(-),P40(-),KI-67(60%,+)。

2023.10.15-2024.4.16 于当地医院行EP方案(依托泊苷0.18 g d1~d5+顺铂120 mg d1)治疗6程。期间评估肿瘤病情:SD。

个人史:

既往吸烟约40余年,20支/天,2023.10已戒烟,否认饮酒史。

家族史:

父亲因肺癌去世。

辅助检查:

2025.04.08 颈部肿块及周围淋巴结:右侧锁骨上区低回声结节,考虑LNM可能。复查提示转移复发可能。

2025.04.09 胸部CT增强:1.“肺恶性肿瘤”病史,两肺多发结节状、团块状影,肺门、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对比前片(2025-02-20)部分病灶范围较前增大,请结合临床;2.两肺气肿;两肺散在慢性炎症。 3.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 4.所示胸腰椎多发楔形变,部分胸椎内骨质密度异常,双侧多发肋骨骨皮质欠规整,右侧肱骨近端、肩胛骨骨质欠规整,请结合临床及骨扫描检查。

2025.04.10 头颅常规CT增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低密度影,右侧额叶、双侧顶叶局部皮层区域异常强化,请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可能大,建议MRI增强复查。

2025.04.12头颅+脑弥散功能成像(DWI)+脑组织波谱分析(MRS)(MRI增强) : 1.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病灶,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请结合临床。 2.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多发缺血灶,轻度脑萎缩,随访。 3.双侧上颌窦炎。

ct1.png

入院诊断:

肺恶性肿瘤(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cT4N3M1c(M:肺、颅内) ⅣB期/广泛期 PS 1分。

本次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价:

2025.04.18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注射用FZ-AD005抗体偶联剂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疗效的I期临床研究”。并于2025.04.18-2025.07.16 行FZ-AD005抗体抗肿瘤治疗5程。

2025.06.04 评估病情:PR(40%)

ct2.png

2025.07.15 评估病情:SD(缩小12.5%)

ct3.png

治疗1程后,2025.04.28 复查PLT:111×109/L出现明显下降。

2025.04.30 再测复查血常规,PLT:54×109/L,遂行TPO升血小板治疗。

2025.05.02 复查PLT:44×109/L,效果不佳,达到III°血小板减少。遂开始使用海曲泊帕口服升血小板治疗后PLT明显改善,后续相关治疗按期、按量进行中。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诊疗思考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概念目前已经拓展为“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即全面覆盖化疗、放疗、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抗肿瘤治疗手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化疗作为晚期SCLC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案,其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尤其是CTIT对患者整个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

DLL3是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性配体,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分化和增殖。在SCLC中,约70%-80%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呈现DLL3的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极低(仅少数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胎盘等微量表达),因此成为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作为靶向DLL3的ADC类药物,FZ-AD005由三部分组成:靶向DLL3的单克隆抗体、连接子、细胞毒性载荷。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抗体将细胞毒性载荷精准递送至高表达DLL3的SCLC细胞,释放载荷杀伤肿瘤细胞。但由于脱靶效应以及药物载荷本身的细胞毒性,ADC治疗导致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十分常见。该病例中,患者在使用DLL3 ADC 1程后,很快出现III度骨髓抑制,且使用IL-11、TPO治疗效果欠佳,在及时调整为TPO联合海曲泊帕治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情况明显恢复,成功避免了血小板输注,保障了后续治疗的进行。

海曲泊帕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口服、小分子、非肽类TPO-RA,其结构的升级,增强了亲脂性并提高了药效,同时降低了肝脏毒性,使患者用药的便捷性、依从性更佳。

在2025 版《CSCO 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中,海曲泊帕作为新一代口服 TPO-RA,其推荐地位和用药规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在 CTIT 治疗中海曲泊帕仍维持Ⅱ级推荐(2A类证据),但是在指南中首次明确推荐空腹口服7.5mg/d,早晨空腹服用后2小时方可进餐,或晚餐后2小时服药以避免食物影响吸收。同时,治疗期间需每周监测血小板计数,并依据血小板检测结果进行药物剂量的增减。虽然海曲泊帕在二级预防中仍保持2A类推荐,对于既往发生过3-4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考虑海曲泊帕联合rhTPO以增强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本病例中海曲泊帕展现了良好的升血小板效果。海曲泊帕联合rhTPO在短时间内扭转了患者血小板计数持续降低的局面,也有效预防了重度CTIT的发生,为广泛期SCLC患者抗肿瘤治疗期间CTIT的治疗和二级预防提供了参考。

专家点评1
张雪梅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委会乳腺癌多学科诊疗学组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乳腺癌标志物协作组组委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泛长三角胸部肿瘤联盟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结直肠癌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张雪梅主任:SCLC作为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近年虽因免疫治疗、ADC药物等创新疗法取得突破,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有明显提升,但CTIT等不良反应的管理仍为临床难点。CTIT不仅增加出血风险,更可能导致治疗延迟或剂量调整,严重影响抗肿瘤治疗连续性。因此,CTIT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SCLC全程治疗的关键环节。


本病例中,患者既往经EP方案化疗后疾病稳定,后续因疾病进展入组ADC类药物(FZ-AD005)临床试验,治疗1周期后血小板计数骤降(PLT最低44×10⁹/L),经rhTPO单药治疗效果不佳后,联合海曲泊帕口服治疗,血小板水平迅速回升并维持稳定。这一过程验证了海曲泊帕独特优势: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增强亲脂性与药效,同时降低肝脏毒性,在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的同时保障长期用药安全性。患者切换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从44×10⁹/L快速恢复至安全范围,且后续未再出现重度CTIT,为SCLC患者持续接受抗肿瘤治疗筑牢“安全防线”。


从SCLC的临床实践看来,化疗、ADC药物等对巨核细胞的抑制作用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为明显,更易引发重度血小板减少,进而导致治疗中断。传统CTIT治疗手段存在显著局限:rhTPO注射虽有一定疗效,但需频繁皮下/静脉给药,患者痛苦且依从性差;肽类结构可能引发免疫原性反应,长期使用风险增加。相比之下,海曲泊帕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口服小分子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具有三大核心优势:其一,口服给药便捷,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尤其适合需长期多周期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其二,无肽类结构,从机制上规避免疫原性风险,安全性更优;其三,作用高效,能快速激活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实现血小板计数的显著提升。这些特性使其在CTIT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尤其适用于老年、多线治疗后骨髓储备功能差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从指南层面看,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已明确将海曲泊帕列为CTIT治疗的Ⅱ级推荐(2A类证据),二级预防领域亦为Ⅱ级推荐(2A类证据)。这一推荐基于扎实的临床证据:注册临床研究显示,海曲泊帕治疗CTIT的血小板应答率高,且重度CTIT发生率显著降低;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其在多线化疗后难治性CTIT中的挽救治疗价值。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报道了一项海曲泊帕单药治疗同步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曲泊帕单药治疗同步放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答率达78.6%,且海曲泊帕治疗整体安全可耐受。总体来说,海曲泊帕能够降低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最大化患者获益。


而海曲泊帕在SCLC CTIT管理中的探索空间广阔。一方面,需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明确其在不同治疗方案(如EP、ICI、ADC等)中的疗效差异,优化个体化给药策略;另一方面,可探索其在CTIT“全程管理”中的角色——从一线化疗的二级预防,到多线治疗后的挽救治疗,构建全周期防护体系。此外,联合治疗(如海曲泊帕联合rhTPO)在超高危CTIT患者中的应用潜力,也值得深入探索。


综上,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不仅验证了海曲泊帕在SCLC CTIT管理中的卓越疗效与安全性,更凸显其作为“口服靶向制剂”在全程管理中的战略价值。海曲泊帕已获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推荐用于CTIT的二级预防。


展望未来,随着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疗法在SCLC领域深入应用,CTIT发生率或进一步升高,海曲泊帕这类兼具治疗与预防价值的药物将成全程管理核心药物。期待更多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样本临床试验,探索海曲泊帕在不同治疗阶段、联合方案中的优化策略,为SCLC患者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更强支持。

专家点评2
徐圣葆
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医学院讲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健康生活促进会肿瘤科普与综合诊疗专委会委员
擅长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肺癌的规范化综合治疗,间质性肺疾病和慢性气道疾病诊断和治疗,支气管镜常规操作和镜下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徐圣葆主任:本例69岁广泛期SCLC患者的诊疗过程,为 ADC 类药物治疗SCLC中CTIT的管理提供了典型范本。患者经EP方案化疗后疾病稳定,进展后接受靶向DLL3的ADC药物FZ-AD005治疗,1程后即出现血小板计数骤降,从治疗前的198×10⁹/L降至44×10⁹/L,达到III度血小板减少,初始应用传统TPO治疗效果不佳,换用海曲泊帕后血小板快速回升至安全范围,最终保障了后续5程治疗的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凸显了新型TPO-RA在CTIT管理中的核心价值。


SCLC患者因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线数多,骨髓储备功能常较差,尤其老年患者对ADC药物的骨髓毒性更敏感,管理面对较大挑战。本例患者既往有40年吸烟史,经多程化疗后,骨髓代偿能力本就薄弱,ADC药物的脱靶效应及细胞毒性载荷进一步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导致血小板骤降。此时若不能及时纠正,不仅可能引发出血风险,更会迫使治疗延迟或剂量下调,削弱抗肿瘤疗效。传统rhTPO虽能刺激血小板生成,但需注射给药,且在重度CTIT中应答率有限,本例患者初期应用后血小板仍持续走低,印证了这一局限。


海曲泊帕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口服TPO-RA,在本例中展现了独特优势。其小分子非肽类结构避免了肽类药物的免疫原性风险,更适合长期使用;亲脂性优化后生物利用度提升,空腹7.5mg/d的给药方案(符合2025版CSCO指南推荐)在本例中快速起效,用药1周内血小板从44×10⁹/L升至84×10⁹/L,2周后达149×10⁹/L,且后续维持稳定,未再出现重度减少。这种高效性与便捷性,对需多周期治疗的晚期患者而言,不仅降低了临床管理难度,更显著提升了治疗依从性。


从指南实践角度,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将海曲泊帕列为CTIT治疗与二级预防的Ⅱ级推荐(2A类证据),本例的治疗响应与之高度契合。尤其指南强调的 “每周监测血小板并调整剂量” 原则,在本例中得到严格遵循,为精准用药提供了保障。同时,考虑到SCLC患者中部分患者既往无吸烟史的特点,在临床中需关注非吸烟人群的治疗耐受性差异,而海曲泊帕的良好安全性使其成为这类患者的优选。


综上,本例验证了海曲泊帕在ADC相关重度CTIT中的挽救治疗价值,也为SCLC全程管理提供了启示:对于接受高骨髓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尽早启动CTIT监测,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换用新型TPO-RA,以最大化保障治疗连续性与患者获益。随着ADC药物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广泛应用,海曲泊帕这类兼具疗效、安全性与便捷性的药物,有望成为CTIT全程管理的基石。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云初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卢恬静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4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在应用化疗药物、ICI、ADC治疗SCLC的过程中,常发生骨髓抑制等不良事件。
09月03日
梁留峰
叶县人民医院 | 消化内科
肺癌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