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整合创新,精准融合——第四届厦大中山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厦门成功召开

08月2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22-23日,由厦门市医师协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海峡医学中心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厦大中山整合肿瘤学大会”在厦门隆重开幕。大会以“多学科整合、助力精准化治疗”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肿瘤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整合肿瘤学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此次大会设置1个主会场、12大分会场,围绕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肝胆肿瘤、神经内分泌瘤、骨转移及肿瘤护理等热点领域,奉上百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了8月23日上午主会场的学术精粹。

kv更新8.21(1).jpg

开幕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肖莉教授代表组委会致开幕词,强调整合肿瘤学作为融合多学科优势的新兴领域,正为肿瘤防诊治开辟新路径。本次大会将聚焦精准医学、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人工智能(AI)等热点议题。肖莉教授特别感谢了各方支持,期待通过此次学术交流为全球肿瘤防治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尹振宇教授回顾了医院自1928年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和肿瘤科的快速发展历程,指出肿瘤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临床治疗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示医院将全力支持肿瘤科的持续发展。本次大会内容丰富,聚焦前沿,必将让与会者不虚此行,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2.png

图片3.png

学术主持专家:林小燕教授、杨建伟教授

图片4.pn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带来了题为“器官特异性转移角度解析胃癌腹膜转移”的专题报告。张俊教授从器官特异性转移的角度重新审视经典的“种子与土壤”理论,提出肿瘤转移的双向选择机制。不同的种子细胞会选择性地向有利于其生长的器官转移,骨转移更多利用营养素特征,肝转移偏向高糖环境,肺转移则具有抗氧化特征,同时微环境土壤也具有筛选功能。胃癌腹膜转移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从化疗时代的SPIRIT研究到免疫治疗时代的RATIONALE-305研究,已从亚组分析发展为重要的分层因素。其所在团队建立的“机制赋能瑞金肿瘤临床科研孵化器”已吸引近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入驻,专注转化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深入探索了TGF-β相关腹膜局部微环境,利用影像组学和AI技术将胃癌腹膜转移检出率从83.5%提升至92.4%。治疗创新包括正在开展的B7-H3靶点CAR-T细胞腹腔注射治疗,以及朱正纲教授主导的DRAGON-01研究——首个在胃癌腹膜转移腹腔内给药治疗中获得阳性结果的III期临床研究,采用紫杉醇腹腔灌注联合化疗显示出显著生存获益。张俊教授总结指出,腹膜转移是研究肿瘤转移的良好模型,AI时代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工具,而创新疗法有助于摆脱传统化疗的局限,真正回归基于生物学的肿瘤治疗。

图片5.png李佳艺教授、吴炜新教授以及林淑君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张俊教授的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临床经验与独到见解。

图片6.png

学术主持专家:尤俊教授、张建平教授

图片7.png福建省肿瘤医院杨春康教授就“直肠癌术前治疗策略优化—从精准分期到目标导向的分层决策”进行了精彩分享。直肠癌治疗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首先是目标转变,从传统根治切除转向功能保全,Watch & Wait研究证实新辅助放化疗后cCR患者的非手术观察与手术治疗生存期相当,颠覆了必须手术的传统理念。免疫治疗的加入带来突破性进展(如NICHE系列研究)。其次是治疗模式的转变,从单一治疗演变为整合治疗,RAPIDO研究提出的TNT模式成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新标准。第三是决策转变,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分层,分子分型指导治疗、ctDNA的应用,使治疗决策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基于这些理念转变,杨春康教授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疗策略。通过影像学精准分期结合分子分型的双维度评估,确定不同的治疗目标,包括器官功能保全导向(保肛核心)、根治性切除导向(R0优先)、生存获益导向(系统控制)。杨春康教授展望未来发展将聚焦于ctDNA指导的豁免手术标准建立、双免联合治疗的突破以及放疗剂量的优化。

图片8.png随后的讨论环节,王振发教授、陈东汉教授以及郑秋香教授,共同就直肠癌的术前治疗与模式优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片9.png

学术主持专家:黄小兵教授、范虹教授

图片10.png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骆卉妍教授带来了“晚期食管癌药物治疗进展”的报告。食管癌在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40%以上,以鳞癌为主,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属中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10%,免疫治疗出现前以化疗为主但疗效突破有限。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为晚期食管癌带来突破,8个大型III期研究证实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显著优于单纯化疗,但仍面临化疗骨架选择(TP/FP)、不同PD-L1表达对免疫治疗的影响及疗效提升等问题。化疗骨架选择方面,不同的化疗药物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效应不同,有研究证实紫杉醇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具有更强免疫激活效应。PD-L1表达方面,虽然FDA汇总分析认为低表达患者使用免疫治疗获益有限,但国内数据显示无论表达水平如何患者均能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益。一线治疗疗效提升探索中,双免联合化疗、双特异性抗体联合化疗以及免疫联合TKI的多药联合模式均显示良好前景。单药免疫治疗已确立二线治疗地位,但一线免疫耐药后的免疫再挑战仍是难题,靶免联合等方案为逆转免疫耐药提供了新思路。新药探索包括FGFR1-4抑制剂、HER2/HER3双抗ADC以及前列腺素E2受体4拮抗剂AN0025等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治疗潜力。

图片11.png围绕这一主题,盛旺教授、吴辉塔教授、吴朝辉教授以及邱钧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中心的治疗经验。

图片12.png

学术主持专家:肖莉教授

图片13.png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Ghassan Abou-Alfa教授梳理了肝癌系统治疗的最新进展。在肝功能评估方面,传统的Child-Pugh评分系统存在局限性,ALBI评分系统作为更客观的评估工具展现出优势,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同时纳入两种评分系统。在肝癌活检方面,虽然传统上依赖影像学诊断,但对于需要系统治疗的患者,活检对确诊和基因检测至关重要。免疫治疗的机制在于阻断PD-1/PD-L1通路,使T细胞重新激活攻击癌细胞。不同肝癌一线治疗III期临床研究显示的mOS生存数据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患者群体中乙肝比例的不同,即乙肝患者对免疫治疗反应更好,但影响因素并非仅此,还包括CD4/CD8+ T细胞比例、FOXP3、T细胞耗竭状态等多个变量。未来的精准治疗将基于包括病毒学病因、免疫微环境标志物在内的多维度分析,实现个体化治疗选择。目前肝癌一线治疗选择丰富,五年生存率已达20%,但全球药物可及性仍是重大挑战,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基因组学研究来改善治疗可及性。

图片14.png随后施辉波教授、詹娟教授、卢俣焱教授和涂晶柯教授作为讨论嘉宾,与Abou-Alfa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分享了学术见解。

图片16.png

学术主持专家:施烯教授、李晓峰教授

图片17.png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秦文星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治疗新进展。乳腺癌治疗理念已从局部疾病的手术导向转向系统治疗,并进入分子分型时代。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各分子亚型均取得突破:HR+患者通过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显著改善预后,国产CDK4/6抑制剂在高危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如何精准选择强化治疗人群仍需探索;HER2+患者的双靶辅助治疗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总体获益,但淋巴结阴性患者获益相对有限,需要重新思考双靶强化治疗的适用人群;三阴性乳腺癌则迎来治疗新曙光,创新的溶瘤病毒疗法在HRD缺陷患者中显示更好疗效,ADC联合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也展现良好前景。晚期乳腺癌治疗策略呈现更加精准化的趋势。在HR+患者中,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选择日益丰富,口服选择性SERD药物在多项研究中证实疗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基于ctDNA监测突变的精准换药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影像学进展后换药的理念,实现了分子指导的精准治疗时机选择。ADC药物则在各分子亚型中实现了从后线向前线的推进。总体来看,标志着乳腺癌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图片18.png丁健教授、王琳教授以及殷小健教授,就乳腺癌治疗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图片19.png

学术主持专家:冯水土教授、王付强教授

图片20.png厦门大学俞容山教授带来了题为“AI在医疗行业落地途径?”的专题演讲。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展现出潜力,微软构建的5个智能体协作诊断机器人通过分工合作实现了80%的诊断准确率,在加入罕见病智能体后,对罕见病的诊断能力进一步提升。尽管技术能力不断提升,AI医疗应用在实际落地中仍面临挑战。大模型普遍存在幻觉问题,从标准化测试转向真实临床场景时性能下降。此外,AI系统还表现出难以整合到医生工作流程以及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为了规范AI在医疗领域的安全有效应用,提出了医疗AI智能体成熟度分级标准(L0-L5),类似自动驾驶分级,规范AI在不同阶段的应用范围和医生职责。AI未来医院应具备四大特征:泛在人机协同、智能数据感知、自主知识更新和动态健康轨迹优化,实现24小时在线智能医疗服务。

图片21.png在讨论环节,罗炳清教授、傅鉴乾教授、纪浩南教授杨子科教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地问题。

图片22.png在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第四届厦大中山整合肿瘤学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以高水平的学术内容、前沿的国际视野和热烈的互动交流氛围,为全体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与会专家们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了肿瘤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贡献了智慧。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为推动全球肿瘤防治事业和我国整合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aw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