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达罗他胺长期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08月2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引言: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治疗尤为棘手。达罗他胺作为一种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ARi),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良好的安全性,在非转移性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关于达罗他胺长期治疗mCRPC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仍较为有限。本文基于一项针对13例接受达罗他胺治疗超过2年的mCRPC患者的汇总分析1,探讨其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表现。 

研究背景与方法 

达罗他胺在III期临床试验ARAMIS和ARASENS中已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延长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和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近。然而,针对mCRPC患者的长期安全性数据仍较少。本研究汇总了来自ARADES、ARAFOR和日本I/II期研究的13例患者数据,这些患者接受达罗他胺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8个月(范围:24.2-90.0个月),旨在评估其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安全性分析

所有13例患者均报告了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其中7例(54%)患者仅出现1-2级不良事件,6例(46%)患者报告了3级不良事件,未出现4级或5级事件。最常见的TEAEs包括胃肠道反应如腹泻(38%)、腹痛(31%)和恶心(31%)。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绝大多数为1-2级,仅1例患者因新发局部晚期直肠腺癌(与达罗他胺无关)而中止治疗。 

5例患者报告了与达罗他胺相关的不良事件(如耳鸣、腹胀、腹泻等),均为1级,未导致治疗中断。此外,研究中未观察到与达罗他胺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新的安全性信号。 

图片1.jpg

耐受性表现 

达罗他胺中位治疗持续时间达38.1个月(范围24.2-90.0个月),其中6例患者治疗超过4年(中位62.6个月)。达罗他胺的长期耐受性表现优异,特别是在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不良事件方面。与其他ARi相比,达罗他胺的血脑屏障穿透性较低,因此疲劳、跌倒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ODENZA试验进一步证实,达罗他胺在患者偏好和认知功能方面优于其他新型ARi。 

讨论

作为二代ARi的代表药物,达罗他胺胺具有独特的柔性连接子,通过空间变形,与AR受体更稳定结合,AR亲和力是其他ARi的8倍;其次达罗他胺能够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约为其他ARi的1/10),进一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而且其疗效也不受F876L AR突变的影响(其他新型ARi对此突变耐药)2-4。从临床数据来看,ARAMIS研究显示,达罗他胺治疗nmCRPC可降低死亡风险超40% ;研究显示达罗他胺还能兼顾PSA降低的深度及速度,其≥24个月时的PSA50缓解率和PSA90缓解率均达到100%。安全性方面,达罗他胺的AE发生率及停药率与安慰剂组相当,骨折、跌倒、皮疹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5-7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达罗他胺长期治疗(最长达90个月)mCRPC患者的安全性数据,结果显示,达罗他胺长期治疗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不良事件谱与短期治疗保持一致。其次达罗他胺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显著低于其他ARi类药物。同时达罗他胺在高龄患者(研究中最大81岁)仍能良好耐受,这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mCRPC患者提供了安全选择。达罗他胺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高效低毒的特性,特别适合老年患者和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持久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保障。 

结语 

本研究表明,达罗他胺在延长治疗mCRPC患者中维持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征。其独特的安全性优势,特别是低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使其成为长期治疗的理想选择。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的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其在更广泛前列腺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Robert Hugh Jones,et al,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darolutamid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24 Dec;27(4):786-789.
2. Sugawara T, et al. Int J Cancer. 2019, 145(5), 1382-1394
3. Saranyutanon S, et al. Cancers (Basel). 2019, 12(1):51; 
4. Zurth C, et al. J Clin Oncol. 2019;37(suppl 7):156.
5. Huang PC, et al. PLoS One. 2024, 19(8):e0306900.
6. Fizazi K,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38(suppl 15):5514
7. Shore ND, et al. Eur J Cancer. 2023;195:113342. 

责任编辑:CY
排版编辑:Crysta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