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四药联合诱导治疗时代,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策略该如何调整?

08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抗CD38单抗组成的四药方案已成为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一线标准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深度且持久的缓解,然而,这一突破性进展也引发了临床新思考:在四联疗法时代,传统的 “无限期维持治疗” 是否仍有必要?近日,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明确指出,无限期维持治疗缺乏充分证据支持,且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毒性风险,呼吁临床转向更精准的“治疗反应适应性”维持策略。

图片46.png

持续维持治疗的“起源”

当前“无限期维持治疗”的临床范式,源于来那度胺的多项Ⅲ期临床试验。早期研究显示,相较于安慰剂或观察,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例如,CALGB 100104试验中,来那度胺组O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IFM 2005-02试验也证实其可提升PFS与无事件生存期(EFS)。

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奠定维持治疗地位的试验(如表1所示)中,绝大多数患者仅接受双药诱导治疗,甚至是不含PI或IMiD的化疗方案,对照组4 年PFS率最低仅22%,未满足的治疗需求极大。因此,持续使用活性药物能带来明确获益,但同时也伴随二次恶性肿瘤风险升高、因毒性停药率增加等问题,且最佳维持时长始终不明确(从1年固定疗程到无限期治疗不等)。

表1. 建立来那度胺维持疗法的关键试验

图片47.png

四联疗法带来的挑战

随着三联疗法普及、四联疗法成为一线标准,患者初始治疗疗效大幅提升——深度缓解率更高、缓解持续时间更长,传统维持治疗的“获益空间”被显著压缩。此时,“是否需要无限期维持”“维持治疗该如何调整”成为亟待解答的关键问题。

核心研究证据:四联疗法后,无限期维持的必要性存疑

适合移植患者:固定疗程或可替代无限期维持

CASSIOPEIA试验是目前唯一针对“四联诱导后维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该试验在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VTd)基础上联合达雷妥尤单抗(D-VTd),并在后续随机比较“达雷妥尤单抗维持”与“观察”的疗效。结果显示:

  • 接受D-VTd诱导的患者,2年固定时长达雷妥尤单抗维持虽优于观察(HR=0.76,P=0.048),但获益幅度远小于VTd诱导后维持(HR=0.34,P<0.0001);

  • 更关键的是,D-VTd诱导后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中位PFS已达72.1个月,说明高效初始治疗后,维持治疗的“补充价值”大幅降低;

  • 截至长期随访,达雷妥尤单抗维持尚未显示出OS获益,且无法推断来那度胺等其他药物无限期维持的效果。

另一项PERSEUS试验则探索了“D-RV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诱导后,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维持”的模式:患者维持至少24个月后,若持续12个月达到10-5深度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可停用达雷妥尤单抗,仅保留来那度胺直至疾病进展。结果显示,64.3%的患者能按方案停用达雷妥尤单抗,且MRD阴性率随时间缓慢提升(12个月 65.1%、36个月 74.6%)。但该试验因缺乏“无维持”对照组,无法单独评估维持治疗的整体价值,且各药物组分的具体贡献与最佳时长仍不明确——尤其在患者预期中位PFS超15年的情况下,24个月后继续维持的必要性存疑。 

不适合移植患者:高效诱导后,维持获益待验证

对于无法接受移植的患者,IMROZ与CEPHEUS试验同样证实了四联疗法的卓越疗效,但未明确维持治疗的作用:

IMROZ试验采用Isa-RVD(伊沙妥昔单抗+ RVD)方案,6个月后停用硼替佐米,继续伊沙妥昔单抗+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无限期维持,患者60个月PFS率达63.2%,MRD阴性率 55.5%;

CEPHEUS试验使用Dara-RVD方案,同样6个月后停用硼替佐米,后续无限期维持,中位随访58.7个月时,54个月PFS率达68.1%,MRD阴性率 60.9%。

值得注意的是,两项试验中,多数患者在治疗24个月内已达到MRD阴性(24个月 56.9% vs 48个月 60.9%),后续维持对MRD阴性率的提升有限。且在患者中位PFS接近8年的背景下,尤其对于老年患者,长期维持的获益与风险平衡尚未明确——目前尚无证据证明无限期三药维持的必要性。

维持治疗的潜在风险:毒性、感染与经济负担

评论文章强调,维持治疗并非“无代价获益”,长期使用存在多重风险:

  • 累积毒性:来那度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细胞减少、疲劳、胃肠道不适,且二次恶性肿瘤风险升高(PERSEUS试验中D-RVD组发生率 10.5%,长期风险未知);

  • 感染风险:抗CD38抗体持续使用会引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增加反复感染风险;慢性免疫抑制还会降低疫苗接种效果,使患者更易受麻疹等传染病威胁;

  • 经济负担:四联疗法时代,无限期双药维持(可能持续8~15年)的费用高昂,对多数患者而言难以承受。 

未来方向:有限期、反应适应性维持方案

现有证据提示,“无限期维持”或可被“有限期、MRD 指导的个体化方案”替代,部分研究已给出积极信号:

MASTER试验:患者接受四联诱导、自体移植、MR 指导的四联巩固后,采用来那度胺单药维持,达到两次连续MRD阴性后即可停药。结果显示,71%的患者(几乎均在治疗1年内)成功停药,且无高危或仅1项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患者复发率极低;

合并数据分析:MASTER试验与机构数据库数据合并后发现,患者平均在19.3个月达到10-5深度MRD阴性,无高危异常者4年PFS率达95%,1项高危异常者达80%;

希腊研究:52例患者在维持36个月且持续MRD阴性后停用来那度胺,7年PFS率达90.2%;

MRD2STOP试验:进一步指出,若患者达到<10-6的更深层MRD阴性,停用维持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更低。

目前,多项正在开展的试验正探索“缩短维持时长”的可行性,尤其针对非移植老年患者,旨在验证“有限期维持”是否能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降低毒性与负担。

结论

 在四联诱导治疗时代,“无限期维持治疗”的传统范式已缺乏充分证据支持。早期奠定维持治疗地位的试验均基于低效诱导方案,无法推广至现代治疗场景;而当前研究显示,四联疗法可带来深度、持久缓解,后续维持的“补充获益”有限,且伴随显著毒性与经济负担。

未来,临床应转向“个体化、反应适应性”维持策略——以MRD阴性等深度缓解指标为“停药标准”,采用有限期维持,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长期治疗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一转变不仅需要更多前瞻性试验验证,更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高危因素、MRD状态)制定精准方案,推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从“持续控制”向“深度治愈”迈进。
 

参考文献

Mian H, Costa L J. Maintenance Therapy in the Era of Quadruplets for Multiple Myeloma: When, What, and for How Long?[J].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25, 100(9): 1483.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