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更换供体显著改善首次移植失败患者二次移植预后——中国多中心研究给出关键方案

08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领域,植入失败(GF)是一种罕见但潜在致命的并发症,尤其在脐带血(CB)或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SCT)中较为常见。对于这些患者,二次移植几乎是唯一的挽救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二次移植缺乏标准方案,尤其是“是否更换供体”这一关键决策始终存在争议。近日,中国18家移植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给出明确答案——更换供体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植入率与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血液学领域权威期刊Haematologica,【肿瘤资讯】现将该研究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39.png
GF是指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未能成功建立供体来源的造血功能,或移植后出现造血功能丧失的情况。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一旦出现,患者的生存率将大幅下降。目前,对于GF患者,二次移植是主要的治疗选择,但关于二次移植的具体方案,包括供体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等方面,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随着对GF机制的深入研究,有研究者提出更换供体可能有助于改善二次移植的预后,但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一方面,更换供体可能会带来新的免疫反应,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另一方面,更换供体也可能增加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0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因GF接受二次移植的272例患者。这些患者来自中国18个移植中心,涵盖了多种供体类型,包括单倍体相合供体(HID)、脐带血(CB)、匹配相关供体(MRD)和无关供体(URD)。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中性粒细胞植入情况,次要终点包括血小板植入、急性GVHD、慢性GVH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复发和生存率。

表1.首次移植时的患者特征

图片40.png

表2. 第二次移植时的患者特征

图片41.png图片42.png

二次移植整体预后

272例患者中,86.3%在28天内实现中性粒细胞植入,70.0%在100天内实现血小板植入;3 年累积急性GVHD发生率 43.5%、慢性GVHD发生率 27.8%、复发率 15.6%、移植相关死亡率 44.6%;1年、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1%、49.5%。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52.8%),其次为多器官功能障碍(11.4%)、GVHD(8.94%)。
图片43.png

图1. 整个队列第二次移植的结果

更换供体的核心获益

与沿用原供体相比,更换供体显著改善多项关键指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植入率:中性粒细胞植入率 92.4% vs 71.4%,血小板植入率 76.9% vs 51.8%;

生存率:1年OS率 61.9% vs 42.7%;

安全性:1年移植相关死亡率 34.8% vs 56.3%;

两组在急性、慢性GVHD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更换供体未增加排斥相关并发症风险。
图片44.png

图2. 接受相同或不同供体移植物的患者第二次移植结果的比较

亚组分析:哪些患者更需更换供体?

按移植物失败类型分:仅原发性GF患者从供体更换中获益,其中性粒细胞植入率(91.8% vs 61.9%)、血小板植入率(73.4% vs 35.7%)、1年OS率(58.3% vs 28.8%)均显著提升(P<0.001);而继发性GF患者更换与不更换供体的预后无差异(P>0.05)。

按首次供体类型分:首次接受单倍体、全相合亲属或无关供体移植的患者,更换供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率(94.7% vs 71.4%)、1年OS率(65.3% vs 42.7%)显著更高(P<0.001);即使首次与二次均为单倍体移植,更换供体仍能改善预后。

按疾病类型分: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更换供体后,血小板植入率(86.3% vs 53.9%)、1年OS率(74.2% vs 53.1%)显著提升(P=0.028);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更换供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率(91.8% vs 66.0%)、1年OS率(56.6% vs 37.9%)同样更优(P<0.01)。
图片45.png

图3. AA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第二次移植的结局

按嵌合状态分:完全受者嵌合患者更换供体后,中性粒细胞植入率(92.8% vs 64.3%)、3年慢性GVHD发生率(10.7% vs 77.1%)显著改善(P<0.01);完全供体嵌合患者更换供体后,血小板植入率(73.8% vs 46.6%)、1年OS率(61.9% vs 39.0%)更高(P<0.05)。

其他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多因素分析显示,除更换供体外,以下因素也与二次移植预后相关:

患者年龄:年轻患者(<中位年龄)血小板植入率、OS率更高,慢性GVHD风险更低(P<0.05);
供体年龄:年轻供体(<36岁)可降低急性GVHD风险(P=0.008);

细胞剂量:输注更高剂量的单个核细胞(MNC)可提升血小板植入率(P=0.045);

预处理方案:Flu/Cy方案与其他方案在植入率、生存率上无显著差异,说明预处理强度并非预后核心影响因素。

结论

该研究作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移植物失败后二次移植多中心研究,首次在大样本中证实:更换供体是改善二次移植预后的关键因素,尤其对原发性移植物失败、首次为单倍体/全相合移植的患者获益显著;而继发性移植物失败患者可能无需强制更换供体。

研究同时提出优化二次移植的初步策略:优先选择年轻供体、输注更高剂量的MNC,可进一步提升疗效。未来需开展前瞻性研究验证标准化方案,并探索供体更换改善预后的免疫学机制,为首次移植失败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Ma R, Zhu X Y, Lu Y, et al. Changing donors improves outcomes of second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graft failure after first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 Haematologica, 2020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