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全基因组测序揭秘滤泡性淋巴瘤三亚型:起源各异,预后悬殊,精准治疗迎新突破

08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一,以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著称。部分患者可长期稳定,部分却在短期内进展甚至转化为侵袭性更强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传统基于形态和免疫组化的分类难以解释这种差异。基于此,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Qiang Pan-Hammarström教授团队、天津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团队和华大基因开展合作,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首次在131例中国FL患者中鉴定出三种具有独特的突变模式与过程、细胞起源特征和临床结局的亚型,并在227例西方患者中验证了这一发现。该研究不仅为FL的精准分型提供了分子依据,更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开辟了新路径。近期,该研究结果已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肿瘤资讯】现将该研究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19.png

FL异质性的未解之谜

F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三分之一,其典型特征是染色体易位t(14;18)导致的BCL2过表达,但这一改变在亚洲患者中发生率显著低于西方(47% vs 80%~90%),提示存在地域和遗传背景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FL的进展风险(如24个月内进展,POD24)与基因突变、微环境等密切相关,但现有分类仍无法完全解释其预后差异。

传统观点认为F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源自不同阶段的B细胞。此外,HBV感染、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结构变异(SV)等因素如何影响FL进展,尚未形成系统认知。本研究通过整合全基因组、转录组数据,旨在破解FL异质性的分子密码。

多维度解析FL基因组图谱

该研究纳入2006~2018年中国两家中心的131例初治FL患者(其中62例有配对正常组织),采用WGS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全面分析单核苷酸变异(SNV)、CNV、SV等遗传改变,并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聚类确定分子亚型。关键方法包括:

  • 遗传变异分析:通过多种工具检测SNV、InDel、CNV和SV,重点关注BCL2、BCL6等驱动基因的易位和突变;

  • 聚类方法:基于显著突变基因(SMG)、CNV 热点和标志性SV,将患者分为三个亚型;

  • 验证队列:在227例西方FL患者中重复分析,确认亚型稳定性;

  • 临床关联:分析各亚型与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POD24及肿瘤微环境(TME)的关系。

图片20.png

图1. FL中的全基因组突变特征

三种亚型揭示FL的“命运密码”

1. 亚型特征:从基因突变到起源细胞的全谱系差异

研究识别出的三种亚型(C1、C2、C3)在遗传图谱、转录特征和细胞起源上呈现显著差异:

C2(经典型,66例):最接近经典FL,82%存在BCL2-IGH易位,伴随染色质修饰基因(KMT2D、CREBBP、EZH2)高频突变。转录组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GCB)特征,与GCB-DLBCL类似,提示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

C1(免疫相关型,29例):55%存在BCL6重排,NOTCH/NF-κB 通路(NOTCH1/2、TNFAIP3)和免疫逃逸基因(CD70、B2M)突变富集。转录组呈现年龄相关B细胞(ABC)特征,高表达TBX21和CD11c,提示起源于自身反应性记忆B细胞。

C3(高危型,36例):缺乏BCL2-IGH和BCL6重排,但存在大量CNV(如18q21.31扩增、6q23.3缺失),TP53、POU2F2突变频发。转录组类似活化B细胞(ABC)型DLBCL,表达浆母细胞标志物,推测起源于滤泡外B细胞分化的前浆母细胞。
 图片21.png

图2. 鉴定具有不同基因突变模式和转录表型的FL分子亚型

2. 临床结局:C3预后极差,C1相对良好

生存差异:C3患者中位PFS仅17个月,2 年PFS率 25%,显著低于C1(未达到,68%)和C2(49个月,51%);C3的POD24发生率高达68%,是C2的4.9倍。

转化风险:C1和C3更易转化为DLBCL(发生率分别为31%和42%),C2仅15%。

HBV感染影响:56%的C1和48%的C3患者合并HBV感染,显著高于C2(11%),但剔除HBV阳性患者后,亚型的临床特征仍稳定。

3. 肿瘤微环境:“热肿瘤”与“冷肿瘤”的鲜明对比

C1:T细胞浸润丰富(CD4⁺、CD8⁺ T细胞比例高),呈现“热肿瘤”特征,免疫检查点分子(如 PD-1)表达上调,提示可能对免疫治疗敏感。

C3:T细胞浸润少,基质细胞比例高,为“冷肿瘤”,免疫治疗应答可能较差。

C2:基质细胞特征基因显著,依赖微环境支持生长,与传统FL的惰性特征一致。
图片22.png

图3. 不同FL亚型中TME的不同诱变过程和组成

4. 西方队列验证:亚型特征跨人群稳定

在227例西方FL患者中,三种亚型的遗传特征(如C2的BCL2易位、C3的CNV富集)完全重现,且预后趋势一致(C3中位OS最短)。这表明FL的分子亚型具有种族普适性,为全球统一分类奠定基础。

典型病例解析

病例1(C2亚型):62岁女性,Ⅱ期FL(1级),BCL2-IGH易位阳性,KMT2D突变。接受R-CHOP方案后达完全缓解(CR),3年无进展,符合C2的惰性特征。

病例2(C3亚型):58岁男性,Ⅳ期FL(3A级),无BCL2/BCL6易位,但存在18q21扩增和TP53突变。R-CHOP治疗后6个月进展(POD24),转为DLBCL,最终生存期19个月,印证C3的高危特性。

病例3(C1亚型):70岁男性,Ⅲ期FL,BCL6重排阳性,NOTCH2突变。合并HBV感染,接受R-CHOP联合免疫调节剂后达CR,2年PFS仍持续,显示C1对免疫治疗的潜在敏感性。

研究意义与临床启示

该研究首次通过全基因组分析确立FL的分子亚型体系,突破了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局限,为精准治疗提供三大关键启示:

  • 分型指导治疗选择:C2可采用BCL2抑制剂(如维奈克拉)联合EZH2抑制剂;C1和C3可能对PI3K抑制剂(如度维利塞)或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敏感,C1还可尝试PD-1抑制剂。

  • 预后分层细化:C3患者需强化一线治疗(如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1需警惕免疫逃逸导致的进展,C2需避免过度治疗,采用定期监测策略。

  • 机制突破:明确C3的CNV驱动(如MALT1扩增激活NF-κB通路)和C1的AID介导突变(与POD24相关),为开发针对性靶向药物提供依据。例如,C3中PI3K通路异常可通过PI3Kα/δ抑制剂(如TQ-B3525)干预,C1的NOTCH激活可尝试γ-分泌酶抑制剂。

图片23.png

图4. FL分子亚型对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的影响

结论

这项跨国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首次定义了FL的三种分子亚型,揭示了其在遗传特征、细胞起源和临床结局上的显著差异。C3作为高危亚型,亟需更积极的治疗;C1的免疫活跃微环境为免疫治疗提供可能;C2则适合传统方案联合靶向药物。该分型体系跨越种族界限,为FL的精准分层和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分子基础,有望改写未来临床指南。
 

参考文献

Ren W, Yang M, Wang X, et al. Whole-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three follicular lymphoma subtypes with distinct cell of origin and patient outcomes[J].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5.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