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质控,免疫突破 | 2025胸部肿瘤多学科质控管理暨免疫治疗进展研讨会成功举办

08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7月20日,“聚焦精准质控,探索免疫突破”——胸部肿瘤多学科质控管理暨免疫治疗进展研讨会于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举办。大会主席由深圳市人民医院王光锁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张建华教授共同担任。本次会议聚焦胸部肿瘤规范化诊疗与质控管理,深入探讨MDT模式下的实践经验,并系统回顾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食管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会议汇聚了多学科专家,分享临床研究开展经验、食管癌外科技术、肺癌MDT质控体系建设以及围术期免疫治疗突破等前沿内容。此次会议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免疫时代下胸部肿瘤诊疗规范的落地与创新。深圳作为国家医疗改革先行示范区,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影响力。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王光锁教授张建华教授发表了开场致辞。两位教授指出,在当前医疗模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胸部肿瘤诊疗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需要更加注重规范化管理和治疗质量控制,确保每位患者获得高质量的诊断和治疗效果。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多学科协作已成为胸部肿瘤诊疗的必然趋势。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胸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胸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第一篇章:规范前行

本篇章由深圳市人民医院王光锁教授主持,重点探讨了食管癌多学科协作模式下的最新实践成果。

四川省肿瘤医院冷雪峰教授带来了“食管癌多学科协作下临床研究的开展”的专题报告。传统碎片式诊疗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食管癌治疗需求,系统阐述了从传统诊疗模式向现代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的转型之路。

冷教授指出,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单一外科手术模式已难以满足食管癌患者的治疗需求。四川省肿瘤医院依托地域流行病学优势,自2018年起创新性地构建了食管癌全程管理前瞻性数据库。通过医院层面的系统性支持,从最初的Excel表格录入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化数据库平台,建立了以五个单病种为核心的全程管理科研系统,预计整合后的数据库将包含1.7万~1.9万例病例,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临床研究实践方面,该中心以参与NEOCRTEC5010研究为起点,相继开展了新辅助放化疗对比辅助治疗、JUPITER系列免疫治疗等多项创新性临床研究,相关成果已获国际学术会议认可。通过建立"数据库建设-临床研究-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不仅完善了多学科协作体系,更通过标准化流程确保了研究质量。

值得关注的是,该中心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的顶尖医疗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患者全程管理,特别是在症状监测和淋巴结清扫精准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流的临床研究型科室,提升区域食管癌诊疗水平。

1.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赵宏波教授就"食管癌手术不同上消化道重建路径的比较"进行了深入剖析。赵教授首先指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食管癌年手术量约300例,患者群体具有特殊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

在手术技术层面,食管癌面临两大核心问题:根治性切除和上消化道重建。赵教授系统分析了三种上消化道重建路径的特点:

1、 后纵隔路径:国内主流选择,解剖路径自然,但可能影响术后放疗实施

2、胸骨后路径:日本常用方式,便于后续治疗,但存在胸骨入口狭窄风险

3、皮下路径:临床应用较少,多作为补救性选择

基于日本最新研究数据,赵教授特别强调胸骨入口间隙测量的重要性,当间隙<13mm时建议优先选择后纵隔路径,可显著降低胃管血供受压导致的吻合口漏风险。

在临床决策方面,赵教授提出了个体化选择策略:

  • T2-3期患者:两种路径均可选择(后纵隔路径和胸骨后路径)

  • T3b-4期患者:推荐胸骨后路径,为可能的术后放疗预留空间

赵教授团队通过技术改良,优化技术细节,有效降低了胸骨后路径的并发症发生率。这一基于循证医学的精细化技术探讨,为食管癌外科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提供了重要临床参考。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张建华教授结合本院实践,分享了“肺癌MDT质控管理经验”。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提供全面可靠的诊疗方案,MDT是肺癌患者管理的基石,尤其在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肺癌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MDT发展存在起步较迟、覆盖率较低、收费标准差异明显等问题。MDT与传统多学科会诊存在本质差异:MDT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程管理,时间固定,学科相对固定,强调诊疗规范性;而多学科会诊针对特定问题,时间灵活。在质控指标体系方面,制定了28个核心指标,包括首诊分期率、分期规范率、Ⅲ期肺癌MDT率、综合治疗比例、淋巴结清扫率、R0切除率、恶性占比、微创手术占比等,“没有分期就没有治疗”是基本原则。通过多个典型病例分析,张建华教授展示了MDT在疑难复杂病例诊疗中的价值,包括毛玻璃结节的随访管理、靶向治疗后残留病灶的处理策略等。MDT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安全保障,胸外科在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中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承上启下,确保局部晚期肺癌规范化综合治疗策略得以有效执行。

点评环节中,深圳市人民医院黄同海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谢远财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郭权威教授围绕以上讲题内容进行了观点探讨。专家们认为,构建数据库时应倾向于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化平台,借助可视化分析手段来减轻人力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而非依赖传统的开源系统。对于深圳等食管癌病例相对较少的地区,应坚持“体量越小越要做得精”的理念,专注外科技术和质量控制,通过精湛技术建立口碑。在症状管理方面,建议将PRO管理交给护理团队进行初筛和预警,医生进行及时干预,同时要将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患者身上解决实际问题。深圳完全有条件通过区域协作的方式,将各小中心整合起来共同开展数据库建设和临床研究,不浪费每一个患者资源,充分挖掘平台优势,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的食管癌诊治水平,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术声音。

wechat_2025-08-13_135310_599.png

第二篇章:医论风华

第二篇章则聚焦于胸部肿瘤领域免疫治疗的前沿突破与临床应用,由张建华教授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吴梦曦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彭彬教授在规范化诊疗视角下带来肺癌围术期与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解析:

1、NSCLC围术期治疗模式革新

基于CheckMate系列研究(816/77T),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辅助"围术期方案已形成规范化治疗路径:

  • 生存获益明确:5年OS率达65%(vs 化疗组),中位EFS近60个月,肺癌特异性OS风险降低40%(HR=0.60)

  • 生物标志物指导:ctDNA清除率、pCR(病理完全缓解率)与EFS显著相关,且不受KRAS/STK11/KEAP1突变状态限制

2、 食管癌治疗机制突破

CheckMate-577/648研究确立双适应证标准:

  • 辅助治疗:中位DFS从11个月提升至22.4个月(HR=0.67)

  • 一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2年OS率突破30%

综上,诊疗路径优化建议:建立基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疗效预测模型;推广围术期免疫治疗的MDT讨论制度;开展ctDNA指导的个体化治疗。

wechat_2025-08-13_135509_832.png

张建华教授的主持下,深圳市人民医院丁光贵教授、周略教授、张怡湜教授和唐娜教授就第二篇章的讲题内容分享了讨论观点。他们表示,CheckMate 816研究证实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达到pCR肺癌患者的5年OS率高达95%,基本代表临床治愈状态,对于“夹心饼”模式的获益人群识别需要从影像学缓解、肿瘤细胞比例降低和ctDNA/MRD监测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对于未实现R0切除的患者,局部放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建议按照传统模式先行辅助放疗再联合免疫治疗,通过放疗激活免疫原性来提高免疫治疗效果。针对术前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MRD未完全转阴的III期患者,术后采用“夹心饼”模式的免疫治疗在EFS方面仍有获益,值得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进行更多探索。在疗效评价方面,术后病理是最客观的评价方法,应将pCR率和MPR率作为疗效评估和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而非仅依赖传统的OS评估。

wechat_2025-08-13_135831_888.png

会议总结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王光锁教授对此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表示内容丰富,感谢各位专家的分享为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纳武利尤单抗在胸部肿瘤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注入了新思路,使用指南/共识推荐的成熟方案指导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希望我们以此会议为契机,将学术成果转化成临床行动,推动多学科协作,提升诊疗质量,让患者真正受益。为胸部肿瘤的规范化管理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r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iko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