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8.13每日资讯:【N2期NSCLC之一】深度揭秘,从TNM分期到“可切除性”的深层迷思;ADC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08月12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今日要闻

1. 【N2期NSCLC之一】深度揭秘,从TNM分期到“可切除性”的深层迷思

2. ADC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3. 免疫巩固治疗如何改变III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格局?最新热点全解析

4. 专家点评 STTT丨陈海泉团队发布食管鳞癌预后相关“复旦分型”,为精准诊疗提供新依据

5. Adv Sci丨LncDARS-AS1/ATP1A1轴通过抑制泛素介导的降解来促进骨肉瘤转移

1. 【N2期NSCLC之一】深度揭秘,从TNM分期到“可切除性”的深层迷思

作为胸部肿瘤学中最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领域之一,可切除的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决策极为复杂。其复杂性源于疾病本身的高度异质性、术前分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核心概念——“可切除性”(Resectability)——长期缺乏统一的临床共识。本文旨在依据TNM分期系统,深入阐述N2期NSCLC的解剖学定义,揭示其内在异质性的亚组分型,并系统分析全球主要诊疗指南对“可切除性”的界定,为理解其治疗策略的演进奠定坚实基础。

N2分期的诊断具有决定性的临床意义。它标志着肿瘤已突破肺门屏障,侵犯至纵隔——连接胸腔左右的关键解剖区域。这不仅是一个强烈的预后不良因素[2],更关键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治疗策略的制定逻辑。对于N0-1期患者,手术通常是首选且核心的治疗手段;然而,一旦确诊为N2期,治疗模式便从单一的手术优先,转变为必须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例如新辅助治疗(化疗、放化疗或免疫治疗)联合手术,或根治性同步放化疗[3]。因此,N2分期是区分“局部病变”与“局部晚期病变”、决定治疗模式从单一走向联合的关键分水岭。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2. ADC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格局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从化学治疗发展到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一种创新且强大的治疗类别,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前沿。通过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与化疗药物的强效细胞毒性相结合,ADC实现了靶向药物递送,拓宽了治疗窗口,并为克服治疗耐药性提供了可能。基于此,【肿瘤资讯】特将ADC在NSCLC领域的最新临床进展进行整理,重点关注TROP2和HER2两大关键靶点的最新进展,以飨读者。

ADC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模式,已在NSCLC的治疗格局中占据了关键地位 。ADC药物通过其独特的“抗体-连接子-载荷”三联结构,将单克隆抗体的高特异性靶向作用与强效细胞毒性载荷相结合,并通过抗体部分介导抗肿瘤免疫效应,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为NSCLC治疗领域拓展了一种全新的策略。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3. 免疫巩固治疗如何改变III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格局?最新热点全解析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III期NSCL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约占所有NSCLC新发病例的三分之一[1]。尽管属于局部晚期,但其预后普遍较差,5年总生存(OS)率根据TNM分期的不同亚型差异显著,IIIA期约为37%,IIIB期为22%,而IIIC期仅有11%[2]。在免疫治疗时代来临前,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同步放化疗(CCRT)是标准的根治性治疗手段。然而,经过CCRT治疗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仍不理想,多数患者最终会经历疾病进展,这凸显了在该治疗基础上寻求更有效巩固治疗策略的迫切性。针对III期不可切NSCLC的治疗的最新进展,【肿瘤资讯】特将其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以度伐利尤单抗和舒格利单抗为代表的免疫巩固治疗,已根本性地改变了不可切除III期NSCLC的治疗格局,在传统的同步放化疗基础上,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这一成功也带来了新的临床挑战。目前,关于免疫巩固治疗的获益人群筛选(是否依赖PD-L1表达)、最佳启动时机以及最适治疗时长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基于目前形成的临床共识,临床医生仍需要结合现有证据和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4. 专家点评 STTT丨陈海泉团队发布食管鳞癌预后相关“复旦分型”,为精准诊疗提供新依据

食管癌是全球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比高达90%。多数食管癌患者在就诊时肿瘤已处于中晚期阶段,通常需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预后分层方法和可靠标志物,食管鳞癌的精准化临床管理及靶向药物研发受到严重制约。尽管多项大规模多组学研究揭示了ESCC的高度异质性,但基于高质量临床队列、具有明确预后指导价值的分子分型体系仍属空白。

近日,复旦大学陈海泉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reveal 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建立了基于中国人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分子分型体系——“复旦分型”(FU-ESCC)。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


5. Adv Sci丨LncDARS-AS1/ATP1A1轴通过抑制泛素介导的降解来促进骨肉瘤转移

近日,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LncDARS-AS1 Regulates ATP1A1 Stability and Enhances Na+/K+ ATPase Activity to Promote Osteosarcoma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个在肺转移骨肉瘤中显著上调的LncDARS-AS1,其与不良预后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LncDARS-AS1与ATP1A1-UBQLN4复合物相互作用,阻止ATP1A1的泛素化和随后的降解,从而增强Na+/K+ ATP酶(NKA)活性并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这些发现推进了对骨肉瘤转移机制的理解,并为开发针对LncDARS-AS1或NKA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精准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来源:锐博生物)

640.jp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FF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F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8月13日
何小罗
新沂市人民医院 | 胃肠外科
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理念不断更新
08月13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8月13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