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以时为序,历久弥新:第九届血液肿瘤大会顺利召开!

08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持续突破,深刻改变着血液肿瘤的治疗格局,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由百济神州支持的“第九届血液肿瘤大会”于2025年8月2日在宁波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百创新药,济世惠民”为主题,延续九载传承与创新的理念,致力于在通往“治愈”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会议荣幸地邀请到海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擘画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便于大家及时掌握血液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洞悉未来发展趋势,【肿瘤资讯】特对本次大会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以飨读者。

点击播放

会议伊始,本次大会荣幸地邀请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担任联合主席。专家们强调,血液肿瘤领域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的涌现,正深刻地改写着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范式。作为本土创新药企的杰出代表,百济神州始终深耕于血液肿瘤领域,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成为全球认可的“中国智造”新名片,同时在BCL-2抑制剂等前沿靶点的布局也展现了其持续创新的决心。未来,期盼更多本土医药力量崛起,与广大临床工作者携手共进,为攻克血液肿瘤这一重大挑战、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祝愿与会专家在此次学术盛宴中启迪新知,满载而归!

12.2.jpg

马军教授

12.3.jpg

沈志祥教授

wdp.jpg

吴德沛教授

12.5.jpg

胡豫教授

wlyHabkX7zRjaHEprgOOFKPXhXp0ljx3.jpg

王建祥教授

12.7.jpg

朱军教授

随后,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博士亦发表了精彩致辞。吴博士回顾道,历经九载春秋,在各位临床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共同培育下,血液肿瘤大会已成长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高端专业学术平台。此平台汇聚了国内外顶尖智慧,旨在促进前沿学术成果的分享、新兴治疗理念的碰撞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的交流,其核心宗旨始终是为广大血液肿瘤患者探索并提供更精准、更高效且更可及的创新治疗方案,从而切实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

12.8.jpg

吴晓滨博士

随着开幕致辞的圆满落幕,会议正式进入了万众期待的启动仪式环节。在全场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与瞩目之下,大会主席团的专家们和公司相关领导共同登临主礼台并按下了启动键,宣告本次学术盛宴正式启航。这不仅标志着大会的盛大开幕,更寄寓着与会各方携手并肩,共同开启通往治愈之路崭新篇章的坚定决心与美好愿景。

12.9.jpg

启动仪式合照

在启动仪式后,百济神州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博士进行了《百济神州血液创新管线的战略布局》主题演讲,深度解读了公司的全球血液肿瘤研发布局。汪来博士强调,百济神州始终立足于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ALPINE等一系列国际临床试验中取得的成功为例,生动阐述了公司致力于通过差异化研发策略,持续开发“同类最优”或“同类首创”的创新临床治疗方案,惠及全球数十亿患者。

16.jpg

汪来博士

第一篇章

淋巴瘤·领航

在本环节,首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沈建箴教授联袂主持,来自波兰华沙内政与行政部国家医学研究所Iwona Hus教授带来了题为《CLL前沿进展》的精彩学术报告。Hus教授分享了新一代靶向药物如何显著延长CLL患者生存期,并系统比较了持续治疗与有限期治疗策略的利弊。以泽布替尼为代表的新一代BTK抑制剂因其更优的疗效和心血管安全性,其临床地位愈发重要。

最后,Hus教授特别指出了CLL治疗领域中BTK抑制剂与BCL-2抑制剂双重耐药这一严峻的临床挑战,并介绍了新型疗法在应对这一未满足临床需求中的前沿探索与未来方向。

12.11.jpg

邱录贵教授、沈建箴教授

12.12.jpg

Iwona Hus教授

随后的学术环节,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张会来教授以《靶向治疗:开启MCL治疗新局面》为题,对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展望。张教授重点解读了多项III期研究证据,并强调BTK抑制剂联合免疫化疗或CD20单抗的方案,已为老年或不适合移植的MCL患者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而无化疗联合方案更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12.13.jpg

景红梅教授、徐卫教授

12.14.jpg

张会来教授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会议的学术氛围被推向了新的高潮。该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联袂主持。讨论嘉宾阵容强大,特邀Iwona Hus教授、中国台湾血液病学会理事长柯博升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申淼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共聚一堂。专家们聚焦于淋巴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围绕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治疗策略的优化、高危患者的管理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剖析与热烈的探讨。

12.15.jpg

专家合照

第二篇章

白血病·突破

在本环节,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主持下,来自罗马第一大学医院Robin Foà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T细胞衔接器在成人B-ALL治疗中的地位》的权威报告。Foà教授以贝林妥欧单抗为例,清晰地展示了T细胞衔接器作为一线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无化疗”或“轻化疗”的模式,为成人B-ALL患者带来巨大的生存获益。

12.16.jpg

宋永平教授

12.17.jpg

Robin Foà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带来了题为《不耐受强化疗AML的一线治疗演变》的精彩报告。报告指出,HMA联合BCL-2抑制剂是当前不耐受强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标准治疗,但患者仍存在骨髓抑制等未满足的需求。未来AML治疗的探索方向包括,研发新一代BCL-2抑制剂,以及在HMA+BCL-2抑制剂基础上,针对特定突变联合新型靶向药物,有望进一步改善中高危患者预后。

12.18.jpg

纪春岩教授

12.19.jpg

陈苏宁教授

在最终讨论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担任主持。本环节荣幸地邀请到陈苏宁教授、Robin Foà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魏辉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苏江教授。各位专家围绕核心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讨论不仅涵盖了前沿研究数据的解读、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势比较,更就如何将这些创新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个体化应用、如何优化高危患者的管理等现实问题交换了宝贵意见。

12.20.jpg

专家合照

第三篇章

骨髓瘤·革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的共同主持下,来自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Luciano J. Costa教授,就MM一线治疗的演变与未来方向进行了精彩报告。Costa教授指出,MM一线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从三药方案向以抗CD38单抗为基础的“四药联合”方案演进。未来,以MRD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或将成为MM治疗的主流。

李娟教授

路瑾教授

Luciano J. Costa教授

随后的讨论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共同主持。本环节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梁洋教授、Luciano J. Costa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战榕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庄俊玲教授。专家们围绕高危NDMM的定义、治疗策略和首次RRMM的治疗选择展开热烈讨论,中外专家的深度交流,为高危NDMM和首次RRMM治疗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洞见。

8b6df5a6722244bb7a1119b39fe89dd6.jpg

专家合照

第四篇章

AI医疗·智驭

在最后的报告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共同主持,华为医疗智慧医疗事业部张楠带来了题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方向》的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一个优秀的医疗人工智能(AI)产品需要具备混合模型架构、场景适配能力、高质量数据及充足算力四大要素。另外,报告中还展示了AI算力平台如何赋能中心病理大模型等多个“产学研用”合作实例,并展望了未来AI技术与医生深度融合共生,共同拓展医疗服务边界的广阔前景。

12.24.jpg

蔡清清教授、牛挺教授

12.25.jpg

张楠先生

总结

最后,大会主席沈志祥教授为本次大会做总结致辞 。他认为本次会议所展示的前沿研究与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血液肿瘤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并对所有讲者、主持及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智慧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专家们还共同展望了未来,呼吁广大同道继续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携手并进,共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血液肿瘤事业的发展,为最终实现“治愈”目标而不懈奋斗。

沈志祥教授

总体而言,本届血液肿瘤大会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场学术内容的汇聚,其深刻地描绘并展望了血液肿瘤诊疗正经历的一场重大变革。从淋巴瘤、白血病到骨髓瘤,会议全面展示了治疗理念正从传统的细胞毒化疗,向以靶向和免疫药物为基石的“无化疗”或“轻化疗”联合方案快速演进。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精准诊断工具的普及,使得基于风险分层的个体化治疗和动态调整成为可能,真正将“精准医疗”落实到了临床实践的每一个决策环节。

因此,会议的议题不再局限于讨论如何提高缓解率,而是前瞻性地探讨了如何实现更深、更持久的缓解,乃至在部分疾病领域实现“功能性治愈”或“停药观察”这一终极目标。最后,大会通过引入医疗AI等跨界议题,清晰地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创新药物、精准诊断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在全球专家的协作下,共同开启血液肿瘤“治愈”时代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