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抑瘤攻坚,护骨同行】早诊早治,同步启动——深度解析1例年轻高危MM患者全程管理要点

07月17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与生物学行为呈高度异质性,病程常迁延并反复复发,目前仍属无法治愈的疾病。该病显著的临床特征之一是骨骼系统的广泛受累。MM细胞通过破坏骨稳态,可导致溶骨性病变,并引发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一系列骨相关事件(SREs)。SREs不仅严重损害MM患者的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亦是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因此,在为患者进行以CD38单抗或蛋白酶体抑制剂为基础的系统性抗MM治疗的同时,给予及时、有效的骨保护治疗,对于维持患者的骨骼健康、改善总体临床结局至关重要。为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MM全程管理的临床实践要点,【肿瘤资讯】特分享1例MM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病例信息及诊治详情

患者信息:

患者,男,50岁,已婚已育。

主诉:

腰痛4月余,伴双侧肋骨疼痛。

病史描述:

现病史:约4月前,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NRS2分),并进行性加重至双侧肋骨疼痛(NRS3分)。PET-CT示全身多发骨骼破坏灶,最大SUV值为5.5,右侧第9肋及左侧第7肋病理性骨折。

既往史:无慢性病史。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关检查:

1. 体格检查:骨痛定位明确,NRS评分波动。

2. 辅助检查:

骨髓浆细胞为20.5%;IgG 为37.20 g/L;FISH检测1q扩增、t(4;14);β2微球蛋白为5.75 μg/ml;PET-CT全身多发虫蚀样骨质破坏。

图片1.png

图1.患者骨髓细胞检查结果

生物标志物检查:

2024-02-21 FISH检测报告单:检测到(CKS1B见异常扩增信号FGFR3/IGH见异常融合信号),其余基因位点均在正常范围内。

临床诊断:

主要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型)III期(R-ISS分期)。

其他诊断:双打击(1q扩增、t(4;14))高危组;病理性骨折。

治疗经过:

[2024-02-08] ➤ 启动VR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

图片2.png

图2.2024-05-17疗效评估

[2024-05-25] ➤ 完成4周期VRD方案治疗,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治疗,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

[2024-06-03] ➤ 因外周神经毒性调整为KRD方案(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

[2024-10-10] ➤ 完成3周期KRD方案治疗,达雷妥尤单抗累计输注(22次),维持CR;

图片3.png

图3.2024-10-09疗效评估

[2025-04-21] ➤ 维持治疗:来那度胺联合达雷妥尤单抗,骨髓浆细胞(0.5%);

骨保护治疗:先给予伊班膦酸,后改予地舒单抗注射液120 mg ih q4w;

图片4.png

图4.2025-04-21疗效评估

编者寄语

MM作为一种以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是全球第二常见的血液肿瘤。MM临床表现多样,以高钙血症、骨骼破坏(CRAB症状)等为典型特征。其中,骨骼损害是MM常见且具致残性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骨保护治疗已成为MM全程管理中与抗MM治疗同等重要的标准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单克隆抗体等创新疗法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生存预后已得到显著改善,治疗目标也从延长生存转向追求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本例年轻、高危MM患者,经含达雷妥尤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的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后获得了CR,充分体现了当前抗MM治疗的显著进步。然而,该病例确诊时已存在严重骨骼破坏,这凸显了骨保护治疗在MM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MM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决定了其“破骨”本质,即MM细胞通过激活破骨细胞导致进行性骨质溶解。因此,骨破坏贯穿MM始终,而临床医生不应等待MM SREs发生后再行干预。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建议[1, 2]所有确诊并接受抗MM治疗的患者,均应同步启动骨保护治疗,且疗程至少持续两年。该病例长达四个月的诊前骨痛史,最终导致病理性骨折,深刻警示临床医生需提高对MM相关骨病的早期诊断意识,并严格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地舒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可精准、强效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根源上阻断骨破坏,是当前骨保护治疗的重要选择。地舒单抗的临床优势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与传统双膦酸盐相比,地舒单抗能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首次SRE发生时间(27.66个月 vs. 19.45个月),并降低SREs风险[3]。一项针对新诊断MM(NDMM)患者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确立了地舒单抗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的亚洲亚组分析显示,相较于双膦酸盐,地舒单抗治疗组的SREs发生率呈降低趋势(38.8% vs. 50.5%;HR=0.77)。更重要的是,该亚组中,地舒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了10.7个月,提示其可能带来额外的生存获益[4]

基于上述证据,对于如本例确诊时即伴严重骨破坏的MM患者,骨保护治疗策略应遵循“早期、强效”的原则。确诊MM后,应立即启动地舒单抗等强效骨保护治疗,以期最大程度地抑制骨破坏、预防新发SREs、改善生活质量,并为系统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该病例的成功缓解,既彰显了现代抗MM治疗体系的卓越疗效,也深刻启示我们,抗MM治疗与骨保护治疗同等重要,必须同步实施。尽早应用地舒单抗这类高效、安全的骨保护剂,是保障MM患者骨骼健康、实现高质量长期生存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ultiple Myeloma. V2. 2020
2.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22 年版)》414.2024 NCCN. Multiple Myeloma.V3
3. Raje N, et al. Lancet Oncol. 2018;19(3):370-381.
4. Huang SY, Yoon SS, Shimizu K, Chng WJ, Chang CS, Wong RS, Gao S, Wang Y, Gordon SW, Glennane A, Min CK.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in Bone Diseas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Asian Subgroup Analysis. Adv Ther. 2020 Jul;37(7):3404-3416. doi: 10.1007/s12325-020-01395-x. Epub 2020 Jun 10. PMID: 32524500; PMCID: PMC746741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IRIS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